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让人们随意说出3位心理学家的名字,艾宾浩斯极有可能赫然在列。如果请专家向学生介绍学习经验,他/她很有可能提及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随着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道艾宾浩斯特别是遗忘曲线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艾宾浩斯研究记忆的背景,从而,对遗忘曲线的理解是有偏的。建议学生按照遗忘曲线规律去记忆学习内容,更是不当的,并且学生也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出生在德国的波恩附近,他在波恩大学学习历史和哲学,1873年获得博士学位。艾宾浩斯在英国和法国生活几年,于巴黎的旧书店看到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的一本心理物理学著作。出于好奇,他认为费希纳的方法可以用于高级心理过程(比如,记忆)的研究。因此,艾宾浩斯开始采用费希纳的方法研究记忆问题。1880年,他去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任教。1885年,他出版自己记忆实验研究的著作。1890年,他和亥姆霍兹等人一起创办《感官心理学与生理学杂志》。1894年,艾宾浩斯到布雷斯劳大学任教,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研制测量中小学生心理能力的新方法——单词完形测验。1897年,他出版了一本非常优秀的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原理》。1905年,艾宾浩斯到哈雷大学工作,1908年,他出版深受欢迎的《心理学概论》一书。
为了理解艾宾浩斯做的记忆研究,需要先理解他的假设。他由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洛克(John Locke)心智理论开始:心智是元素之间的联系网络。因此,如果两个事件一起发生,那么,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在心智中就产生了联系。形成这样的联系就是学习的全部——有了这样的联系,以后就可以使用,这就是记忆。
这样的联系有什么特点呢?显然,一种联系通过重复能够得以增强。艾宾浩斯认为,据此可以测量一种联系的强度。不妨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了达到某种标准强度,必须通过重复增强到什么程度?
例如,假设亚伦知道他遇到的一个人叫艾丽,那么,艾丽的形象就与她名字的声音联系起来。以后,亚伦再次遇到她,将有几种可能。其一,亚伦能马上想起她的名字,即,亚伦对她名字的记忆是完全的强度。其二,亚伦可能会说:“抱歉,请再问一下你的名字。”如果亚伦此后记住了她的名字,那么,就是说只需要一次重复就能使记忆达到完全的强度。其三,如果记忆强度更弱,亚伦不仅这次需要再问人家的名字,而且以后遇到还得再问,即原来的记忆强度太弱,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达到完全的强度。通过考察需要多少次提醒方能让记忆恢复到完全的强度,就可以确定现在的记忆强度。
然而,艾宾浩斯还面临一个问题。如果要研究某人的记忆,要他/她记什么呢?即,用什么作为实验材料?前面假设例子中的亚伦,学习把艾丽的名字与她的面孔联系起来,不只是用了那个名字和那张面孔,他事先知道的情况会帮助他形成这样的联系。在遇到她之前,亚伦不知道她的名字是艾丽,但是,他知道她的名字不可能是河马。因此,即使在听到她的名字之前,亚伦也已经知道她名字可能是什么的某些信息。
艾宾浩斯要研究那些真正从0开始的记忆,从而,他可以考察记忆的形成与衰退,而不受个人已有知识的污染。也就是说,艾宾浩斯要学习和记忆的材料是全新的,在实验开始时,它们与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这就意味着,要记住的材料必须是毫无意义的——与任何事物都是没有联系的,直到在实验过程中,它们形成联系。
因此,艾宾浩斯发明了与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的无意义音节。他取两个辅音,把任一元音置于其间。通过反反复复地这样做,他制作了大量的单音节“词”。接着,他检查这些“词”,去掉任何恰巧是真词的音节,比如,MOB。结果,留下2300个音节,它们均不能形成有意义的词,比如,MEB。无论是英语还是德语,都有数量惊人的无意义音节。
有了无意义音节,就可以开始实验了。艾宾浩斯可以从无意义音节中选出一些,把它们形成一个字单。每个字单都排列20个无意义音节。然后,艾宾浩斯反复学习自己制作的字单,直到他能完全正确地背诵出整个字单。他记录经过多少次重复,自己才能做到这样。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各个实验是不同的),他再反复学习字单,记录他要记住这个字单需要多少次重复。此时,记住的标准还是从记忆中没有错误地流利背出整个字单。如果他只要几次重复就能做到,那么,原来的记忆强度肯定很大。如果需要多次重复,那么,原来的记忆强度肯定要弱些。如果记住字单的重复次数跟他原来记忆的重复次数一样多,就像他此前没有记住这个字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记忆强度肯定衰退到0了。
艾宾浩斯的这种测量记忆的方法称为节省法。由此,艾宾浩斯能够在不同延迟条件下,考察记忆强度。如果他花的时间是原来记住所花时间的一半,就是节省了50%。如果他需要原来记住所花时间的1/4,就是节省了75%,表明记忆衰退得少一些。如果他记住要花的时间与他原来记住所花的时间一样长,那么,就没有任何节省,原来的记忆就像没有发生过,从而,相应的记忆强度衰退为0了。
艾宾浩斯做了许多这样的实验,原初记忆与后来再次记忆之间的延迟各不相同。有了这些数据,艾宾浩斯就能表明记忆强度如何随时间而衰退。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节省的百分比,可以作出一条曲线,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遗忘曲线。现在,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导论类教科书都会引用。顺便指出,这条曲线其实是保持曲线——纵坐标表示学习节省时间的百分比,即记忆的保持量,而非记忆的遗忘量。遗忘曲线显示,对一个无意义音节字单的记忆,在学习之后,马上就会快速衰退,此后,衰退会较为缓慢。通过精细实验,结合巧妙的测量程序,艾宾浩斯揭示了记忆的时间过程规律——至少是无意义音节的记忆时间过程规律。
这一切也还仅仅是开始。艾宾浩斯知道,这个曲线的确切形状和衰退速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他继续探索相关因素中的一部分。从而,艾宾浩斯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人类的记忆问题,他也被尊称为记忆心理学之父。尤为重要的是,与此前的观念不同,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科学方法能够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也是人类思想尤其是研究思想不断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可知,艾宾浩斯研究的记忆,是纯粹记忆,学习的过程,就是艰难的死记硬背,学会的标准是百分之百记住所学材料。同时,学习的材料是没有意思、没有意义的音节。反观学生的学习材料,几乎都是有丰富的意思和意义的,并且,也不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达到百分之百记住。因此,教导学生按照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去学习和记忆,的确是想当然的建议,学生也真的做不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