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1853 年

已有 9048 次阅读 2017-6-22 10:45 |个人分类:文史闲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图, 近代史

偶然看到1853美国出版图集中的中国地图其时乃咸丰三年,皇帝奕詝(1831-1861)和升任领班军机大臣两年后被免的同父异母弟奕訢1833-1898)掌控着大清帝国,面临内忧外困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慈禧(1835-1908)晋封懿嫔,3年后生皇长子即8年后的同治帝,并随其登上政治舞台达四十八年之久

看着1853年的地图思前想后1600(明万历28)运河仍在徐州入黄,而此刻已与黄河完全分离,只在其下游交叉而过,想来黄河因淤积而水位抬高。此后两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而漫流二十余年方归槽大清河入海而此前两年咸丰帝令林则徐来京协办夷务而未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称“林的运气真好:他病大重,以后不久就死了,他的名誉藉此保存了”,所写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就得以传颂至今。

1853年真是不同寻常啊。该年三件事情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1) 太平军在南京定都立国而不再流窜

(2) 英国准备《南京条约》修约

(3) 美国黑船来航日本

 

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File:1853_Mitchell_Map_of_China_-_Geographicus_-_China-mitchell-1850.jpg

Prepared by S. A.Mitchell for issued as plate no. 70 in the 1853 edition of his New UniversalAtlas. Dated and copyrighted, “Entered according to act of Congress, in theyear 1850, by Thomas Cowperthwait & Co., in the Clerks office of theDistrict court of the Eastern District of Pennsylvania. Height 29.2 cmWidth 36.8 cm. 

1   承平日久必然引起过量人口并滋生极度奢侈,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逐渐增加;自然灾害之后若救灾不当,饥饿必然触发造反;其规模、时间、结局以及影响,千差万别,难以细述。这大约是农业大国不可避免的事情。二十年前阅读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就留下这点儿印象。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及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都该入选高中历史教材。又,通常所说“农民起义”,其主导者并非出苦力的农民——揭竿而起者也能“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呢。

洪秀全两次考秀才失败转而造反,虽不常见但也不足为奇。不过,前所未有的景象是:以古有的“均田亩”惑众,以新编的“基督教”救世;从广东而出攻掠城市无数,所过之处孔庙寺观尽毁而不留兵驻守,到南京则定都建国,称天京天国。时年1853——270年前即1583年,利玛窦神甫从广东进入中国传道,1600年携庞迪我由南京启程沿着运河再赴北京,向万历帝进呈圣经、自鸣钟、《万国图志》等,并指导协助李之藻等制作《坤舆万国全图》,终能在明朝都城客居十年而长眠。

清朝的国家军队屡战屡败而不能再战。于是,咸丰帝要求各地组织民团勤王,这也是中国常有的事情。曾国藩以孔孟之道为支撑,整合团练而组建湘军,起草《讨粤匪檄》而准备离开本土征战时年1853——此后75年即东北易帜的1928年之前,由湘军而淮军,由淮军而北洋军,军人不能为国家完全控制,乃至在1916年袁世凯死后各自依靠列强而割据中国为十片左右。中国最终仍成为统一之国,想来得益于“以汉字为标志的中华文化足以凝聚人心”。时至今日,计算机使得“以拼音记录语言”永不可行。真是令人心安魂稳啊。 

2   或许,最初英国只是要与我们正常邦交而自由贸易。不过,大清帝国的体统并不在意贸易,注重的只是礼仪;而接收“外夷呈递国书”竟然是困扰清朝多位皇帝的难题,虽说难以理解,却是千真万确的事情;而咸丰皇帝驾崩热河竟与此相关。

世事因果连绵,总得做个截断才能叙事。1853年英国外相要求驻华公使准备《南京条约》的修约,并向法美俄等国发出照会;美国务卿训令驻华美公使支持英国之修约要求,必要时可予太平天国以事实承认,如中国分裂可分别建立外交关系。该约是1842年夏英国准备进攻南京时在其军舰所签,当然是清朝赔银割地丧权;次年又订中英《虎门条约》。两者均无修约之说,英国只是援引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12年修约。

两广总督叶名琛的外交举措就是“不见”,继而英美两国代表奔波于各地,终是无人理睬;而总督派兵搜查商船以及对法国神甫被杀处置不当,终致英法联军在1857年进攻广州,叶名琛被俘押往印度而亡。1858年英法去大沽口,交涉失败而起战争,清朝失败后订《天津条约》但并未签字;其后两年又有两次大沽口战争,只得再谈《天津条约》,可惜签字前又生事端;英法向北京进军,怡亲王载垣为钦差大臣到通州交涉成功。其间曲折,难以尽述。可惜,真是可惜,英使代表巴夏礼要求面见皇帝呈递国书被认为“外夷狂悖”,继而抓捕杀害英法交涉人员。军事又起;皇帝逃避热河不归,恭亲王奕訢留京周旋而订立《北京条约》。清朝同意了“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

1853年要求修约的八年之后,咸丰在热河托孤于“顾命八大臣”却忘了同父异母的弟弟,而慈禧或许风闻肃顺等进言“钩弋”之事;于是有“祺祥政变”和随后的“同治中兴”。与太平军浴血奋战的军队也看到了曙光。不过,湖北巡抚在安庆察看军情时“忽见二洋船沿长江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而变色呕血不语。《庸庵笔记·荩臣忧国》最后写道“噫!世变无穷,外患方棘。惟其虑之者深,故其视之益难,而不敢以轻心掉之”。其时交战双方均向西方各国购买枪炮而屠杀同胞,今天念及也是心痛不已,无可言语。 

3   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付出了二十年的光阴,我们终于知道自己的落后——鸦片战争的失败与林则徐被贬无关,知道不能闭关锁国而需要鼓起勇气变革向前;但是,似乎清朝还没有注意到1853年日本收下了美国军舰送去的国书,也已开放门户寻找出路。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不过,隋唐之时往来也不容易呢。鉴真大和尚六次东渡、失明后到达日本诵经授戒,业行和尚在中国终身抄经而在归国途中随经沉海;《天平之》以平直的话语传达出力量和悲壮,其所引千年之前的文字也别有韵律和俊美。

时至1853年,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人的老师、思想家吉田松阴23岁,已洞察世界大势而放弃汉学转学西方军事,六年后因尊王倒幕被处死,再九年其理想得以实现——明治维新;未来的教育家福泽谕吉18岁,正钻研兰学而不识英文,八年后将作为使团英文译员游历美国和欧洲。蒸汽机、时钟以及地图,航海已经是容易的事情。学习也是容易的事情,而日本学得仔细认真,学得全面深刻;不用说,我们确实落在了后面,因而有种种苦难的境遇。

1842年《南京条约》至1911年《中墨墨國賠款証明書》,清朝签订条约174(可逐笔查看原件)以上;《辛丑和约Final Protocol of 1901 (Boxer Protocol) 》为所保存之第96笔原件,签约者有德奧比西美法英義荷俄日”11国之多,而日俄将在中国开战,使周树人弃医从文而成为鲁迅。读到117年前的宣战书,叹息良久,掩卷搁笔。 (2017621)

附记: 一百年前来华的日籍教师(2002年旧稿) 

前几天从三联书店邮购到《日本教习》,汪向荣著,198810出版,精装 23.7万字,定价4元。作者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研究这一课题——在华任教的日人,竟能在年近古稀成书出版,实在是幸运。其前言的首段文字令人感慨:

这一百年来,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是在苦难中奋斗和摸索过来的。在摸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个宝贵的教训,就是落后是要挨打的。其实,这个教训,一百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知道了,可是并没有重视,更谈不上汲取了,以致使苦难的过程在中国能延续这样久

在北京、天津、保定的部分日本教习(1909年摄)

时间的流淌丝毫没有减弱这段话的价值。毫无疑问,我们知道自己的落后,但似乎并不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或者是忘了,或者竟是毫不在乎。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那么热情地关心足球,乃至放弃本职工作去看足球,谈足球。球迷、铁杆球迷,已经成了颇为自豪的名称。现在中国到处都在发展体育比赛开发旅游产业;而承办奥运会则是几代人的梦想,申办成功之日竟是13亿人的不眠之夜。这等远见卓识大约的确会永载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册。倘若真有在天之灵,百年前的先人该怎样的叹息呢。

写于首进世界杯赛的中国队以02不胜哥斯达黎加队的200264

捡视旧稿,也不知时间有没有向前流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062142.html

上一篇: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下一篇:借旅游说些没有公式的力学
收藏 IP: 1.195.108.*| 热度|

39 李颖业 徐令予 朱晓刚 张云 文克玲 谢力 曹俊兴 刘钢 信忠保 侯沉 魏焱明 冯大诚 逄焕东 黄荣彬 应行仁 董全 史晓雷 宁利中 田云川 李健 李毅伟 檀成龙 葛维亚 张晓良 张忆文 康建 刘炜 韦四江 卢萌盟 吴光恒 王继华 杨正瓴 safe110 hnjz xlsd chenhuansheng wqhwqh333 bridgeneer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