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qb 我的博客将登载一些随笔、散文和短论,也会刊登一些照片。

博文

假如我们从艺术的角度看《诗经》

已有 4242 次阅读 2009-8-1 11:3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童庆炳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从阶级斗争的观念来阅读《诗经》,因此从建国以来的半个世纪中,我们的中学毕业生,一谈到《诗经》,他们就会告诉我们,他们熟悉的《诗经》是《伐檀》和《硕鼠》,此外就是《关雎》了。《伐檀》和《硕鼠》都时揭露当时的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反映了那时的阶级斗争,这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假如我们不是一味地从阶级的观点去看,而从艺术的观点去看,那么我觉得《诗经》中最具有艺术性的篇章,可能就要提出《伯兮》和《采薇》了。
        《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杰兮。伯也执殳,为王前躯。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疾首。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的诗。思妇的丈夫东征,为王前驱,她觉得她的丈夫是很杰出的,她有一种自豪感。但是毕竟离别的时间长了,自豪感慢慢地转变为一种无法抗拒的思恋的痛苦。她头发如飞蓬,不是没有膏油来洗沐,她是想:我这是为谁而打扮呢?后来得到一些消息,说是要回来,可就象求雨一般,下雨吧,下雨吧,偏偏太阳出来了。为了丈夫虽然头痛却也心甘情愿等待下去。哪里能得到一种忘忧草来解我的心中的苦痛呢,说到底一说到我的丈夫,我对他的思恋已经变成一种心病了。为丈夫而自豪的感情掩盖不了长久别离的痛苦。
        首先,这首歌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写于东周时期。当时东周王朝对诸侯各国还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不断要征调一些人“为王前驱”,而且征调去的多半使一些能人。这就把妻子儿女留在家里,使他们不得不忍受分离的苦痛。其次,这首歌谣中用了“赋”和“比”的表现方式,具有突出的优点。作者能把这种赋和比跟感情的表现联系起来,而不是一味堆砌词藻。如第二节,完全是“赋”体,“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没有比,也没有兴,完全是“敷陈其事”,直抒胸臆,但把那种“女为悦己者容”的女人的心理描写真切动人。作者把赋的运用与情感的表现融为一体。像这样的文字在《诗经》中并不是很多的。第三节用“比”,以求雨为喻,求雨,求雨,太阳反倒出来了,回来,回来,反倒毫无音讯。这里的“比”不但用得恰当流畅,而且与思妇的感情的变化十分契合,突显出了思妇因丈夫不归而自己陷入更深的别离苦痛之中的感情轨迹。
        《小雅•采薇》:共六章,不抄写全部原文,这里只录其中最后一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如果说前面所讲的《伯兮》说描写思妇因丈夫外出征战所带来的别离的苦痛的话,那么这首《采薇》就直接描写外出戌边的战士的复杂心理。第一章“采薇菜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以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定下了全篇的基调:采薇菜薇,薇的确是生长了。回去吧,回去吧,一年又到了头。为什么要这样抛舍家室呢?为什么不能安稳地生活呢?因为有外族玁狁的入侵,不去打仗怎么行呢?但打战的滋味是好受的吗?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样的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战士心上了。这种家国皆不可抛的精神,就是我们古人的精神境界。《采薇》把古人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描写得淋漓尽致。
        《采薇》用了“兴”的抒情方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兴句与后面“曰归曰归,岁以莫止”有什么关系?“采薇菜薇”兴句的确与诗的主题无概念关系,但兴句为全诗定了一种情调,烘托出一种氛围,让诗好像涂上了一种清幽的“色泽”。特别是通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变化,让情调一步步发生变化,暗示出战士的命运也一点点发生变化,最后是终于可以回家了。
        回家时是怎样的呢?是不是很高兴呢?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离开家的时候,杨柳依依;今天我回来了,却雨雪霏霏。明代谢榛《四溟诗话》记载:“《世说新语》谢公问诸子弟:毛诗何句最佳?玄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圣经若论佳句,譬诸九天而较其高也。”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就是说,《采薇》最后一章是《诗经》佳句之最,原因是作者用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这不但十分巧妙,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情景交融中把战士的感情抒写得更加别致和淋漓。
        从艺术的角度看,《诗经》还有《桃夭》、《静女》、《硕人》、《将仲子》、《蒹葭》等篇章。这些看法只供参考,文学之事,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任何“强加于人”都是愚蠢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7237-246836.html

上一篇:读书与看图的区别
下一篇:学术规范----从做学问的过程开始
收藏 IP: .*| 热度|

2 孟津 王立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