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学, 也有点迷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jianguo

博文

我与国旗的故事

已有 7364 次阅读 2011-6-28 22:3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国旗, 国旗班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每次听到或唱起这首歌的时候,都像回到了初中时代一样,内心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当时教我们这首曲子的是我们的英语老师,他姓温,人温文儒雅,风趣幽默,是我初中最喜欢的老师之一。由于初中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老师,他就挑起了这个担子。他还教我们唱“外婆的澎湖湾”,“一二三四”等经典老歌,现在都还记忆犹新,可见要想深刻影响一个人最好就趁他/她还年轻的时候,绝对是有非同凡响的效果。
       
        初中的升旗仪式我印象不是很深刻,或许跟初中太努力学习有关吧。但小学的升旗活动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是我接受到的最初的爱国主义教育。每天早上6点之前就要爬起来步行到1公里左右的行政村小学,早读结束之后我们各自会回家吃早饭,正式上课好像是8点,一直到中午12点都会呆在学校里。记得很清楚的是,每次早读结束回家吃早饭之前我们的校长都会训话一番,内容主要是强调纪律、安全和好好学习之类。每周1的训话都会加点内容,那就是隆重的肃穆的升旗仪式。升旗仪式也是由我们校长主持的,旗手是一个上了年纪带我们语文课的老师,校长的嗓门很大,掷地有声,我们不仅要仰望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还要仰视站在小学生队伍前面的、“人高马大”的老师。记得校长有次对我们喊话:“你们知道红旗为什么是红色的吗?因为它浸满了鲜血,是无数英雄先烈们的热血把它染红的!”当时我们一个个小不点看着包昂激情的校长一脸严肃,脸山还晕着红光(只有在他喝过酒之后才有的红晕),没有一个怀疑校长的,长大懂事之前的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还信以为真。小学生涯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以外,值得一提的是,我被我们的校长任命为少先队员大队长,不知是现在的几道杠?呵呵,扛着少先队员大旗的我当时觉得很尴尬。
    
        等进了高中,我们的升旗仪式就没有那么“震撼人心”了,更多的像是一个程序,校长在上面强调的是总是学习任务和高考。但,我也是在高中首次看到正规的国旗升旗仪式,当时我们县一中有比较“仪表堂堂”的国旗护卫队。记得高一我就想参加国旗班,但由于含羞最后都没敢报名,虽然我的身高是符合要求的。高中的升旗有正规的国旗手,还有受过训练的升旗操作规范,觉得有升旗的感觉,但就是缺乏升旗后的激情,校长的讲话不是很给力,嘿嘿。
     
        转眼间我读了大学,军训期间有国旗班的学长学姐到各个训练连里宣传国旗班纳新事宜,看着飒爽英姿的学长学姐就下定决心再也不能让机会流失了,我毅然报名并参加海选。国旗班的日常训练是半军事化的,比军训期间的还要严一点,我咬牙坚持下来,最后发现坚持下来的不多,刚好只有一个班的仪仗队人数,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坚守2个月的。我们的国旗班当时总共18、9人的样子,我是仪仗队队员,虽然我没能担当旗手这个重要角色,但能在仪仗队出现已经很满足了。同学们看到我穿着军装都十分羡慕,这更加满足了我小小的虚荣心。然而,光鲜的表面背后除了辛苦之外,我突然觉得进了国旗班的人也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人有时就是这样,得到了反而不觉得珍贵了。
    
        说来难以启齿的是,我们虽然为我们自己的理想“奋斗”和坚持(当时班长说的话),但大学里面的很多次升旗仪式只有我们国旗班自己人孤独的参与,大家都比较懒不想起床,他们这些“懒惰分子”更多的是上个晚上玩过了头。有时我们早上6点之前就得集合和列队完毕,等同学们熙熙攘攘的集结还有半个小时之久,等待确实很痛苦,但更心痛的是听到有人在抱怨升旗,抱怨升旗仪式,当时恨得真想踹他们两脚(由于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那时我们的腿脚已经麻木,导致接下来的姿势都有点僵硬)。
           
        读研之后就再也没有听起过升旗和升旗仪式,更没有国旗班和国旗手了。我读研的这所高校难道没有一点爱国情怀吗?最后才听说原因,升旗仪式是大型活动,学校组织不起来的,最近一次升旗仪式是在“512大地震”时举行的。但我这个“老国旗手”心有不甘啊,就在研究生宿舍挂了一面国旗,以此填补少许遗憾。有时候走在高校的校园或机关单位也会看到高高飘扬的红旗,但觉得有点遥远,也有点模糊。

  

 

训练时的艰辛  

珍贵的合影  


年轻时的我,是不是很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0340-460169.html

上一篇:科学博客大赛又开始了!!
下一篇:向日葵熟了
收藏 IP: 123.157.19.*| 热度|

5 唐常杰 刘用生 杨正瓴 laokanke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