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m200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gm2002

博文

科研方向不应该被垄断

已有 4313 次阅读 2009-11-5 12:5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 科研方向, 学术垄断

 
科研方向不应该被垄断
 
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科研体制应尽量避免学术垄断、科研方向固化使新思路被窒息。我们的科技领军人物往往可以主宰某一领域的科研课题与方向几十年,而这些领军“大师”往往已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与体系”,忙于著书立传,培养传人,扩大地盘,丰富“学说”,很难容纳异议。有些科研领域,学术大会是年年这么几个人演讲,年年重复同样的题目,更要命的是年年面对同一批听者,听者不为学术而来,讲者也自觉无聊,由赞助企业来活跃会议气氛,这样的学术环境如何能出原创性课题。可惜这样的学术圈子却在为所有的科研申请书和论文评估打分,几乎垄断了科技资源的所有渠道。遇到钱(学森)老的航天领域是幸运的,但全国有几个这样的科技大家呢!下面以我的科研笔记为例而言。
 
引发乙型肝炎的病因必定是乙肝病毒,但是为什么过去三十年全球的相关科学家却全力在免疫系统中找原因呢?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感染高峰在婴幼儿期,而发病高峰却在青壮年期,研究结果证明了肝脏的损害与免疫攻击直接相关,然而为什么免疫攻击发生在感染若干年后的青壮年期,引导了相关专家去推测病因源自免疫系统,是随个体的“成长”或“成熟”免疫调节出了问题,使身体对病毒耐受变成了不耐受,这就是国内外“乙肝指南”上所指的所谓“免疫耐受期”变成“免疫清除期”,而后又成残留期,然而耐受什么?清除什么?耐受与残留有什么区别?免疫系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改变?“乙肝免疫发病机理”始终没能说清楚,因此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既无明确的药物也无明确的疗效,对这个问题长期无人反思是令人疑惑的!然而近年来从爱滋病治疗借用而来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却在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得到了明确的疗效,这一现实有力地动摇了基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乙肝免疫发病机理”,肯定了诱发疾病的因素是病毒,抑制病毒就可得使病情到相应的缓解,与免疫治疗没什么关系。
 
病毒携带者从不发病状态至乙型肝炎的发生,必定是机体与病毒之间有一方发生了变化,但是相比之下,病毒变化的内在因素与动力比人的要大几个数量级,因此首先应该考虑不是人的免疫系统出现了改变,而是病毒出现了变化,这个变化不是数量的变化,因为病毒携带者可以在高病毒含量状态下不发病,这就提示发病是病毒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能致病的乙肝病毒株。病毒因变异而致病是人类病毒性疾病中常见的事件,如SARS和甲型流感等;致病株的概念在病毒学中并不稀罕,乙肝病毒也同样可以因变异导致致病株的出现,病毒池中致病株的出现及其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病毒携带者是否发病和发病后不同疾病谱。我从病毒分子结构、生活周期以及病毒在细胞中的生存行为为基点,提出了乙肝病毒致病株的概念,更新了乙肝发病机理,从80年代我从事“乙肝免疫发病机理”研究到如今质疑“乙肝免疫发病机理”,这种学术上的自我否定是建立在我的临床、基础与教学的实践上的,是顺应对乙肝病毒感知深入的基础上而生的,当然新的学术观点需要实践与时间来验证。
 
然而人们的思维贯性是非常强大的,观念的改变要有内在认知的动力,“乙肝免疫发病机理”概念仍然是当今乙肝研究的主流,我在此领域是个“孤行者”,相应观点几乎为所有相关专业杂志所拒绝,仅在编辑部主任与主编的亲自惠顾下,上海的“肝脏”杂志以“学术争鸣”栏目发表了我的“乙型肝炎病毒异质性和抗病毒治疗的个性化”,介绍了我的“乙型肝炎发病机理”。(由于比较专业,我附在博文后,有兴趣的博友可以点击。除此以外,多年来我还没有注意到哪个专业杂志有“学术争鸣”栏目。)
 
乙肝病毒池中因变异出现致病株,其特征是能将原先只能在细胞和病毒内的病毒核心抗原转移到了肝细胞膜上,由于病毒携带者对病毒核心抗原是不耐受的,因此细胞膜上的核心抗原成为免疫系统清除感染肝细胞的靶抗原,使肝脏发生免疫病理损害导致了乙型肝炎。
 
进化理论认为,遗传变异有时会赋予物种新的生存优势,即相对于同类,携带了一些特殊变异的生物体能更好地克服生存障碍,生成更多的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优势突变的个体越来越多,占有群体中的主导地位,这种变异本质上不是突然出现的,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会一直持续到其它个体产生更具优势的突变,或环境发生改变,更有利于拥有其它性状的个体生存。总之,环境压力决定了生物群体的主流特性,病毒变异的方向是适应于宿主细胞内生存与发展。
 
据此分析乙肝病毒的“致病性变异”并不是一个优势变株,因为它将受到免疫清除的压力,致病株必须配合以更高效的复制率变异和感染力变异才有可能在病毒池中占据优势地位,并不容易,这就是乙肝病毒致病株现象在感染时间较长后出现、概率不很高、发病者仅占病毒携带者一部分的理论依据;同时因受到免疫清除的压力,致病株优势地位往往不能持久,随同有致病株感染的细胞被清除造成肝脏生化功能异常后,往往有个自然的病毒数量下降过程,造成乙型肝炎在不抗病毒治疗状态下相当部分患者也可得到康复,乙型肝炎也有自愈现象的理论依据,免疫系统仅仅是发挥了正常的通过核心抗原清除感染细胞的功能。由于非致病株病毒仍然得不到清除,因此患者康复后仍然是病毒携带者,如病毒池中不再出现致病株则病情能持久缓解。如病毒池中再因变异出现致病株,则病程呈现反复,因此乙型肝炎的病程长短不一,临床上有相当部分(15%-25%)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长期反复损害最终进展为肝硬化,对这部分患者必须持续抗病毒治疗长期抑制病毒才能阻止疾病进展。
 
对于自然界同一种现象因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解释是可能的,甚至同一种现象同一种观察角度因指导思想的不同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并存是一种可贵的学术思想自由。“臆造”只要出于事实推断而不是空想,实质上是一种创新意识,至于“创新”是否有价值要看实践与时间的检验。如果对一种貌似复杂的病毒现象能作出比以往更合乎逻辑的解释,并能对临床实践作出合理的引导,尽量少留一些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的矛盾和“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的话,那么这种观点就有存在或暂时存在的必要,以待更先进的理论来更新或淘汰,不要用没听说过或“Google”“PubMed” 上没有就否定,因为我遇到过不写任何理由就以此退稿的审稿者,而且是自以为“大师”或“权威”的、才可拥有如此霸道的口气。
 
科研思想被垄断对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是不利的,科技网提供了一个如此良好的科研人员思想交流平台,营造出一个如此开放的学术思想氛围,是科技人员的幸福园地,因为科研工作有时是很寂寞很孤独的,需要寻找“同行者”。
 
HBV的异质性和抗病毒治疗的个性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6338-268162.html

上一篇:“风险叵测”的治疗性乙肝疫苗
下一篇:甲流感有第二波吗!
收藏 IP: .*| 热度|

3 严海燕 刘继顺 何红伟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