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原野上 播撒梦想的种子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adnet 猫眼看网路: 你上网了吗? 钟送黄昏鸡报晓 忙处人多闲处少

博文

科网群英烩No.0040 郝炘 科学 民主 自由 诚信 媒体 打假 真相

已有 4869 次阅读 2010-11-30 21:57 |个人分类:科网群英烩|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博客, 媒体, 博主, 诚信, 科学网

 

 

科网群英烩
让水滴洒向为科学网灌水勤奋笔耕的人们 —— 科网群英烩粉墨登场

 

  

关键词: 科学网,博客,博主,诚信,媒体,打假,伪科学,民主,自由,郝炘,真相,色球,色空间

 

 

—— 群英 场 ——

 

 

 

我是《SCIENCE》周刊的特约通讯员、自由撰稿人。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cindyhao(at)gmail.com

标题 时间 浏览 评论
来自中国的疑问给美国的临床试验带来麻烦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10-11-5 5:07:58 9919 47
超级计算机让竞争对手—和用户--望尘莫及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10-11-5 4:58:12 4068 17
他们凭什么获奖?是官位吗?
2010-9-28 7:36:01 988 16
[转载]《科学》主编批评美国NIH的资助政策
2010-9-13 14:06:09 684 2
为什么中国缺少创新?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10-8-27 7:13:50 6386 57
[转载]哈佛大学调查发现:新秀科学家学术不端
2010-8-21 12:21:17 4864 3
[转载]钱学森揭批钱伟长
2010-8-1 17:11:16 2128 8
不是所有的娱乐都要真相
2010-7-17 18:05:40 1036 6
真金不怕火炼
2010-5-10 8:23:05 884 4
国家地震局的震级总比国际标准高
2010-4-22 12:40:34 1148 12
[转载]"他们可以粉碎花朵,但他们不能阻止春天"
2010-3-27 15:44:18 919 3
施一公、饶毅上《纽约时报》
2010-1-7 15:38:55 4898 12
也谈钱学森是否曾申请美国公民
2009-11-12 14:03:23 2110 7
爱因斯坦看阅兵(补充)
2009-10-7 3:50:46 1966 7
Justice: 哈佛大学首次向全球开放著名课程
2009-9-28 9:11:00 9977 4
招聘: 两千领军人才给中国注入创新精神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9-7-31 13:05:18 8563 47
读朱棣文演讲有感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9-7-17 2:30:48 4427 18
遭强烈反对后 政府在互联网过滤软件上让步
2009-6-19 15:49:14 2474 17
地震预报:持久的神话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9-5-12 14:59:12 2802 24
“今又生”没能让他们又生
2009-4-15 16:31:45 3573 5
研究者的身份证号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9-4-10 14:45:55 3735 14
撤稿使中国的兼职教授体系成为焦点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9-3-8 11:13:08 3627 12
科学和民主是孪生子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9-1-30 16:39:14 3171 17
奥巴马就职演说的中译版
2009-1-21 13:36:36 2171 1
民主自由与人才外流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8-12-17 12:24:12 2184 8
奥巴马提名朱棣文为美国能源部长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8-12-11 14:09:34 2083 4
牛奶污染事件:中国调查揭露高技术的三聚氰胺掺假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8-11-29 8:33:03 3080 7
迟发的后记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8-11-21 12:54:04 2288 12
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8-11-6 9:32:22 6352 36
访谈:中国的科学家总理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8-10-19 10:11:39 4467 24
一位真正的科学家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8-9-28 15:50:25 4267 17
捞了金牌、丢了诚信?
2008-9-1 10:25:56 2042 9
为“国家利益”做假说明了什么?
2008-8-25 4:14:25 1768 8
请地震局详细解释如何测定汶川地震震级
2008-6-28 7:39:12 1682 2
科学家不能这样忽悠公众
2008-5-3 4:28:37 2346 10
科学家发现新元素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8-2-2 6:50:16 3265 9
中国大学:瞄准常青藤联盟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8-1-20 12:11:50 4879 10
水晶般清晰的月表图像激发互联网友热议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12-24 2:55:39 2982 2
公共知识分子定义不能这样扩大化
2007-11-18 9:51:38 2900 18
国内媒体对科学根本不感兴趣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11-13 14:21:13 2641 10
大科学搞不出诺贝尔奖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10-27 3:21:47 2563 8
“知识分子”一词译得不好
2007-10-26 1:34:55 3626 4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报道有误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10-10 1:38:46 1966 6
MIT的恶作剧传统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10-4 13:45:51 3064 1
美大学帮助研究生快点拿到博士学位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10-4 9:38:49 2841 4
数字游戏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10-1 8:55:51 1679 1
丑闻动摇中国科学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9-29 1:18:08 2558 2
逻辑思维与正确思想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9-18 4:00:02 3100 1
创新与宽容失败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8-30 11:59:20 3923 10
万钢部长带了个好头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8-29 10:41:04 4774 5
今又生的疗效--很难翻译
2007-8-26 17:32:59 3969 3
按需分配:资本主义大学能做到、社会主义大学却做不到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6-26 5:53:15 2121 4
对中国高价聘请门面教授的不满在上涨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6-24 12:29:43 4435 3
在哪里发表论文不重要、重要的是发表什么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6-23 0:51:29 2860 8
Merck的理想和信念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6-3 8:56:08 2128 4
保利饭 v. 保利药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6-1 7:40:44 1939 0
我们为什么关心打假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5-23 14:17:26 1986 3
就黑格尔名言误读问题答吴中祥先生
2007-5-20 10:36:02 3485 8
哈佛本科教改与五种头脑
2007-5-18 13:23:35 2139 1
对黑格尔的误读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
2007-5-18 5:21:43 3325 7
总数:60 总页数:2 当前页:2 93[1][2]4:

 

学者郝炘 发表于2007-11-13 14:21:13
查看评论:10 │ 浏览:2642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精选     

 
评论
国内科学根本兴趣
(国内的各种媒体,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小报,为一张老虎照片炒得热火朝天,对11月8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电子版上的一篇真正的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却完全不关心。只有科学网登了一下我译的新闻通稿。转载如下:)

烟粉虱成功的奥密: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具入侵性的物种之一


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小组在《科学》描述了他们的发现

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世界上危害最大的入侵物种之一,在入侵过程中对中国以及其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农作物造成毁灭性危害。一项在中国和澳大利亚刚完成的研究揭示,这一害虫的交配行为能帮助其入侵土著烟粉虱种群的领地、将危害性不大的土著烟粉虱灭绝并予以取代。

这些研究人员报告说,烟粉虱的成功至少部分地是因为它们与土著烟粉虱共存后,繁殖速度更快,它们同时还抑制土著烟粉虱的繁殖率。

这项研究显示,行为机制在动物入侵中能起关键作用。了解入侵过程对害虫管理很重要,因为这能帮助研究人员就外来害虫入侵以及取代土著近缘生物的范围和速度做出准确预警。

烟粉虱B. tabaci 包括许多不同的遗传群或“生物型”。B型烟粉虱可能起源于地中海--小亚细亚地区,并且传播到了世界大多数地方,被认为是世界上危害性最大的农业害虫。

伴随观赏植物和其它植物的运输,该害虫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入侵到澳大利亚, 90年代中期入侵到中国。它通过取食植物汁液和传播病毒危害多种农作物。

文章第一作者、中国杭州浙江大学的刘树生说,“我们文章中报道的这一入侵害虫目前正给中国的农业和环境造成很严重的破坏。由于中国的农业比许多发达国家的更脆弱,我预计其带来的损害会更严重、而且会持续多年。我们刚做了3天的大田调查,很痛心地看到由于这个害虫以及它传播的病毒的危害,浙江省许多种植西红柿的菜农今年面临绝收”。

为了监测B型烟粉虱的行为,在这一害虫入侵和取代两个地区的土著烟粉虱的过程中,刘博士和他的同事分别于2004到2006年间在中国浙江、以及1995到2005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对烟粉虱种群进行了野外系统采样调查。

他们还进行了种群实验研究,用笼罩植物的方法模拟取代过程,而且他们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录像系统来观察和分析昆虫的运动、以及在植物上外来烟粉虱和土著烟粉虱之间的交配相互作用。

文章作者发现了被他们称为入侵烟粉虱和土著烟粉虱之间的“非对称交配互作”:当与土著烟粉虱共存时,B型烟粉虱雌成虫与雄成虫之间的交配更频繁,卵子受精率提高,产下更多的雌性后代。而且,尽管B型烟粉虱雄虫不与土著烟粉虱雌虫交配,但是它们向土著烟粉虱雌虫求爱,干扰了土著烟粉虱雄雌性之间的交配。

***
这些发现将发表于2007年11月8日的《科学》杂志的电子版“科学特快”栏目。《科学》是由非盈利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论文题目:“Asymmetric Mating Interactions Drive Widespread Invasion and Displacement in a Whitefly,” 论文作者为中国浙江大学的刘树生、徐婧、栾军波、臧连生、阮永明; 澳大利亚CSIRO昆虫研究所的P. J. De Barro; 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万方浩。这项研究得到中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以及澳大利亚CSIRO昆虫研究所、澳大利亚园艺学、谷物与棉花研究和发展公司的支持。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834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0    
[10]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ligang168168 [2008-9-30 12:07:36]   
如果郝版主把我的超级论文《人体科学的新发现与中医经络系统之结构和功能》(www.paper.edu.cn/paper.php?serial_number=200704-398)的第四版翻译成英文版发到国外,肯定会引起轰动。问题是:你肯吗?咳咳。。。
[9] 标题:疑惑
发表评论人:[游客]waynetta [2008-9-1 9:49:02]   
Science是非营利杂志吗?
博主回复:SCIENCE是出版者是非盈利组织--美国科学促进会。
[8] 标题:怎么不找自己的原因?
发表评论人:[游客]游客 [2008-4-10 9:03:20]   
有学科学的人来加入到媒体当中,才可以让大众来了解科学.
而不是等着大众来挖掘你们.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jlpemail [2008-2-2 7:31:35]   
科学家成了八卦的内容,科学被边缘化了.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林凡 [2007-12-10 10:46:42]   
"奥密"应该是"奥秘"。
老虎的问题谈论一下挺好的,对中国的风气有好处。
您翻译的这篇稿件学科太偏了,不是大家感兴趣的方面情有可原。
这些发现将发表于2007年11月8日的《科学》杂志的电子版“科学特快”栏目。
而且您说的这篇文章是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8, 2007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149887
"科学特快"相当于一般期刊的ASAP,11月8日是挂在网上,等待印刷,还没有正式的纸质全文出来。等一段时间,纸质版进行印刷,该篇文章才有了确切的页码,才算是正式出版。因此,即使这篇文章的影响力重大,每个人都能够读得懂,这个阶段没有媒体报道也是很正常的,请不要太苛刻

大众对科学不是不感兴趣,而是我们缺乏对大众在科学上的引导和普及。科学家总是高高在上,没有普及的意识。中文科学普及的书大众无法看:看不懂,中文科学前沿的书研究人员没法看:不合规范,过于简易,科技含量不高。
试看中科院某所开放日,来参观的人很多,但是科普报告不科普,大多人反映听不懂。您能怪谁?
科普的问题在现行体制下应该慢慢改善,先温饱后爱科学也很正常。
试想地铁卖报纸的老人突然和您谈论化学工艺流程,您会不会下意识掐一下自己的大腿?
[5] 标题:方舟子在媒体上大谈科学还少吗?
发表评论人:[游客]当然他老婆是新华社的 [2007-11-16 9:34:26]   
殃视, 风蝗, 青年报, 新浪网, 法庭, ...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研究生甲 [2007-11-13 16:38:39]   
现在的媒体只关注娱乐,什么样的新闻能把大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就发什么样的新闻
[3] 标题:悲哀!
发表评论人:[游客]肖立志 [2007-11-13 15:30:58]   
这是国内媒体真正悲哀的地方!媒体只在乎娱乐性,毫无严肃性,甚至我们的许多科学家也天天沉溺其中,象看三级片一样不能自拔。真正科学的进步无人关心,无人喝彩。
[2] 标题:哈哈,有趣
发表评论人:[游客]如果 [2007-11-13 15:11:19]   
如果把烟粉虱分为学术官僚和科研人员的话,也是十分合适的哦.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义务与权利 [2007-11-13 14:42:40]   
科学家们应该向纳税人解释自己的工作,可有谁做到了?他们花了纳税人的钱,可尽到自己的义务了吗?
记录总数:10 总页数:1 当前页:1 93[1]4:

 

学者郝炘 发表于2007-5-23 14:17:26
查看评论:3 │ 浏览:1987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精选     

 
未分类
我们为什么关心打假
王鸿飞感慨“大家关心学术打假,远胜过关心学术中的积累和创造”。我们关心打假--即使自己不出来打假、也喜欢看别人打假--是有原因的。人类社会需要合作,这使我们进化出抓骗子的本性。在进一步解释之前,请读者解一下Wason纸牌问题。

有一叠纸牌,正面印有一个字母,反面印有一个数字。把其中4张平放在桌面上,我们看到的是4、7、C、A。问题:最少需要翻过哪几张牌来检验“如果牌的正面是元音则它的反面是偶数”成立?

先别往下读,请花点时间解决这个问题,把答案写下来,再看下面的问题。

4个朋友去酒吧,他们分别一个喝啤酒、一个喝可乐、一个是25岁、一个是16岁。法律规定喝酒的人必须至少是21岁,请问最少需要查哪几个人就能发现4位中是否有人违法?把答案也写下来。

心理学家用第一个问题测试各个年龄的人(包括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时,发现大多数答错。而对第二个问题,多数人能较快而且正确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在逻辑上是等价的,但是大多数人解决抽象的逻辑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检查是否有人欺骗的本领要大得多。Robin Dunbar在他的书Grooming, Gossip,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中指出,检查他人是否犯规是人的一种本性,可能来自进化中的群体选择。

远在人类打猎-采集的时期,一起追杀动物的伙伴需要每个成员都尽力协作,如果其中有人不出力或假出力,会给其他人增加危险,而且会降低捕猎的成功率。人们需要发现哪些人又想得到肉但又不肯真出力,以便以后不和不可靠的人一起打猎。能发现并惩罚骗子的群体,才能更好地合作,在进化中才有优势。

自私也是人的一种本能,群体合作的需求使人类社会进化出了道德、宗教等抑制个人私心,促进合作的机制。道德心理学研究的就是这些机制,Science杂志5月18日的“行为科学”专题部分刊登了一篇Jonathan Haidt写的综述,指出近20年来道德心理学的研究综合出3个原则:道德直观第一,道德思考是为了社会行动,道德约束社区也建设社区。

道德的进化研究提出,人们首先靠道德直观(moral intuition)来做道德判断。道德直观是基于感情的反应,比如对受痛苦人的同情、对不报答者的愤慨、对亲人的爱。这些反应的某些形式在人类与黑猩猩500万到700万年前分道扬镳之前就存在了。道德直观来得快、是自动的、而且通常是好/坏或喜欢/不喜欢的感情估计,不是经过调查、权衡证据、推断结论等有意识的步骤形成的。用语言有意识地从事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的能力来得相当晚,顶多是10万年前开始的。
Dunbar提出,语言进化的原因至少部分是因为人类需要知道其社区内发生的事情,尤其是了解哪些人不可靠,所以人们普遍喜欢闲话,这是帮助他们发现骗子的渠道。大家都知道小报靠花边新闻吸引读者,其实,严肃的刊物也有闲话栏目,比如Science杂志的“新闻人物”(Newsmakers),只不过那里的闲话都是与科学有关的罢了。

检查一下你的答案对不对。题二的答案是查喝啤酒人的年龄、查16岁的人喝什么,因为我们不需要管喝可乐的人多少岁,也不需要管25岁的人喝什么。题一答案是将印有A和7的纸牌翻过来,因为形式逻辑的命题“如果p则q”是与“如果非q则非p”等价的。

郝炘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0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0    
[3] 标题:为打假的正当性提供了很好的辩护
发表评论人:liuli66 [2008-10-2 9:29:47]   
很有收获。
[2] 标题:科学界现今需要的是广开言路的学术辩论
发表评论人:[游客]jianyi53 [2007-5-24 16:37:33]   
方先生主观判定某种学术观点是“伪科学”的行为,已经违背了科学本身的规律,他虽然表面上搞什么“学术打假”,但实际上还是在贩卖以身份地位论高低贵贱的陈糠烂谷子。爱因斯坦说过,“因为我对权威的轻蔑,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竟也成了权威。”宣传爱因斯坦不只是为了赶时髦,“相对论”也不是“遵循学术规范”的“伟大发现”,如果任凭科学领域中那些披着“皇帝新衣”的所谓“主流学说”招摇过市的话,倡导创新的意义何在?既然方先生也知道科学史上从来没有外来干预促进科学发展的先例,那“打假”这种外来干预对科学研究是否有益?中国科学界现今需要的是广开言路的学术辩论而不是用“网络大字报”的形式对学术问题进行真假的裁定,更不应该打着“科技打假”的旗号敛钱!
指责“民科”是“科学妄想者”的方先生,一不是国家科技部门的工作人员;二不是官办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三不是公立大学的专职教授,如果按“科学文化人”田某的界定,方先生也算是一个准“民科”吧,而方先生以“民科”的身份不断地反对“民科”,实在让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悲,方先生之所以在“民科”问题上大做文章,我想他的本意是想借助“民科”问题炒作自己,结果适得其反,倒是“民科”沾了他的光,使“民科”问题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这正是“民科”们想做而做不到的。“真科学”、“伪科学”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算,实践才是检验真伪的唯一标准,科学领域任何人都可以涉足,对任何科学问题都可以各抒己见,方先生虽然也不例外,但不能随意给人身上泼脏水和用低级语言骂人。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技术就是人类自己理论思维主动选择的结果。我国虽然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但由于理论思维的贫乏,结果长期停留在注重功利性的环境中。理论思维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首要前提条件,科学研究不仅需要观察描述现象,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逻辑思维从观察现象的描述中找出规律,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我国科学界受传统思维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所致,只求适应现实成为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真正的科学研究正像蔡元培说的:“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更为先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有些人对“民科”的所作所为不理解是因为“民科”们以实现追求真理为人生目标,当然要脱离庸俗的现实,与世俗社会保持距离,而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必由之路,应该是全社会对“民科”们创造性的尊重和对“民科”们自由思维的推崇。
  当前“民科”们在互联网上的学术活动,内容主要是探讨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的内在联系,其积极成果对于科学前沿的理论创新将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当通过“正常的渠道”无法得到学术界承认时,用“民间推销”的方式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基础科学虽然不能像实用技术那样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它却指导着科学的发展方向,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国家得到良好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同那里较为充分的思想自由氛围分不开的,创新依靠的不仅是有才华的人,同时还要有有利创新的体制,而最终对推动创新起重要作用的是改革由儒家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根深蒂固、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鼓励人们以新方式思考问题,接受不同寻常的东西。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在科学领域宽容失败,鼓励争鸣,而弥足珍贵的思想自由是科学研究的真谛,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决定着我们国家科学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建一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anyi1151

[1] 标题:原来如此
发表评论人:[注册用户]hongfei [2007-5-23 19:51:50]   
怪不得我也很关心打假,总要去看方舟子的网站。可是我还是觉得在关心负面的问题上要节制自己,才能集中精力想研究和创造的事情。

依据您的这个解释,或者可以推论说可能人类还没有进化出研究和创造的社会本能来,所以才只有少数人真正懂得如何研究和创造。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科学发展一开始只有在少数文化中才得以实现的原因,而且这个发展很可能还是历史上的偶然。
记录总数:3 总页数:1 当前页:1 93[1]4:

学者郝炘 发表于2008-5-3 4:28:37
查看评论:10 │ 浏览:2347   打印   推荐给朋友     

 
评论
科学家不能这样忽悠公众
《科学网》4月22日有一条醒目的标题:

《自然》:藏羚羊已基本适应青藏铁路通道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422215732762205701.html

这篇看似科学报道的文章这样开头:

4月1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奇森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报道该研究组在青藏铁路沿线通过实地监测,发现藏羚羊的迁徙活动已基本适应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这一事实,对前一阶段少数境外媒体就“中国政府在青藏铁路环保中是否做出努力”的质疑进行了有力回击。

我查了一下4月17日的《自然》,所谓发表的“文章”,不过是一封200-300字的读者来信。即使在《自然》或《科学》这样的“顶级刊物”上发读者来信,也不需要同行评议,是否发表由负责处理读者来信的编辑决定。发一封读者来信不能与发表研究论文同日而语,不是国际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

这篇“报道”的来源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原来是科学家把读者来信浮夸为发表文章,真能忽悠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945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0    
[10] 标题:young406
发表评论人:young406 [2008-11-6 13:10:39]   
官科不足为信
[9] 标题:主题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发表评论人:已删除 [2008-11-2 11:53:44]   
此评论已被科学网删除!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侯振宇 [2008-10-27 22:45:24]   
[7] 标题:主题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发表评论人:已删除 [2008-7-14 15:52:10]
此评论已被科学网删除!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sci [2008-6-11 10:36:23]
今天收获不小,大开眼界!
[3] 标题:给3楼的兄弟
发表评论人:[游客]dummer [2008-5-3 21:58:15]
就算北大三角地没有了,您也不能跟狗皮癣一样,见谁贴谁啊。
[1] 标题:呵呵
发表评论人:chile [2008-5-3 10:07:28]
什么事情都有呀
开眼了
[7] 标题:主题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发表评论人:已删除 [2008-7-14 15:52:10]   
此评论已被科学网删除!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sci [2008-6-11 10:36:23]   
今天收获不小,大开眼界!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zhouji [2008-5-4 23:37:37]   
阅。传方舟子处理。
[4] 标题:听风就是雨
发表评论人:[游客]raimi [2008-5-4 12:44:11]   
这样的读者来信我们这里早就有老师发过,大家都只当做学术交流,根本不会做为学术成果。呵呵,还真有人当回事了呀。
哈哈,太可笑了。
[3] 标题:给3楼的兄弟
发表评论人:[游客]dummer [2008-5-3 21:58:15]   
就算北大三角地没有了,您也不能跟狗皮癣一样,见谁贴谁啊。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siccashq [2008-5-3 10:54:36]   
这个报道在中国科学院网站已经头版头条宣传过。
[1] 标题:呵呵
发表评论人:chile [2008-5-3 10:07:28]   
什么事情都有呀
开眼了
记录总数:10 总页数:1 当前页:1 93[1]4:

 

学者郝炘 发表于2008-9-28 15:50:25
查看评论:17 │ 浏览:4269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精选     

 
未分类
一位真正的科学家

这几天有机会陪美国《科学》杂志新上任的总编 Bruce Alberts 教授访问北京,听他做报告、与年轻研究人员和学生交谈,近距离地感受了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下面的随笔对他直呼其名。

国内现在提倡宽容失败,Bruce在他的讲话中也多次强调这点,因为他本人的经历是允许失败的最好注释。

Bruce说他1960年读研究生,1965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博士学位。不过论文答辩时,论文委员会的教授给了他一个不及格,这在美国是很少见的。他被要求再做几个试验,不得不把毕业的时间推迟了6个月。虽然Bruce拿到了博士学位,但他研究生期间一篇论文都没发表,因为他设想的试验都以失败告终。Bruce曾在《自然》发表短文写道:博士论文答辩不及格不只打击了他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让他考虑两个问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自己是不是做科学的料?这些思考帮助他形成了以后做研究的战略。

(Bruce短文见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31/n7012/full/4311041a.html访问不了全文的人可以向我索取PDF文件。)

看来,要真正使失败变为成功之母,首先要有Bruce论文委员会那样的教授让试验失败的学生也能拿到博士学位,还需要有Bruce这样的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人。

Bruce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有领导才能,用国内流行的说法是一位“领军人物”。1993年他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很不情愿地用了2、3年的时间关闭了他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实验室,这期间他全职在美国科学院上班,不在加州大学拿工资,但隔一段时间回实验室指导还没有毕业的学生,直到他们毕业。他到美国科学院后做的一件主要事情是改革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推出了基于探索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课题,来学习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Bruce 也关心研究生的培养。他给学生的建议是,不要找有几十个人实验室的大教授做导师,而是找工作正在走上坡路的年轻教授,这样才真正能学到东西。他曾撰文指出一个教授的实验室不应该超过10到12个学生。

Bruce和同事1980年写的教科书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每5年更新一版。这次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做Biology Past and Biology Future报告中的部分内容来自第5次修订这本教科书的收获,包括近年来生物学的三个意外认识:

  • The recognition of the enormous numbers of functional DNA sequences in the human genome that do not encode proteins.
  • The recognition that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loops underlie nearly all of cell chemistry.
  • The recognition that extensive scaffold networks produce biochemical sub-compartments in the cell, without requiring a membrane.

    (他过去做的同一个题目的报告的PPT在网上http://www.interacademies.net/?id=7642 但是里面没有提这三个认识。)

    做完报告后有人问Bruce怎样建设一流的研究机构。他回答说,办法很简单,雇比自己聪明的人,当然还要看人品如何、是否愿意合作、是否有社区服务意识等。

    Bruce对“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说法不以为然。他认为,生命科学里有许多物理、化学、计算数学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各个学科的努力与合作。

    Bruce今年3月出任美国《科学》周刊总编(Editor-in-Chief),这是一项兼职,艾伯茨的另一半工作是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当教授,他的工资也是两边各拿一半。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771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科学家,美国《科学》,宽容失败
    相关文章: [转载]哈佛科学家抗衰老研究突破 老年鼠重获生育能力
    我心中的院士,我心中的大科学家
    [转载]“疯狂科学家”舒尔金重病 被称“摇头丸之父
    “基因治疗之父”职业与人生的的悲剧性终结
    [转载]科学家前辈的金玉良言
    美国加州大学一科学家遭动物权益组织恐吓
    科学家的尴尬
    [转载]科学家“看见了”大爆炸之前的宇宙
    [转载]朝永振一郎出书《我的诺贝尔奖之路》 述科学家的自由乐园
    [转载]咱们国家没有真正科学家成长的土壤
    当前推荐数:7    推荐人: 曹聪 AlecXu 老李 yyzhang suliantuo xuehong wanqiangcug  
    [1] 标题:真正的科学家的胸襟
    发表评论人:曹聪 [2008-9-28 19:36:20]   
    雇比自己聪明的人。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lecXu [2008-9-28 23:23:09]   
    支持。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Bobby [2008-9-29 11:14:53]   
    好文章,有意义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mtw922 [2008-9-29 18:00:11]   
    很想看看Bruce的那篇短文,请博主赐送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google找到文章了,谢谢 [2008-9-29 18:48:41]   
    www.georgetown.edu/faculty/yyt/bolts&nuts/awakeupcall.pdf
    [6] 标题:Bruce短文看不了
    发表评论人:[游客]zxx110 [2008-9-30 12:22:45]   
    想看看前人的思考,也请博主赠送一份,thanks.zxx110@126.com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老修正传 [2008-9-30 22:08:09]   
    在中国,还是武大郎开店高明!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游人 [2008-10-1 9:35:37]   
    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得?
    我国的科学如果说发展的不尽人意的话,难道问题是不宽容?
    如何解释“汉芯”以及类似的现象?责任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了吗?
    博主回复:我的意思是,不要要求每个研究生都发表SCI论文。

    宽容失败首先要承认失败。
    [9] 标题:的确机会难得
    发表评论人:aduofa [2008-10-1 20:53:54]   
    新闻里面播了胡主席会见这位总编的报道
    博主回复:不是胡主席,是温总理。
    [10] 标题:好文章,并请教问题
    发表评论人:liuli66 [2008-10-2 9:08:12]   
    真正的科学家,翻译成英文是:true scientist,还是real scientist?

    如何消除您文章中的乱码,如<!--[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它们影响阅读。


    博主回复:我觉得a real scientist比较好。对不起,我不知道文章中有乱码,谢谢指出!

    [11]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luolan [2008-10-2 22:39:14]   
    孩子的班主任教育家长:不打失败,要打不上进.从SCIENCE的当家人身上证明这是对的.
    [12] 标题:
    发表评论人:侯振宇 [2008-10-27 22:35:51]   
    想看看前人的思考,也请博主赠送一份,谢谢!

    houzhenyu2007@yahoo.com.cn
    [13] 标题:谢谢!
    发表评论人:侯振宇 [2008-10-30 9:35:10]   
    已收到,谢谢博主!
    [14] 标题:BRUCE文章
    发表评论人:[游客]AMY [2008-10-31 20:12:39]   
    我也想拜读bruce的文章,请博主赐送一份。谢谢。guoxiaamy@163.com
    [15]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wanglin777 [2008-11-29 14:00:39]   
    郝老师:
    我也希望得到一份论文。我的电子邮件wangxin0421@yahoo.cn
    [16] 标题:
    发表评论人:sciencenet08 [2008-11-30 2:07:55]   
    初闻Bruce的故事确实很震动。一个博士毕业都这么‘不光荣’的学生,20几年后就一晃成为了美国科学院院长。是呀学生本人之外还有一个这样可以让他能继续的光荣失败的环境。谢谢楼主的好文。
    [17]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wanglin777 [2008-12-1 22:34:58]   
    这篇文章使我们认识了Bluce Alberts,一个科学家。最近。有网友问:“什么样的人是科学家?”
    Bluce Alberts是典型的科学家。
    记录总数:17 总页数:2 当前页:2 93[1][2]4:

     

    学者郝炘 发表于2010-8-27 7:13:50
    查看评论:57 │ 浏览:6388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精选     

     
    评论
    为什么中国缺少创新?

     

    武夷山老师的博文“诚信经济学-真稿费-假发票”使我想就信任(trust)写点东西。先说一下,诚实正直(integrity) 和信任(trust)不是同义词,诚实正直是一种素质,是对自我的要求;而信任是对别人的看法。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才值得他人信任。

     

    王鸿飞曾推荐大家去读Francis Fukuyama(福山)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见他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935

     

    福山把社会分为高度信任(high-trust)和低度信任(low-trust)两类,中国属于低度信任社会,而美国、日本、德国是高度信任的社会。在美国学过一句话叫give others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也就是要把人往好里想。在中国,人们通常把人往坏里想,总要问动机,觉得别人不怀好意,这可以说是低度信任社会的一个特点。

     

    最近在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书《世界是平的》中看到信任与创新的关系,他说美国创新能力的基础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信任。他写道:

     

    (美国的)制度、文化规范、商业惯例、和法律系统创造和鼓励了高度的信任,高度的信任也是任何一个开放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可以说,信任是美国秘方各种要素的产物。

    (These institutions, cultural norms, business practices, and legal systems create and inspire a high level of trust—and a high level of trus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any open society can possess. Trust, in many ways, is the product of all the ingredients in America’s secret sauce.)

     

     我们是一个高度信任的国家,因为我们同意用反映在我们的制度和法律中的一套价值和原则来管理国家,这些制度和法律高于任何个人,比任何个人都更持久”,一个为全球公司提供伦理和监管建议的公司的创始人Dov Seidman这样说。这些规范和制度产生可预见性与信心,从而产生信任,是对我的创新会受到保护的信任 是对司法系统的信任,Seidman 说,而这一切推动创新。

    (“We are a high-trust country, because we agree that we are going to be governed by a set of values and principles reflected in our institutions and laws—which are higher and more enduring than any individual.” Dov Seidman, the founder of LRN, the company that provides ethics and governance advice for global corporations. … Together these norms and institutions create predictability and confidence and that creates trust—a trust that my innovation will be protected … and a trust in my justice system. And all of that, argued Seidman, propels innovation.)

     

    因为在美国这样高度信任的社会里,人们任何时候都知道他们站在什么立场,而且能依赖莫个法规和原则的框架来支配他们个人和商业生活。Seidman 问道:“如果你从沙地起跳,而另一个人从硬地板上起跳,谁跳得高?当然是那个从硬地板上起跳的人。信任就是那块硬地板,它给你可预见性使你敢于跳一大步没有信任,就没有勇于冒险;没有勇于冒险,就没有创新。如果你想让更多的人承担必要的风险来创新,就给他们更多的信任。一个缺乏信任的社会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创新。

    (Because in a high-trust society, such as America, people know what ground they are standing on all the time and can count on a certain framework of rules and principles to govern their personal and business lives. “If you jump off sand and another person jumps off a hard floor,” asked Seidman, “who jumps higher? The person who jumps off a hard floor, of course. Well, trust is that hard floor. It is what gives you the predictability that allows you to take a big leap… Without trust there is no risk-taking and without risk-taking there is no innovation… If you want to get more people to take the necessary risk to innovate, just put more trust in the room.” No low-trust society will ever produce sustained innovation.)

     

    如果说美国社会是信任支撑的硬地板,中国社会则是缺乏信任的一盘散沙。中国社会像散沙是因为人们不合作,而合作的基础也是信任,你需要相信别人会和你一样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才会有真正的合作。

     

    美国政府的科研拨款大部分用来支付人员费用,而中国的经费大部分用来买仪器设备,这是中国管理部门不信任科学工作者的表现。领导们只有看到了实物,才觉得钱没白花。

     

    中国也不相信科学工作者能管好经费,所以把预算规定得特别细。买试剂的钱不能用来支付参加国际会议的费用,尽管预算的试剂经费可能超过实际需求。这就不得不让人在经费使用的入帐上做手脚,迫使人们不诚实正直,进一步侵蚀管理人员和科学工作者之间的信任。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6669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创新,信任,制度
    相关文章: 教育迫在眉睫的不是改革创新而是恢复规范
    "科技情报系统为区域创新提供有力信息支撑研修班"顺利闭幕
    [转载]聚焦博士后制度建立实施25年:呈鲜明中国印记
    PCR的悲喜剧
    [转载]养老改革首先去除制度性身份歧视
    公司高管更替的秘密—张朋刚
    “中国创造”难在哪里?
    [转载]不同社会制度造就了“福利过度论”的双重错位
    求新唯真-谈艺术创新与科研创新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浅见
    当前推荐数:48    推荐人: pukin RAOH 曹聪 Flyingriver 赫英 nli2233 shiganghe laorenzsyf dabaoski jinsblog metanb jintuo qpzeng 周可真 boxcar chnweiwang sweety ysliysli mullergw firefive BaoHaifei Wuyishan SmileyCat neilchau libseeker zqshichina tangchangjie famingkuang wonsure wuguosong 王铮 optic liuyongwen lingfeng jizx971 pikeliu yuxin218 yonglie qlms zlyang dahaishui vigorous 远帆 question kxwzhaoxia liuli66 hcy98765 LEOLAND  
    [1] 标题:[此为悄悄话]
    发表评论人:RAOH [2010-8-27 7:46:52]   
    [此为悄悄话]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haha [2010-8-27 8:18:08] ip:202.114.123.*  
    什么事情都不要一棍子打死!中国的创新应该很多,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如果没有创新,也不会有中国的今天。几十年的时间解决中国10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这不是创新吗?也不要说什么美国的诚信,看看它在世界各地的所作所为,连人性都没有,还谈什么诚信!算了!
    博主回复:谢谢评论。把题目中的“没有”改成“缺少”,不那么绝对了。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laoyu  [2010-8-27 8:32:23] ip:124.16.128.*  
    顶!!!郝记者说到了点子上。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pukin [2010-8-27 8:39:22]   
    最近验收的2个项目就是这样,紧盯你的预算,每一项的花费都尽量控制在上下%5左右,最好正好花完^_^

    2楼说的也很好^_^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nli2233 [2010-8-27 8:43:28]   
    顺着链子去看王鸿飞的文章,发现他没有评述福山的书,而是给了一个余杰写的书评。读了一下余杰的书评,感觉就是整个一个不着调儿,大概他本人也没有仔细阅读福山的这本书。
    博主回复:是的,他的博文并没有评论福山的书,但的确推荐大家去读该书。我就是在他推荐之后读的。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metanb [2010-8-27 10:55:45]   
    南方人有不老实的传统和基因;当然,也有少数例外。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juscojack [2010-8-27 11:29:32]   
    社会诚信只是个表面现象,根源还是民主权利的缺失,没有经过真正民主而产生的官员、政府,必然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从而导致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借一步说句话 [2010-8-27 11:29:54] ip:159.226.231.*  
    在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6745 中看到这样的基金评审意见:

    本申请项目“基于矢量-影像数据的土地利用变化自动检测技术研究“因为存在如下问题,建议不予资助:
    1)立项依据不足,研究意义和价值不明显。申请者对国外同行的相关研究综述简单,看不出本立项课题的意义及价值。
    2) 研究内容多而杂,不知道作者具体想实现哪方面的研究。
    3) 研究方案和实现的技术路线空泛不具体,不知道作者如何实现前面的研究目标和所述的研究内容。
    4)本项目创新不明显,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上没有什么新意,整个思路显的很平淡无奇。
    5) 研究基础极其薄弱,申请者没有太多与本申请方面的科学积累和科学研究经历,发表很少。以文中的研究基础很难让人信服申请者能胜任本申请项目的科学研究。
    故此不建议给予资助。

    该意见不涉及申请书的任何具体内容,所以该评审意见可以任意复制粘贴,对任意申请书的驳斥都有效。

    您说中国充斥这样的专家、“学者”,还有创新的土壤吗?
    [9] 标题:
    发表评论人:qpzeng [2010-8-27 11:41:17]   
    诚信和信任不是与天俱来的,它们的建立需要适当的土壤。我们的国民教育中就缺少这一环。你看有多少小学教师有诚信,就可以想见他们能培养出怎样的学生了。
    [10]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guoyanghuawu [2010-8-27 12:32:37] ip:211.144.201.*  
    说的很在理。
    一句话,中国人缺少安全感,本质原因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11] 标题:
    发表评论人:DlRAC [2010-8-27 13:52:38]   
    缺少创新是因为诚信的缺失,博主显然没有说到点子上。深究为什么在中国诚信缺失了?这才是根本!
    [12] 标题:
    发表评论人:liuli66 [2010-8-27 14:16:03]   
    "在美国学过一句话叫give others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也就是要把人往好里想。"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英文?

    中国有一句老话,说的好:
    “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诈”的事情,时有发生。缺乏信任,提高警惕,是生存之道。
    [13] 标题:
    发表评论人:liuli66 [2010-8-27 14:19:44]   
    想到一个极端的例子:

    缺乏(对 对方的)信任(如商业竞争中,战争中),
    能 产生 战略战术等方面的 创新。
    [1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LL [2010-8-27 15:41:50] ip:202.118.109.*  
    中国的贪官唐僧太多,尽给科研中的“孙悟空”们戴“紧箍咒”“上纲上线”,抄袭保险,创新没门
    [15]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science [2010-8-27 15:58:49] ip:202.118.109.*  
    假使爱因斯坦生在中国,那也就能一辈子当个专利局职员了事。创新需要自由和宽容,现官风气不好,从上到下都公开造假,知识分子也就在官僚的眼皮下混日子
    [16]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abcd [2010-8-27 16:07:54] ip:150.29.185.*  
    学者学生大多数都以文章篇数论英雄,靠发文章争经费,谋生存,那么创新不如灌水。现在推而广之,对海龟也用同样的标准来评价,那么海龟也不会去选择创新。
    [17]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all傻子 [2010-8-27 17:03:51] ip:202.118.109.*  
    我们实行的是“举国体制”:老毛指到那里,我们就干到那里。现在老毛不在了,但老毛的思想还在。“举国体制”就是我们的主体思想,不需要创新什么新的狗屁思想。现在的就挺好
    [18] 标题:
    发表评论人:goudan1 [2010-8-27 17:09:29]   
    有诚信不必然带来创新吧,创新和水平有关吧,大家都不是科研的料算了,
    [19]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haha [2010-8-27 18:18:28] ip:122.234.5.*  
    科学网里舔美国人屁股的人真多。
    [20] 标题:
    发表评论人:baido [2010-8-27 18:23:34]   
    博主 说的很好 希望我们的社会对彼此的信任更重,愿中国早日成为一个可以自己过滤自己有毒物质的机体。

    [21] 标题:
    发表评论人:何毓琦 [2010-8-27 19:42:21]   
    Sharp insight and penetrating observation.
    [2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Imperfectionist [2010-8-27 20:31:38] ip:152.16.103.*  
    郝记好文!
    [23] 标题:
    发表评论人:cfluid [2010-8-27 20:54:26]   
    缺乏创新主要是因为创新成本太高而利润太低。
    [2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有意思 [2010-8-27 21:38:23] ip:61.133.223.*  
    中国现在是鸡的屁(GDP)社会。科研经费买仪器设备,可以拉动鸡的屁。支付给个人,对增加鸡的屁没直接影响。
    [25] 标题:
    发表评论人:wonsure [2010-8-27 22:01:18]   
    对人民不信任,对官员信任
    [26] 标题:
    发表评论人:wuguosong [2010-8-27 22:06:45]   
    说的很好!深有感触。
    [27] 标题:
    发表评论人:王铮 [2010-8-27 22:47:58]   
    从东正教国家学来的“有罪推定”。
    [28] 标题:
    发表评论人:BenWen106 [2010-8-27 22:49:57]   
    说得太对了,但是无能为力啊!
    [29] 标题:
    发表评论人:dreampursuer [2010-8-27 23:58:31]   
    为什么中国缺少创新?这个话题很大,老师您说了一个方面,信任,我们相互的信任,政府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对政府的信任等等。。
    但我依然把我们的缺少创新归根于我们的贫乏,物质的贫乏,精神的贫乏。
    1,因为我们贫乏,我们要生活在一个为生存而战的环境中,于是像信任这种美德便成空谈。也因为贫乏,我们不敢去冒险,因为我们的冒险很可能就把我们推到一个无法生存地境地。
    2,因为贫乏,我们便缺少创新的能力。可以所以的创新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我们天天喊着要创新,但是,坐着苦想可以创新吗?但如果我们启动一个登月计划,我们就可以创新了(当然前提是不能去抄别人的),在登月计划过程中,无论最后我们可不可以登上月球,但我们会想出很多办法来登,这些方法很有可能就有很多创新。现在的中国,是有很多工程,很多项目,但是这些都是西方国家走过的路,所我我看也不会有多少创新。总之,当我们有足够的物质去让大家去实践后,创新就来了。
    3,贫乏让我们缺少创新的需求。别看我们国家天天叫喊创新,但实际上,没有多少企业想创新,需要创新。看看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就知道了。为什么苹果公司会是在美国?因为美国有一大批消费得起创新的人。中国呢?只愿意消费最便宜的,于是山寨什么的就来了,于是创新就没有了。说实话,中国想创新,是政府喊出来的。当然也有一些人在喊,那就是那些急于求成的人。他们看到苹果公司搞了个ipod赚到很多钱,就在想,为什么我当时没有想到这个点子呢?于是就喊了,希望有人会给他出个相似的点子,好让他也赚一把。而事实上是,同样做ipod的点子来到中国,可以企业家们会想,你这个什么拉圾,我10块钱的东西可以实现的功能,你用1000块来实现?中国还很穷,人们都还吃不饱,就别谈吃得精致了。
    [30] 标题:
    发表评论人:houjingbiao [2010-8-28 0:35:41]   
    我们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好像从刘邦那个混蛋开始的吧,不择手段得天下!本来跟项羽都订好盟约了,扭头就背约,最后还得了天下,所以人人效仿之!

    [31] 标题:
    发表评论人:WC101 [2010-8-28 1:17:05]   
    美国政府的科研拨款大部分用来支付人员费用,而中国的经费大部分用来买仪器设备,这是中国管理部门不信任科学工作者的表现。
    ============================
    你去查一查,经费到底哪去了?在目前的情况下, 当然卖仪器比不买仪器更可靠.科研设计上的用于科研的经费都到私人腰包里去了,还值得信任?? 东施效颦!

    你这种信任是与文革时期的" 相信群众,相信党"大锅饭是一回事. 什么创新都没有搞成.

    在目前的体制下,我是不相信你的经费使用.
    博主回复:不相信别人的人其实他自己是不值得信任的。
    [32] 标题:
    发表评论人:WC101 [2010-8-28 1:20:20]   
    信任是创新的基础是有条件的.

    纯朴、憨厚就能创新?
    [33] 标题:
    发表评论人:WC101 [2010-8-28 1:34:12]   
    缺少创新两个外在原因: 社会的价值取向 和 有效的监督.

    此外,各个民族天生的科学创新素质有所不同(平均来讲).
    [34] 标题:
    发表评论人:cshchina [2010-8-28 2:06:29]   
    “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才值得他人信任。”说得多好。
    可是我们现在“诚实正直”吗?我们为什么不“诚实正直”?我们能够“诚实正直”吗?
    [35]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mfs701 [2010-8-28 7:36:21] ip:122.143.140.*  
    中国人不缺少创新,缺少的是对创新关注的能力
    [36] 标题:
    发表评论人:wangshilei [2010-8-28 9:08:51]   
    一个缺乏信任的社会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创新,很对,只会有更多的不劳而获。
    [37]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王飞跃 [2010-8-28 10:24:50] ip:210.73.8.*  
    久未读博,一来就遇此佳品,多谢
    [3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10-8-28 12:21:23]   
    这是等级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足以人类研究千百年的。参见我先前的博文

    “如何在等级社会中,保持“逻辑正确”和“诚实守信”之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9011

    考虑中国当前的缺乏诚信的现状,一定要跟当前的等级社会的结构相联系。大学,更是如此。


    博主回复:缺乏信任的社会是否与等级有关,不清楚。福山的书中讨论了缺乏信任的社会与集权有关。他说传统的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等级制度(其实欧洲新教国家也曾是等级制的,直到今天还有贵族,虽然不如果过去那么显赫了)。不过日本的天皇不象中国的皇帝,在很多时候天皇是没有实权的,实权把持在武士道贵族家族手中,他们即斗争,又合作,互相牵制,形成一种高度信任的文化。中国从来都没有过能延续上十代的贵族阶层,(陈苏华的博客说:中国只有“跪族”,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5887),只有一朝又一朝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当大臣都朝不保夕,不知道什么坏话传到皇帝耳朵里,他们就会丢官乃至性命。没有可预见性的社会产生高度不信任的文化,专制制度下,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能把整个社会天搞得天翻地覆,这样的社会无规矩可循,也没有信任可言。
    [39]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游客 [2010-8-28 15:31:35] ip:24.3.209.*  
    A grandiose topic, but a superficial analysis.
    [40] 标题:
    发表评论人:WC101 [2010-8-28 18:29:00]   
    在目前的体制下,我是不相信你的经费使用.
    博主回复:不相信别人的人其实他自己是不值得信任的。
    -----------------
    1]这个“你”不是指你本人,是泛指。即使你是诚实的,你怎么能保证别人呢?干脆所有的商店都不要收银员,信任顾客,顾客自己拿东西自己付钱算了。
    2]抓小偷的警察不值得信任吗?

    [41] 标题:
    发表评论人:WC101 [2010-8-28 18:35:31]   
    要有不信任别人前提下,制定原则和有效的监督,迫使人们诚实。

    人都是自私的----欧美人更是如此。他们现在变得诚实,是有效的(互相)监督的结果。
    博主回复:The chief lesson I have learned in a long life is that the only way to make a man trustworthy is to trust him; and the surest way to make him untrustworthy is to distrust him and show your distrust.
    Henry L. Stimson (1867 - 1950)
    [42] 标题:
    发表评论人:WC101 [2010-8-28 21:54:03]   
    [16] 标题:
    发表评论人:hugege [2010-8-28 21:20:00]
    最近,郝炘女士在《科学》(2008年10月31日第664页)上的文章《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中提到了科研人员年薪制的问题。中国科研人员个人收入不够规范的现状,对于整个学术生态的和谐与健康而言,有着相当负面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滞碍着中国的科学进步。
    目前,大学和国立研究所中科研人员的个人收入名目繁多,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津贴、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奖励、研究经费“提成”等等。这些收入既不能理直气壮地说是完全合理合法,也没有时间上的稳定保障(可谓朝不保夕),搞得人心慌慌。而且非稳定的收入所占实际总收入的比例远高于政府规定的基本工资部分,有的还有很大一部分“灰色” 收入(指私人消费、公款报销部分,这在西方国家被视为非法)。
    [43] 标题:
    发表评论人:WC101 [2010-8-28 21:56:49]   
    [17] 标题:
    发表评论人:hugege [2010-8-28 21:20:51]
    continued

    事实上,这些收入来源的大多数也无非是纳税人的钱,通过种种无奈的名目变通之后,演变成个人所得。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够通过工资制度的深化改革,使得科研人员的收入变得透明、体面?人力消费为什么不可以坦荡地计入科研成本?
    个人收入多元化带来的负面作用之一是争取研究经费的动机(至少部分地)被扭曲和变异。许多人整天忙于争取研究经费,绝非完全是为了做实事,更多的是为充实腰包。为了鼓励争取研究经费,许多单位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个人收入的增量也因地而宜,只要上方不来审计,便“撑死胆儿大的,饿死胆儿小的”,造成贫富差距过大。
    而且,个人收入也很难说与对单位和国家的实际贡献相符——有些二流大学教授的收入甚至远远高于一流研究机构中的优秀科学家,实在是令人遗憾。这些“激励”政策不仅导致研究经费的滥用与流失,也导致了经费申请上的不正当竞争。
    非稳定收入和“灰色”收入占实际收入的高比例,也导致大学里的教授们无心教书育人。专心从事教学者,真正地成了穷教书匠,大有“谁发家,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之势。这样一来,何谈保证教学质量?何谈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美国的大学里,正是因为教授的9个月工资是由校方支付的,教授们才有教学优先和服务于系里公益事业的义务。俗话说,拿什么钱,干什么活儿。在市场经济社会,收入与责任和义务显然应该是必然联系的,履行职责是从业者的基本职业道德。
    教授们收入的多元化和非国际接轨的薪水体制也带来了人才引进上的不畅。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本人在欧洲短期访问工作期间,曾经遇到一个由国家教委组织的人才招聘团,来欧洲招聘漂泊海外的人才。我试着与南方某大学的人事处长进行了接触。当我问及“你们那里正教授的年薪能够达到多少”时,对方始终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说法。只是说,我们的政策很灵活。这让人很难判断这些“政策”的合法性,更无法知道将来能否兑现。这样的人才引进政策实在是让人心里没底!
    [44] 标题:
    发表评论人:zlyang [2010-8-30 8:41:14]   
    推荐!计划转载!
    [45] 标题:
    发表评论人:zlyang [2010-8-30 8:51:16]   
    “一个缺乏信任的社会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创新。”

    “If everyone is honest, it is natural to share ideas.” Perelman said.
    “It is not people who break ethical standards who are regarded as aliens,” he said. “It is people like me who are isolated.”

    美国现在也有问题了。见:
    Manifold Destiny
    A legendary problem and the battle over who solved it.
    by Sylvia Nasar and David Gruber August 28, 2006
    http://www.newyorker.com/archive/2006/08/28/060828fa_fact2
    [46]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jfk [2010-9-1 16:58:14] ip:221.6.39.*  
    其实国人的创新能力很强的,看看各种造假手段就知道啦
    博主回复:造假的确是一种创新,可以各种各样,但每样都不可持续。
    [47]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he main reasons [2010-9-2 1:08:17] ip:111.161.8.*  
    中国创新之树长不大的主要原因是:

    1. 土壤看起来肥沃, 实则很浅薄, 贫瘠。
    2. 多数种子质量很差。 有几颗不错的种子, 多数又没有养料、没有阳光.
    3. 那几颗好不容易冒出来的树, 又被一帮不识材质的“园丁”认为不如朽木。

    什么时候中国有诚信? 唐朝有夜不闭户。 现在可以参观各大城市窗户上密密麻麻的防盗网。 河蟹社会!
    [48]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科学革命 [2010-9-3 9:27:01] ip:110.110.19.*  
    中国的保守的学术“权威”只信任自己认可的;不信任,甚至压制封杀开拓创新的。所以,中国的创新发展的艰难;特别在基础科学理论上,中国的开拓创新更难!
    中国缺少明智的科学引路人,缺少信任创新的真正的科学家。
    [49]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游客 [2010-9-4 9:19:40] ip:122.235.159.*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
    指导我们思想基础是……
    这是最最最……最重要的!!!
    [50] 标题:
    发表评论人:vigorous [2010-9-4 10:18:04]   
    仁义礼智信五德都不可缺德

    [51]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kyang01 [2010-9-6 10:26:51] ip:61.150.43.*  
    讲的非常好。但要建立一个诚信的社会对中国来说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我们周边具有诚信风范的领导的太少。
    [5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刘珂 [2010-9-8 16:37:15] ip:221.214.177.*  
    传统文化是阻碍创新的根本原因。几千年来,街头卖大力丸的文化应然在影响我们的民族。五四运动已经100多年,科学和民主应然是需要我们几代人努力的。
    [5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Weidu [2010-9-10 20:06:24] ip:219.245.152.*  
    博主是中国人?有创新否?!!
    [5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火 [2010-10-16 12:37:08] ip:192.168.12.*  
    怎样可以获得信任?怎样去给与信任?
    [55]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Frankin [2010-10-17 21:22:12] ip:180.137.164.*  
    美国的诚信来自它自身法律的严格规范,如果不诚信,后果很严重
    [56] 标题:
    发表评论人:LEOLAND [2010-10-25 17:42:15]   
    正创新受益于好制度,负创新(造假)源于坏制度
    [57]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guoxc [2010-11-6 19:27:56] ip:210.75.234.*  
    为什么会大寨不抵小岗村,就是诚信问题。
    记录总数:57 总页数:6 当前页:6 93[1][2][3][4][5][6]4: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395-389032.html

    上一篇:科网群英烩No.0915 金小伟 幸福来自 深切感触 简单享受 自由思考
    下一篇:科网群英烩No.0040-1 郝炘 科学新闻 地震预报 真相 神话 伪科学
    收藏 IP: .*| 热度|

    2 罗岚 丛远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