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qb 我的博客将登载一些随笔、散文和短论,也会刊登一些照片。

博文

计白以当黑 精选

已有 5767 次阅读 2011-9-13 10:5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计白以当黑

 

我以前写过一篇题为《不写之写》的随笔。昨天是星期天,照例去北海景山美术馆一游。这次进了美术馆,走马观花看了一些画家的水墨画,有不少画的画面都画得太满,笔墨太多,墨又太黑,黑糊糊的一片,多不留空白,看着殊无味道,禁不住连连叹息。我就掏出数码小相机,把几幅画拍下来,决定写一篇《计白以当黑》的随笔。

中国古代文明是农耕文明,农民早出晚归,或在田间劳动,看到的是蓝天、白云,看到的是太阳、晚霞,看到的山顶勾画出的一抹无尽的地平线,看到一条通向远方小路,看到几家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总觉得这每天每处都是新的、美的。这是为什么?因为大自然给我们留下了山川河流,人们建造的屋宇建筑,也给我们留下了地天的“空白”,既有实景,又有空白,我们觉得虚实相间,含蓄无垠,味之不尽,美不胜收。

中国古代画家和画论家深知此中道理。所谓“空白”古人又叫“虚白”,是指艺术形象中缺乏可视性形象却可以任由读者联想的无形的部分,换句话说,你画家已经画了某些应该画的形象,又精心地有意地设计一些空白处,让读者自己去填充,把那画的空白处延伸出新的具有诗意的部分来,这就是“计白以当黑”了。古人有许多说法,抄几条在下面:

 

明人董其昌《画旨》卷上:“须明虚实,虚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有详处必要有略处,虚实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也。”

 

清代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上》:“是年受法于怀宁邓石如完白,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画有虚实处,虚处明,实处无不明矣。人知无笔墨处为虚,不知实处亦不离虚,即如笔著于纸,有虚有实,笔始灵活,而况于境乎?”

 

这类道理是不难理解的。但我们现在一些画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似乎并不知道“虚实相生”的道理。这是为什么?我想了很久,似乎是不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关。现在什么事情都要求满,要求实。譬如现在搞城镇化,整天拆民房,集中盖新房,就是一例。原来的民房是分散在各处的,疏落有致,旧房子都有院子,院子外面还有空地,种菜、种草,绿油油的。从高处望去,黑色的瓦,绿色的土地,黄色的墙壁,在蓝色的天空下相互映衬,一派田园风光,可谓美不胜收。现在搞城市化,这些房子一座一座被拆掉,改成火柴盒子式的楼房,为节省土地,楼房之间的间隔又很小,挤成一团,失去了田园风光,也失去了虚实相生,当然也就失去了“计白以当黑”。这些干部想的是钱,是利益,哪管什么田园风光。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也许我们的画家是不是受此城市化生活的影响,看惯不惯,甚至把拥挤、杂乱、堵塞也当成了美。于是我们某些画家的画幅中就多画些花草树木,塞得满满的,以为是美呢。

    我现在最为惧怕的事情就是满、实、堵、塞。没想到到了美术馆,看到还是满、实、堵、塞。(2011912,中秋)

 

太满

太堵

缺空白

黑糊糊

太拥挤

这是五十年代董希文的作品,蓝天,白雪下的田野,庄稼,人物,多美。可这是馆藏品。入场票上面有这幅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7237-485853.html

上一篇:血腥的屠杀也可以欣赏吗?----罗马角斗场沉思
下一篇:巴塞罗那的黎明
收藏 IP: 221.218.157.*| 热度|

9 张玉秀 王号 吉宗祥 武夷山 郭向云 李泳 肖明华 罗立桂 刘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