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制度”的本意就是确定尺长,是政权的标志。笔者觉得,夏尺15.8 cm、夷尺17.6 cm和先周尺18.5 cm,或许是逐渐统一的原始尺度;商尺19.7 cm、周尺21.5 cm则是人为规定的,后者很可能在公元前1066年(?)姬昌称王“改法度,制正朔”。
秦尺23.1 cm 是公元前350 年商鞅二次变法时确定。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天下即发诏:“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诏书已有铜陶器物等多件出土。
汉随秦制,使用秦尺。不过,汉朝政令松弛,尺长逐渐增加;新莽校核尺长,回归23.1 cm,但东汉尺长又逐渐增加。晋统一国家核定尺长24.2 cm (24.5或24.6 cm?),其后南朝尺长大致维持恒定,而北朝增加至30.0 cm 左右;隋朝又归一统,制定小尺24.6 cm、大尺29.6 cm,步长为六小尺147.6 cm或五大尺148.0 cm。
唐代以后小尺专用于天文和音乐,而社会用尺则逐渐增加。唐朝是否自定尺度,众说纷纭,范围达29.5~31.1 cm。文献[1]已对此详细介绍,不再赘述,仅复制各家结论如下。
文献[1] 认为“考订唐尺标准或法定长度 29.5~29.6 厘米缺乏依据。牙尺是供玩赏的工艺品,因而以现存17支完整铜尺长度之平均值确定唐尺度30.6 cm”。不过,尺件实物的平均长度随着选样而变化,而作为国家制度的尺长是确定的。与此类似,上个世纪后期水果蔬菜市场使用杆秤,其一市斤的平均衡重并不能作为国家的标准。
[1] 丘光明,丘隆,杨平.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 科学出版社,2000. (2020年印刷)
[2] 杨际平. 唐代尺步、亩制、亩产小议.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6, (2): 32-44
[3] 马得志. 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 考古. 1963, (11): 595-611+4-6+637
[4] 吴泽. 王国维唐尺研究综论. 唐史研究会论文集, 1980. 332-359
[5] 曾武秀. 中国历代尺度概述. 历史研究. 1964,(3): 163-182
[6] 胡戟. 唐代度量衡与亩里制度.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4):34-41
2 唐代的尺长
2.1 现存尺件实物的长度
文[1] 列出现存唐尺实物41支的相关信息:24.65、29.0、29.3 cm 各一支,29.5、29.7、29.9 cm 分别为七、三、二支, 30.0~30.8 cm 计15支,31.0~31.8 cm计11支。
刻花牙尺长24.65 cm,出土于江苏金坛古井,或许就是南朝或隋朝的用尺,不必考虑。木尺长29.0、29.3 cm 两支出土于新疆地域,似属于特例而含义不明。
文[1]列出日本奈良正仓院存白牙尺29.5 cm 两支,绿牙拨镂尺29.5、30.3 各一支,红牙拨镂尺29.5 cm 两支、29.7、29.9、30.2、30.7各一支,分载于《东瀛珠光》卷一和卷四。“日本孝谦天皇的皇太后于天平胜宝八年(公元756年,唐肃宗至德二年)献奈良东大寺白牙尺、绿牙拨镂尺、红牙拨镂尺各两件”,或为卷一所载六支,即两支红牙拨镂尺长29.5、30.2 cm。王国维曾研究卷一所载六支,认为是唐开元前遣唐使携带归国。又,文[5] 列出“藤田元春. 尺度综考. 刀江书院, 1929”所记26 件正仓院唐尺的长度,一件犀角尺29.42 cm,20件长29.50~29.69 cm。
又,测量原大照片之偏差或可达到1.0 mm 以上,而上表数值来自实物,想来可信,不过数据保留两位小数、精确到0.1 mm即可,而平均值26.759 cm 有误,想来是“手民误植”。笔者不能接触实物,只能转述前人的资料。
2.2 依据文献记载实物长度而计算的尺长
唐“开元通宝” 径八分。通常平列10个铜钱测量计算,所得尺长有30.6、31.2、31.5、31.6 cm 四个结果[5,6]。文[1] 据此判断“唐大尺的法定尺度值至少在30.6 cm 以上”。又,足立喜六称开元通宝就是“日本今尺”之八分,即唐尺同为长30.3 cm。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批次铜钱的径八分偏差0.5 mm,计算的尺长偏差就放大到6 mm 呢。
城墙通常都是有记载的,其中隋唐长安城的数据得到众多文献均有引用。如[1,5] 均基于[3] 的测量结果长安城遗址东西 9721米和 南北 8651.7 米,及文献记载东西18里115步、南北15里175步,计算尺长为29.48 和31.04 cm。两者差别不容忽视。
查文献[3],称《隋书· 地理志》、《唐六典》、《长安志》、《吕大防图题记》、《类编长安志》、《长安志图》与《唐两京城坊考》等书都说“东西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 南北长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旧唐书·地理志》是“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五十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新唐书》则是“长六千六百六十五步( 18里185步)、广五千五百七十五步( 15里175步)”,即东西有三个长度数值,而南北的长度则九书相同,但“可以肯定文献所记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是错误的,短于城内局部长度之和 255 步。今按实测数(以尺长29.4 cm)折合唐里应是十六里一百二十五步”。文献记载错漏也是常有的事情。
2.3 直接判断实物的适用尺长
只要器物制作使用尺度,则可测算若干基准长度的公因子即单位“寸”。盛唐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宽37 cm 一尺二寸半 (29.60*1.25=37.00),长145.3 cm 四尺九寸过2.6 mm (29.60*4.90=145.04),如此偏差不必在意。
唐画存世较少,是否为宋画院临摹之作,以及装裱有无裁剪,笔者都不易确定。不过,基于绢质唐宋名画的长宽,判断绢布只有一尺二寸半和一尺七寸半两种幅宽;而宋代名画存世较多,似可判断宋初所定尺度为30.8 cm,南渡之后校核尺度仍是30.8 cm。
唐代铜镜存世和出土较多,适用尺长29.6 和30.8 cm的数量占优。陕西博物院双凤衔枝纹镜,直径29.4 cm 一尺欠2.0 mm,重4070 g。照片上添加直径准确的同心圆(下右)。
故宫博物院藏唐代月宫镜,直径14.5 cm,五寸欠3.0 mm,菱花形外尖中两个制作偏差较大,但凹陷部分直径3寸是准确的(上左)。
以下材料来自博物馆网页,给出链接和铜镜直径的换算尺寸,三件与整寸偏差1.4~1.6 mm,其余均不大于1.0 mm。
(1) 尺长29.6 cm
南京博物院藏唐铜镜直径13.4 cm 四寸半过0.8 mm,内圆三寸;仙鹤人物纹铜镜直径11.7 cm 四寸欠1.4 mm,内圆三寸;菱花鸳鸯铜镜直径19.15 cm 六寸半欠0.9 mm。后者照片倾斜拍摄,但仍可测算内圆四寸半。
故宫博物院藏海兽葡萄纹镜,面径11.9 四寸过0.6 mm;嫦娥玉兔菱花镜,直径19.1 cm,六寸半欠1.4 mm。
西安博物馆藏瑞兽葡萄镜直径14.7 cm 五寸欠1.0 mm;双鸾双兽镜直径22.2 cm七寸半。
浙江博物馆存唐朝铜镜较多,以下满足尺长29.6 cm。禽兽葡萄镜直径16.3 cm五寸半过0.2 mm;月宫嫦娥镜直径14.9 cm五寸过1.0 mm;四鸟绕花枝菱花铜镜10.4 cm三寸半过0.4 mm;海兽葡萄镜直径10.2 cm三寸半欠1.6 mm。
陕西博物院狩猎纹镜直径15 cm、厚1 cm,精度不详。不过,“杜廼松. 青铜器收藏鉴赏全集.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P244”的介绍是直径14.9 cm,即五寸过1.0 mm。
(2) 尺长30.8 cm
南京博物院藏唐海马葡萄铜镜直径21.5 cm 七寸欠0.6 mm,边厚1.4 cm;海马葡萄铜镜直径9.3 cm 三寸过0.6 mm。
杭州博物馆唐藏品仅海兽葡萄青铜镜,直径12.35 cm 四寸过0.3 mm。
扬州博物馆唐朝铜镜仅一面,打马球图铜镜直径18.5 cm 六寸过0.2 mm。
宝鸡博物馆有三面唐代铜镜,瑞兽葡萄镜直径21.5 cm 七寸欠0.6 mm;飞天花鸟菱缘镜直径13.8 cm四寸半欠0.6 mm;双鸾衔绶葵缘镜未给出直径。
故宫博物院藏唐朝铜镜四面,前面已介绍适用尺长29.6 cm 三面,另一面真子飞霜镜面径21.5 cm 七寸欠0.6 mm。
以上所说数量只是网页展示的。此外,南京博物院和浙江博物院的铜镜还有部分未曾提及,其直径与整寸偏差达到2.0 mm 或更大,可能缘于:锈蚀、范铸失准、测量或印刷的数字错误,部分藏品可能利用非法定尺长制作乃至后代仿制,等等。
3 唐朝(公元618~907年) 以及宋朝(公元960~1279年) 的尺度
隋朝(公元581~618年) 制度大尺29.6 cm 已得到学界确认,众多唐铜镜适用尺长29.6 cm,日本奈良正仓院存唐尺26件,20件在29.50~29.69 cm。唐朝前期法定尺长为29.6 cm 似可得到确认。
存世或出土尺件长30.7~31.1 cm 的 10件,占文[1]所列尺件25 %,含日本奈良正仓院所存红牙拨镂尺30.69 cm 一支;开元铜钱径八分换算之尺长30.3~31.6 cm,其偏差较大;众多唐铜镜适用尺长30.8 cm。就此而言,唐朝曾调整过法定尺长。笔者判断尺度为30.8 cm——晋前尺即秦汉尺23.1 cm为其七寸半,而周尺21.5 cm 为其七寸,改制在开元年间——唐朝的一个特别年号(注) 。
宋朝的法定尺度沿袭唐朝,南渡之后校核尺度仍是30.8 cm,正如汉随秦制。北宋司马光称“凡尺寸皆用周尺度之:周尺一尺当省尺七寸五分”,其所说“周尺”即秦汉尺23.1 cm (30.80*0.75=23.10)。这可以得到传世名画的支持,此处仅给出南宋马远(1140-1225)《踏歌图》,纵192.5六尺二寸半(30.80*1.25*5=192.50);横111三尺六过1.2 mm (30.80*3.6=110.88),画面是五幅的拼接(参见博文“ 尺量名画”和“ 唐宋名画有尺寸”)。至于宋代的实际用尺,则变化复杂。
注:博文“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最后说
唐高祖在位9年有武德九年,太宗在位23年有贞观二十三年;高宗在位33年有13个年号,仅最初的永徽和显庆有六年;其后30年(公元683~712)中宗、睿宗、武后(周)、中宗、少帝、睿宗共有年号26个,而甲申年(公元684) 有3个元年呢,且前后两年均有元年。混乱之中睿宗传位于太子隆基即玄宗,改年号为先天——该年(公元712)的第3个元年,次年再改年号为开元,就象高祖和太宗那样一直用着呢。
诗人王湾在先天元年进士及第,以后看着开元的大唐兴盛起来,就该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