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固化”,这是我想到的名词。指的是,学位论文在送审(或者再度送审)、答辩前,其文本就应该固定下来,简单地说,定稿。
道理很简单,学位论文不“凝固”,所有对其学术评价可能就会不知所指。例如,可能评审人在评审意见中说到,对研究现状的综述不够详尽,或者什么观点不正确,或者叙述不够清晰、严谨,再或者格式不规范等;但事实上,展现在人们前面的论文,却完全不是如此。也可能是相反的情况,比如答辩委员会希望学生在某方面进行修改,他们预期学生是会修改的,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学生并没有按他们的预期进行修改。
我估计,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的大学中,在学生答辩以后,还会允许学生修改学位论文的。我所在的学校,这几年有了一点进步,在研究生离校之前,将其论文“凝固”下来了。这可能还远远不够。
但是,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处理上,我所在的学校却有很大的随意性。相当多的学生在答辩前只有一个粗略的论文(毕业设计说明书)的稿子,甚至还有的学生就还没有开始写。很多的老师在答辩前就没看或者只是非常粗略地看学生的论文,就更不要说给出评阅意见并打分了。
先说说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大约是在7-8年前,因为学校要求每个老师都要评审别的老师所指导学生的论文,一个周末,当我读到一位学生的论文时,不禁跳了起来。绝大多数的文字似乎就不是人写的,或者作者是精神不正常的人。我想到,那位学生此时此刻正在进行小组答辩(评审意见还没有出来就答辩本身也不正常),就立即赶到了现场,当着其指导老师面把这位学生痛骂了一顿。那位学生也默认,很多文字,就是他找外文,然后用机器翻译成中文的。结果,当然是我得罪了那位老师。她事后辩解称,答辩时,她还没有看到那位学生的论文。
我所在的学院的现状是,前不久还在催促老师们上交去年毕业设计的各种材料。不光是学位论文本身“凝固”缓慢,围绕学位论文的很多文档材料,本来都应该是“适时产生”然后“凝固”的。但真实的情况是,很多材料都是答辩后随意编造的(包括答辩记录)。
总之,从老师到学生,大家都缺乏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
我这几年一直在身体力行,首先是在答辩前将各种可能的材料准备好;然后是答辩时现场记录并产生答辩记录。这样,一旦学生答辩完毕,我会很快地(不超过一天)给出成绩并向学院提交所有材料。不过,这样确实比较幸苦。
我也不会预先设定学生的成绩等级,然后再去试凑各项分数。在答辩前该给的分数打好,最后再根据学生答辩的成绩,确定学生的成绩等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