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材料性质与研究结论 精选

已有 4509 次阅读 2021-10-31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心理学研究中,经常出现不一致的结果或结论。其实,这种情形反映的很可能是,对相应问题的研究在不断深化和细化。人类的行为和意识现象极为复杂,研究者的探索也只能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关于特质-行为关系的研究,展现了这种情形。理解这种情形,对于正确认识心理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重复性危机,是十分必要的。

从现实来看,一些研究的结果或结论不一致,往往是它们的研究方法不同造成的。这是一个重要启示,可以反向理解:如果研究方法总是相同的,那么,不仅可能存在通常关注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即,相应变量之所以显得有特定关系,只是因为测量这些变量的方法相同而已,而且可能持续验证同一结果或结论,从而固化相应现象的研究,也就难以全面考察相应现象,研究做得再多,所得结果或结论也是有偏的,甚至错误的。

研究方法涉及很多方面,包括研究范式、研究材料,等。其中,对于研究材料来说,材料性质是个关键因素。广义地说,心理学研究中的材料性质,涵盖与材料有关的各个方面,比如,具体问题、测量指标。

在印象发展领域,关于特质-行为关系的研究,涉及道德与不道德行为的范围时,通常采用极端特质与极端行为,发现了负性不对称性(Reeder & Brewer, 1979)。任何领域的研究,从极端情况入手都是合适的,这便于发现可能存在的效应。

显然,现实生活中,并不都是极端情况,还有更多的一般情况。对于道德领域而言,就是还有很多中等道德与不道德的情况。如果采用这样的特质与行为进行研究,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或结论吗?这涉及研究的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问题。

有研究者(Rusconi et al., 2017)以中等情况的道德特质与行为作为研究材料,通过4项研究来考察人们对特质-行为关系的知觉。在一项研究中,测量指标是知觉到的特质-不一致行为的频率。例如,询问被试:“你认为一个诚实的人表现不诚实的可能性有多大?”“你认为一个不诚实的人表现诚实的可能性有多大?”用11级量尺进行评定,0%表示“完全不可能”,100%表示“完全可能”。在其他研究中,研究者采用具体行为描述(例如,说谎)来代替抽象特质(例如,真诚),进行同样的评定。

结果显示,被试认为被描述为中等道德的人,比被描述为中等不道德的人,更可能从事特质-不一致行为。换句话说,研究者发现,对于道德领域的中等特质-行为关系,存在正性不对称性。这与采用极端道德特质与行为材料的研究发现相反——对于极端情况,道德领域存在负性不对称性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中等特质与行为比极端特质与行为更普遍,人们内在地对不道德行为特别敏感,因为不道德行为代表着威胁与损失(例如,被骗)。从这种意义上讲,质疑他人的道德性、预期即使一个中等道德的人都会表现出不道德行为,具有自我保护的价值。作为对照,预期中等不道德的人会表现道德行为,则是没有什么自我保护价值的(Rusconi et al., 2020)。

这里,产生了一个关键问题。表面看来,现在的研究结论与已有研究结论是矛盾的,甚至可以认为,关于道德领域的特质-行为关系的研究,具有不可重复性。然而,如果稍加分析,就会清楚:极端道德/不道德问题与中等道德/不道德问题,虽然都是属于道德领域,但是性质是不同的,从而,它们存在不同的效应,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然的。相应地,这样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没有重复已有研究,而是已有研究的重要推进,也就是说,是对相应领域的现象,进行更为深化和细化的研究。毫无疑问,这样的研究,是比验证已有研究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研究。

参考文献

Reeder, G. D., & Brewer, M. B. (1979). A schematic model of dispotional attribution in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6, 61–79.

Rusconi, P., Sacchi, S., Capellini, R., Brambilla, M., & Cherubini, P. (2017). You are fair, but I expect you to also behave unfairly: Positive asymmetry in trait-behavior relations for moderate morality information. PLoS One, 12, e0180686.

Rusconi, P., Sacchi, S., Brambilla, M., Capellini, R., & Cherubini, P. (2020). Being honest and acting consistently: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negativity effect in the attribution of morality. Social Cognition, 38, 146–17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10320.html

上一篇:内隐假设与不对称性
下一篇:信息搜集与预防威胁
收藏 IP: 220.173.126.*| 热度|

8 张晓良 杨正瓴 尤明庆 徐长庆 刘秀梅 张鹰 李毅伟 王平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