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人际焦虑与母婴关系 精选

已有 6877 次阅读 2021-9-16 20:4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惊恐情境,往往脱口而出:“妈呀——”,而鲜闻惊叫:“爸呀——”一般而言,爸爸比妈妈更有力量保护孩子,可是,为什么在小孩子乃至成年人的内心深处,妈妈比爸爸更有保护意义呢?精神分析理论家沙利文对此有深层的探索和精妙的阐述。

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认为,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最初源于个体生理和心理的紧张。造成紧张的原因是个体的生理需要和人际焦虑。婴儿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获得安全感,就必须和母亲建立最初的人际关系。

利文强调母婴关系,认为婴儿生理需要的满足和安全感的获得,均有赖于母亲的行为和态度。婴儿对母亲的行为和态度是非常敏感的。如果母亲在满足婴儿的需要时,行为粗暴或流露出紧张、愤怒和不快,那么婴儿就会感觉到这些情绪,产生焦虑和不安。

利文认为,焦虑从其起源来看,是人际性的,因此,他把焦虑称为人际焦虑(interpersonal anxiety)。

利文指出,婴儿的焦虑影响他/她生理需要的满足,影响母婴之间的正常关系。但是,婴儿却无力回避或摆脱这种焦虑。

随着个体的成长,在母婴关系中产生的焦虑会进一步扩散,并影响个体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

正是由于焦虑,个体可能对自己的动机及行为是无意识的或无觉知的,即,个体为了降低或避免焦虑,要压抑自己的动机,从而使某些行为成为无意识的了。由此,个体就可能成为精神病人。

反过来说,人类个体最初的安全感来自母亲,并且深深地印刻在个体的头脑中。以后,每当遇到不安全的场景,个体自动引发的第一反应,仍然是寻求母亲的保护。

一位教育硕士学员在作业中反映:学习人际焦虑与母婴关系理论时,我觉得震惊——婴儿好可怜!

虽然自己尚未养育孩子,但也接触了不少的婴幼儿,在此之前也认识到母亲的情绪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孩子,但从不认为一个刚刚来到世上、毫无抗拒能力的婴儿竟须时刻关注他人的脸色,而且还是自己母亲的!即便是满足自己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吸母乳,在得以满足之前,还得用自己尚未完全清晰的眼睛看看母亲。

晚上,与同学(她有一个约10个月大的女儿)谈论此事时,她有所悟地频频点头,并讲述了初为人母的几件事。其中一件是,同学在产下孩子两天后就有乳汁,于是就让女儿吸吮。或许是初为人母,心情紧张,抑或是女儿的用力吸吮,疼痛让她顿时大喊一声,并且瞪了双眼,结果是,女儿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都表现出对乳头的抗拒。

所以,面对孩子,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儿,都应给予一张善良、可亲、和蔼的面孔。

对比霍妮的学说,可以发现,虽然霍妮和利文都在探寻个体焦虑的起源,并且都认识到焦虑的人际本质,但是,他们的观点仍有明显的不同:霍妮强调亲子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而利文更为精准地强调母婴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

同时,从研究思路来看,霍妮和利文都是基于个体早期的需要,但是,他们关注的需要也是不同的,强调的心理品质亦有差别:霍妮关注的是安全需要和满意需要,强调个体的无能感;利文关注的是生理需要,强调个体的安全感。这提示了一种研究技巧,即对于心理学中已经广为研究的内容,其实还是可以深入研究的。例如,太多的心理学家都研究过需要,但是关注的方面各有不同,因此,也就各有特色和必要了。

致谢:感谢一位教育硕士学员允许引用她作业中的部分内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04498.html

上一篇:基本焦虑与基本罪恶
下一篇:当默里遇上荣格
收藏 IP: 220.173.126.*| 热度|

24 郑永军 曹俊兴 黄永义 尤明庆 周忠浩 汪育才 张晓良 何青 许培扬 张利华 邝宏达 檀成龙 李学宽 武夷山 张鹰 晏成和 罗帆 曾杰 宁利中 杨正瓴 王平平 孙颉 李璐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