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山论剑-2 朋友圈
贾伟
圣诞节前,儿子放假回来了。
一见面我问他:大学第一学期有什么收获?
儿子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几个月我一直在寻找自己!
我好奇地问:你怎么寻找自己的呢?
他说:上学后我接触的都是新同学,我爱跟“什么样的人”交往做朋友,就慢慢知道自己也是“什么样的人”了呗。
这句话有道理!它也可以类推到我们的朋友圈。你喜欢往哪个朋友圈跑,你多半跟那个圈子里的人意趣相投。
科学网的博友们拉了一些朋友圈,我也被拉进几个圈子,大多数人素未谋面,但不影响微信中海阔天空的群聊。不过我发现一个特点,群友中为数不少的人爱讨论大学排名、论文指标、诺贝尔奖等等,也就是中国科技界的主流话题。几本的大学,几区的论文,或者更具体地说:这个人水平不行,211没混上只能去个三本的大学;我今年发了三篇二区两篇三区的文章,秒杀那什么学校的谁谁,鸥耶!
一次我又看到群里好几百条论文的讨论,各种的指标、等级的划分,我头脑一热也掺乎进去,写了下面几条信息。
=================================================
上个月我们组织一个会议,吃饭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个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告诉我,他的文章引用数(citations) 有十几万,H因子一百多,在CNS正刊发了一百篇,副刊两百篇文章……我叹为观止。
昨晚吃饭,坐在我身边的人是UCSD的一个牛教授(也是院士),我们讨论合作课题,我刚查了一下他的学术指标,发现他的citations达二十五万,H因子两百多,几个牛刊的文章更多!
不是我不想在群里讨论发论文,发CNS, 而是觉得没必要这么去排。一山更比一山高,跟顶级的科研权贵们相比,咱们充其量也就是排名极低的科研民工而已。
低到什么程度,自己可以算出来 – 如果你相信学术真的可以被量化的话。
科学研究不能一味用数据和排名来简单量化,咱有想法就讨论想法,如果因为发了几篇什么几区的文章就老是穷得瑟,那就太搞笑了。
而那些没发或少发了几篇文章的人也大可不必伤心欲绝,你那点东西,发不发都一样。
===================================================
2010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博客,叫“华山论剑”。里面有这样一段话: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曾两次写过“华山论剑”。第一次,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人在华山顶上斗了七天七夜,最终中神通王重阳击败其他四人获胜。二次华山论剑,王重阳已逝,二十岁的郭靖接他岳父东邪和师父北丐三百招不败,两位长辈便默认郭靖天下第一。而一般读者没太注意的是《神雕侠侣》末尾又出现过一次“华山论剑”。东邪、郭靖和杨过等三代高手重上华山,遇到几十个陌生人在华山顶上聚会,讨论按“华山论剑”的规则比武推选“武功天下第一”。当时这三代高手吓了一跳,以为江湖人才辈出,自己已经被排斥到“圈外”了。直到那批吵得很凶的陌生人亮出剑来,才看出原来是一批不入流的江湖混混在瞎闹。
我想在此把八年前的感慨再接上几句话。其实江湖混混也是人,也可以幸福的在自己的后院里练自己想练的剑招,甚至摆拍几张诸如“独孤九剑”或“天外飞仙”工作照发朋友圈的!但没必要老是瞎折腾,非要整明白自己是“天下第几”,甚至还要出去拉帮结伙,顺便狠劲地欺负一下排在后面或者排斥在圈外的人。
一个人的思想是不能够被简单量化的。因此,你不能用简单的算术来寻找你自己,来丈量别人。就像我们能在一个群里聊聊天吹吹牛,不是因为我们有相似的学术“身价”,而是缘于我们头脑里一些经常碰撞得起来的“非主流”思想,以及时不时跳跃出俗世圈圈的那些个风花雪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