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当秀才遇到兵

已有 4807 次阅读 2011-10-14 12:13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office, style, class, black, xml

当秀才遇到兵

鲍海飞 2011-10-14 

这两天发生的两宗命案,即让人吃惊,又不让人觉得十分意外。一个是长春的两个高中生,因为打篮球场地之争等问题,一个学生的母亲便带30多人,将另外一个学生残忍地伤害了。另一个事件是东南大学的教授因暂停车辆放位置挡路等原因,与人先发生口角,后发生肢体冲突,教授始终没有还手,但最终导致教授离世。

悲哀又无奈!

这么些年,一点一点地,越来越感觉到我们的先辈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珍贵的宝藏。从那些俗语里面你就能看到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如果真能把它们学好了,领悟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真是大有裨益。什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再比如什么“穷山恶水出刁民”。其实每个俗语里面都隐藏着、或暴露着与当时社会时代相一致的社会问题。

有个俗语,“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可能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程面或者程度上遇到或者经历过的。我也曾经遇到过。以前只觉得好笑,试想:一个秀才,遇到一个拿枪的士兵,他要搜你身,你不让。你想和他理论什么,要知道,你想理论的是“道理!”,小兵当然知道‘道理’,小兵和你辩论有什么意思,他可能辩论不过你,那不就肯定是他理亏了。然而,辩论最终胜利肯定是属于有枪的兵,你不听,老子一枪毙了你。秀才只能“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情况是,未必秀才就说不清。其实,大多时候,这个‘理’是在秀才这边的。一个原因是那个兵不让你说,兵可能嘴笨,但是人家心理可能不笨,人家有硬家伙、有后台。第二个原因是秀才不敢说。说了就得挨一顿打,甚至没了小命。第三个就是这秀才识时务,“好汉不吃眼前亏”,吃点亏就吃点亏,赶快走得了,有什么理论的。

然而作为秀才洒脱点对待此事的最好办法是,也许是最高境界的做法是,我“学富五车”和你去拼命,你不值也不配,我“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这样,便豁然开朗了不是。阿Q就阿Q。

秀才学到的是“安邦治国”之大学,从来没有上过什么‘混混哲学’,纵使有了、学了‘混混哲学’,还得经过多年磨炼,方能学以致用。而且真得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一个文秀才遇到兵是这样,那么当一个武秀才遇到‘兵’的时候又会怎样?

《水浒传》里面给我们好多故事。杨志是一个武状元,当落魄不得已的时候,去卖祖传宝刀,结果遇到了泼皮牛二。结果怎样,杨志被逼无奈,杀死了牛二,否则,死的就是杨志。结果那,杨志被迫落草。

再看林冲,他遇到一个更大的‘大兵’,林冲乃八十万禁军教头,也会遇上"大兵"?确实,这个“大兵”就是东京城中的高俅,其结果怎样?林冲如何斗得过这个“大兵”。

实际上,这些‘兵’在多年的丛林生活中,早已经悟道了其中道理。丛林里狼虫虎豹之多,气候环境之恶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如果不学得乖点,不学得一套本领,那到哪里生活得下去,因此,“穷山恶水出刁民”,未必就是刁民,而是‘习以为常’了的一套斗争方法和策略。

还有一个例子,是著名的韩信受辱于胯下。试想,韩信乃率领千军万马之人,其智慧可想而知,但是,当他曾经遇到一个泼皮的时候,他也只能选择了下策。实是无奈之举。你和他拼命,可以拼死命,你也许能拼过他。但是你想想值得吗?因小失大。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来对付这些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要不你还有什么良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知道:“强龙不压地头蛇,好虎架不住群狼。”何况如果秀才要没有那真本事还压不住那。秀才又不是无赖、流氓、有靠山之人。但秀才会总觉得“咽不下这口气。”那也得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在自己势单力孤的时候,千万莫逞一时之英雄豪气。

其实,我们的老祖先在《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中已经给我们说的很明白了。如果不能“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暗度陈仓”“笑里藏刀”“调虎离山”最好就是‘走为上’的逃跑计了。如果孙子要是给秀才们说的明白些,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悲剧了。

忍它一分,让它一分,蔑视它八分。

有些悲观,但有时候,我们真的很无奈!

“秀才报仇,十年不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496701.html

上一篇:诺奖遐想
下一篇:折桂送君三两枝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21 武京治 李宁 李学宽 吴飞鹏 刘艳红 刘用生 刘庆丰 钟炳 郑永军 李永丹 陈湘明 李世春 朱志敏 吉宗祥 曾新林 黄锦芳 陈儒军 李方和 许培扬 杨文祥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