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烂泥巴土地上的建起的城市----威尼斯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让我第一次知道威尼斯是商人聚集的地方。后来知识面扩大了,才知道威尼斯那是意大利的一个古老的水城。想象中,那街道是水巷,住在那里的人家,出门要划小船。办完事情回家,也要划着小船才能跨入家门。但未亲眼见到它时,总觉得威尼斯很神秘,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为什么不把城市建在陆地上,而要建在水中呢?如果那是在大海边上,大海涨潮了,那潮水不就会涌入城里,把整个城市都淹没了?
7月31日我们来到了神往已久的威尼斯。我们莫名其妙的在一个卖钻石的商店里,逗留了过长的时间,然后才进入了有“欧洲会最高雅的客厅”(拿破仑语)的人山人海的圣马可广场。看那拜占庭式的华丽的教堂。当然,我对这个宗教气氛很浓的广场和教堂,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趣,因为我阅读不懂它的宗教意味。我只是看了看广场上那些与人过分亲近的鸽子。我期待能很快坐船进入威尼斯水城的水巷中去体验。还好,我们很快就通过了广场,通过了鸽子设置的“障碍”,我们等了不大一会儿,就乘上了可容纳5到6人的小型旅游船。此船名为“刚朵拉”凤尾船,船身有装饰,很是讲究,船座很舒服,船尾则是穿着条纹衣服的气宇轩昂的壮汉,他的船干用力一撑,船就进入了威尼斯的水巷,船在水巷中蜿蜒而行,缓缓前进。我得以从容地领略威尼斯的水巷中的独特街道的风情。作为水路的街道有长有短,过不久就会见到一座美丽的拱形的桥。桥上的人在看我们,把我们当成拍照的对象;我们也在看他们,把他们当时拍照的对象;彼此互为风景。船从拱门中穿过。水汽从船底冒上来,凉凉的,甚为惬意。我看到,水巷上这些陈旧的房屋被水熏染了一千多年或几百年之后,显得破旧不堪,最低一层的石板上长着藓苔,被水浸泡后显露出黑黢黢的陈年旧痕,除了个别的用作商店,还有灯光之外,其它都已黑洞洞,关门大吉。只有少数的楼房的高层,如第三层或第四层,还有居民住在里面,他们不时从窗户伸出头来,带着厌烦的神情俯视我们这些外来的陌生面孔。我们向他们招手,他们就立刻把头缩进去了。当然,我在水巷中仰望街道两边的楼宇,体验到另有一番情调。偶尔,会有对面划过来的游船,载着几位年轻漂亮的高鼻梁的美女,她们高兴地自由地喝着香槟酒,唱着小曲,也给我们的感官一种愉快的刺激,我们会向她们鼓掌,以示“同是外乡闲逛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威尼斯位于亚得里亚海的北部的港湾里,建于公元452年,据说是由于当时意大利东北部一带的农民和渔民为躲避喜欢刀兵相见的蛮族而迁移到这里。为了生存,不得已开始在这些原来这里都是一些烂泥巴地上,开始了独特的建筑。由于这里靠近亚得里亚海,或者可以说就是亚得里亚海的浅海滩,海水不断地往里灌,于是那水就咸淡混合到一起,逐渐成为瀉湖。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开始建城的那伙人是很有智慧的,他们首先砍伐了一些木头,先晒干,再在水里浸泡,三年干,三年湿,那木桩就变得像水泥那样坚硬,然后他们在辽阔的烂泥巴上,把木桩深深地打进地里,又在这木桩上铺上木板,再在木板上铺上五层石板。据我目测,那石板每层起码有半米多厚,五层石板摞在一起,就有三米左右厚,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上,他们才在这上面建屋宇楼房。但屋前或楼前都是水,有的地方水深1·5米,这就形成作为街道的水巷。楼越建越多,水巷也交错起来,逐渐形成了一座有 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的城市。
早期威尼斯是拜占庭的殖民地,后因与拜占庭合作,击败了亚得里亚海的猖獗的海盗,而赢得了独立,建立了“威尼斯共和国”,极盛一时,是欧洲重要的港口和商业中心,势力达到地中海沿岸。提香等艺术家在这里活动。它曾经是文艺复兴的第三大中心,建筑多样,有拜占庭式,有哥特式,有古典主义的,有巴洛克式的。欧洲人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太西洋的海岸和港口繁荣起来,欧洲人向西大扩张,这里才逐渐衰落下来。16世纪被并入意大利。现在更是今不如昔,住在这里的人仅6万余,所幸它已经成为一个旅游城市,每天游人如织,络绎不绝,熙熙攘攘,保持了繁荣的景象。是的,海潮只能影响它,不会摧垮它。
在夕阳西下的时分,我们亲眼见到了一艘高大威武的18层高的豪华客轮驶离威尼斯,我们也上了渡船,威尼斯从我们身后退去,退去,我们不时回头跟浪漫的威尼斯依依惜别。
(2011-8-1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