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眼神里可以阅读出来一种信息——这个90后曾经愚弄过不止一个人,包括60后,包括好为人师、当面指导过他的人。
本文不进行相貌描写,愚弄者相貌堂堂或者獐头鼠目都不是重点、西装革履或者裤衩背心不是关键;意义重大的是——他的光辉业绩已经被网络收录了。
当我看到:他的指导者骄傲地把“弟子”的杰作罗列到自己的著作目录中时,我为他找了一个借口,他是名人(核心作者),的确很忙,自己被署名第二作者的文章太多了,无暇逐字逐句地审核自己名下的“孩子”。
审核的事情,就交给那些天天与文字、符号、格式、规范等打交道的编辑们吧。
不巧的是,无聊编辑突然想起了一位“难缠”的、杰出的文章修改者——他拖延、偷工减料地“完成”了已被录用、已经缴纳版面费的论文。
这篇论文,当然发表了。
这篇论文,当然发表了。
此处不是笔误,不是重复,而是事实。
原来,此作者熟悉“作者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明里与A编辑部探讨修改文章之事,暗里已经把论文稍加改动,作者排序不变,“一女二嫁”给了另一家B编辑部。两部皆“娶”之,此乐何极?
更为具有戏剧性的是——往常需要排队好久才发表的期刊,这次没有让他排大队,不出一个季度就发表了他的大作。可怜的是,原先许配的那家“婆家”,首先得到了稿件,却按部就班地发表了文章,竟然落了后。值得庆幸的是,论文的首页,标注了收稿日期。
(那些一稿两投,择录用快者为“首发”,慢者撤稿的,算是讲投稿道德的楷模。)
要想不被发现,除非不重复发表。这个时间差虽然利用得巧妙,但终究还是有瞒不住的时候。
瞒天过海一两年可以,三五年就难了。编辑们不都是十成的傻,也不会都责任心不足。当他们检点自己经手的稿件时,发现了这样的人才——这样自信心爆棚的人才,心里会是神马滋味呢?
(退过的稿、经手的稿、发表的稿,都是可以追溯的。数据库不会说假话,计算机也不会。)
不过,这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某总统主演的“星球大战”科学骗局,不是比这一出小剧场“话剧”,精彩几百倍吗?而且,流传更为广泛,主演更为伟大、更为称职、更为功德圆满。
如果,被愚弄的“老板”和“合伙人”,最终也发现了如此高智商、高情商、高兵商的高徒和伙伴,又会如何想呢。如此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倒是颇为符合老子的著名论断。
苍蝇蚊子、虽然小,拼多多了,也是一盘好菜吗?
若干年后,小剧场“话剧”会不会有续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1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