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培育知识的森林

已有 1845 次阅读 2022-10-9 09:09 |个人分类:编作交流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策划、编辑、出版、传播科学技术丛书的人,无异于思路开阔、心胸豁达的育林人,他们培育的是知识的森林、传播的是科学思想与工匠精神。

       小丛书可以看作小树林,培育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几年的时间即可完成。

       几十、上百本图书大丛书培育,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耐心和勇气。大丛书往往是几代人接力努力的结果。以文科书籍为主的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名著“系列丛书,我只选购几本小册子。比如《科学与方法》( 李醒民翻译的这本书 比较特殊 ,有一章 《法国的大地测量学》描述了大地测量工作者的惊险故事)《最后的沉思》等。科技类出版社的丛书,我感兴趣的也不可能买齐,只能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

     在科学出版社效力 期间,有幸参与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丛书 的培育、编辑、加工工作(相关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353365.html)。

    我还参与了“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的推广与传播,完成了其中一本书编辑加工 工作。在朋友圈里发布“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部分图书的照片后,受到了 关注。有学者离开来电,要买两套书。这个大学者,也是丛书作者 之一。

    通过图书与学者相识或者通过出版社这个平台了解 学者,都是令人精神振奋的。当然,为自己编辑过、深入了解的图书写书评,不是精神负担而是精神享受。推而广之,为参与编写、编辑过的丛书写评介文章,虽然要花费一定的心血,也是非常 值得做的事情。这样的“兼职作者”,同样是值得称赞的。

  image.png

                 ( 2018年3月拍摄于 科学出版社 资源环境分社 )

image.png

                    ( 2018年5月 拍摄于  北京国际 会议 中心)

     我还记得,去西山脚下走访作者、催稿时的情景。那天,我走访了两个作者,前往西山、路过北五环时正好赶上 一场雷阵雨,出租车在急雨中飞驰,营造出了轰轰烈烈的而气氛。

    这雨水,我现在看成培育知识森林的及时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358616.html

上一篇:[转载]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系列专著(10本)
下一篇:激光楼与激光器
收藏 IP: 124.207.244.*| 热度|

5 杨正瓴 郑永军 武夷山 孙颉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