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也称《易经》,素来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遍及哲学、美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国学、音乐、艺术、军事、武术和堪舆等各个学科。《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关于《周易》的性质,人们通常认定其为“占筮”之书,用来判断吉、凶、祸、福。然而,通过对《乾》卦的“卦辞”和“爻辞”原文的解读,则知《周易》的经文并无“占筮”方面的内容。
《乾》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准确解读《乾》卦的“卦辞”和“爻辞”的原义,对《周易》全书经文原义的解读起决定性作用,其为书的性质也可真相大白。
原经文:
乾(卦一)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经文解读:
1.乾。
古乾(gàn)字。中国最早的,也是中国第一个“图画文字”,即中国最早的,也是中国第一个“汉字”。伏羲氏画三画,神农氏上下重为六画。、
《说文》曰:乾,上出也。段注:此乾字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以后,乃用为卦名,而孔子释之曰健也。健之义生于上出,上出为乾,下注则为湿,故乾与湿相对,俗别其音,古无是也。”
《汉典》曰:本义:上出。俗作乹。形声。从乙,倝(gàn)声。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
《易·说卦传》曰:乾,天也。本为古代的乾(gàn)字,为什么《说卦》释为“天”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达于上者谓之乾。凡上达者莫若气,天为积气,故乾为天。” 释《乾》为“天”有望文(卦画)生义的嫌疑,非《乾》的本义。
实际上,这是伏羲氏依照“龙”,也就是云南松的模样,创造的中国最早的,也是中国第一个汉字《乾》字。伏羲氏画三画,阳爻为云南松的本体模样,上达而又蟠曲,三画代表云南松组成的森林;其子神农氏上下重为六画,为云南松变化的模样。伏羲、神农皆为中国古代的造字者。而乾(gàn)字俗作乹,从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正是云南松的模样,云南松极为蟠曲。乾(gàn)与“湿”相对,正是云南松的特征,云南松又极为干燥,有层层鳞甲一样的树皮。
“汉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一个字就是一个物的“形象”。《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就是由云南松组成的树林的形象。
(干燥的云南松树干)
(乾。龙,上出、蟠曲的云南松)
(乾。龙,上出、蟠曲、干燥的云南松)
2.《乾》:元,亨,利,贞。
元,开端的意思,指的是春季的“龙”,即春季的云南松。
亨,上达的意思,指的是夏季的“龙”,即夏季的云南松。
利,收获的意思,指的是秋季的“龙”,即秋季的云南松。
贞,潜藏的意思,指的是冬季的“龙”,即冬季的云南松。
元,亨,利,贞,即开端、上达、收获、潜藏,是云南松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典型特征。
(龙,云南松)
(龙,云南松)
3.初九:潜龙,勿用。
初九。历法上为“建子之月”,即夏历(农历)十一月,为林木休眠季节。
“龙”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象征,中国人也自称为“龙的传人”。五帝之首的伏羲也被描述为“人首龙身”。然而,“龙”的真实身份几千年来众说纷纭,迷雾重重。
龙,也被称为“青龙”、“苍龙”。青,《說文》曰:东方色也。《释名》曰:靑,生也。象物之生时色也。《傳》曰:靑靑,茂盛貌。我国古人以“东方”为春天的开始,则“青”就是春天草木的颜色,也为草木茂盛的季节。苍,《释文》曰:物老之状。《博雅》曰:茂也。
龙的古字为“竜”。“竜”在壮族、苗族、傣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语言里都是森林的意思。这些少数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农历三月三的“祭竜节”,祭祀的对象都是村寨周围的森林,有祈求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思。从历史上看,这些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山林地区,森林被看着是圣洁、吉祥的象征,能免除疾病、瘟疫并预防自然灾害。而“农历三月三”在古代是华夏民族的重要节日,虽然后来迁居到中原地区的汉族,由于以农业为主而改“春节”为主要节日,但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中仍然可以看到对森林的崇拜,也可以看到华夏民族的来源和共同的文化特征。
(三月三“祭竜节”)
森林由树木组成。我国“五行”也以东方属“木”。考察云南西部地区,“龙”指的就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树种云南松,“青龙”、“苍龙”指的就是云南松。云南松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西部山谷地带或者单独成林,或者与华山松、云南油杉等树种组成混交林,在建筑、家具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云南松的树干有层层鳞甲一样的树皮,呈现老化的状态,所以叫“苍龙”。云南松的针叶为草色,所以叫“青龙”。云南松因其四季常青,寿命较长,而在《山海经》中有“不死树”之称。“青”、“苍”皆有茂盛的样子,符合云南松的特征。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云南松做了形象的描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鳞虫,古人对体表有鳞甲动物的总称,如蛇、鱼、穿山甲等。云南松有鳞甲一样的树皮,因其高大、茂盛,蛇、鱼、穿山甲等又皆依靠森林为生,古称其为“鳞虫之长”,我国民间俗称十二生肖中的“辰龙”为“大龙”,而“巳蛇”为“小龙”也是源于同样的道理。
(青龙,云南松)
(苍龙,云南松)
潜龙。指林木处在未萌芽的休眠状态。“潜”,《尔雅•释言》曰:“潜,深也”。在古人看来,象松树这样的树木为常青树,也就是古人说的“不死树”,有巨大的深扎于地下的根须,树木常青但又未萌芽,是因为“龙”的阳气潜藏在土下面的深处。
所以,“潜龙”就是处在未萌芽的休眠状态的云南松,当然不要去使用,就是“潜龙,勿用。”
(潜龙,休眠状态的云南松)
4.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二。历法上为“太蔟之月”。“太蔟”为农历正月的别名。《吕氏春秋•音律》:“太蔟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高诱注:“太蔟,正月。”为立春和谷雨。所以,“九二”就是夏历(农历)正月,即立春和谷雨的季节。
(九二,农历正月)
见龙在田。指的是山谷、田野里的云南松开始萌发新枝新芽的景象。
(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利”,马上,赶快的意思。“见”,就是“进见”。“大人”,《诗•小雅•斯干》曰:“大人占之。”朱熹集传:“大人,太卜之属,占梦之官也。”就是“大宗伯”,为“春官”,管理国家祭祀等事务。上古正月有祭祀活动,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国西南壮族、傣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今天也在农历正月举行“祭竜节”,即““祭龙节”,祭祀的对象为村寨周围的森林。
(三月三“祭竜节”)
5.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三。历法上为建辰之月,即夏历(农历)三月。
君子。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郑玄曰:三于三才为人道。有乾德君子而在人道,君子之象。如此看来,“君子”就是有“乾德”的人,或者说人有“乾德”称为“君子”(当然人人皆可为君子)。
终日。就是整天,整日。
乾乾。敬慎貌,就是恭敬谨慎的态度。《文选•张衡<东都赋>》:“勤屡省,懋乾乾。”薛综注:“乾乾,敬也。”
因此,“君子终日乾乾”就是“君子”整日保持恭敬谨慎的样子和态度。为什么?当然是有原因的。
夕。《说文解字》曰:“莫也。从月半见。凡夕之属皆从夕。” “夕”字的本义为“日暮”,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是说太阳落山了,牛羊要回家。从日落、傍晚又引申为“夜”,如《后汉书?第五伦传》:“竟夕不眠。”就是整夜没睡。“夕”为白昼之末,所以一个月的最后一句也称为“月之夕”,一年的最后一季为“年之夕”。所以,“夕”就是“日暮”,就是“莫”。 “莫”,古又同“暮”。
(“暮”的古字,象太阳落在茂盛的草木或者树林中间,是“黄昏”和“傍晚”的景象)
暮。形声,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其所从之“日”,表示“日日”、“天天”。“莫”与“日”联合起来表示“每天的黄昏”。本义:日落时,傍晚。
暮字的古文字型象“日”,也就是象太阳落在茂盛的草木中间,是“黄昏”和“傍晚”的景象。所以,夕”就是茂盛草木与夕阳余辉相辉映的景象。
(“夕”,就是“暮”,草木与夕阳余辉相辉映的景色)
惕。《说文》:惕,敬也。《玉篇》:惕,惧也。“惕”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金文的左边是个“心”,右边是“易”字,像“蜥蜴”(四脚蛇)之形,上部是头,下部有腿有尾。说它是会意字,是认为四脚蛇要咬人,所以要当心!有“心”字表示提高警惕;说它是形声字,因为是左形(心)右声(易)。
(惕,小篆)
因此,“惕”就是茂密的林木和草丛中突然串出的蜥蜴类,也就是“四脚蛇”类(壁虎、变色龙),人受到突然惊吓而感到害怕和恐惧。蜥蜴俗称“大四脚蛇”,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在云南、广东一带较多。蜥蜴属于爬行纲动物,其种类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约有3000种左右,我国已知的有150余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其生活环境多样,主要是陆栖,也有树栖、半水栖和土中穴居。多数以昆虫为食,也有少数种类兼食植物。蜥蜴是卵生,少数卵胎生。
多数蜥蜴以昆虫及部分啮齿类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锐,具3个牙尖。蜥蜴生境各异,生活于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岛中均可见。对蜥蜴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为温度,许多种有其最适温度,会晒太阳以升高体温,使之高于气温。生活于寒冷地区的种冬眠。昼长对蜥蜴亦有影响。大部分蜥蜴为卵生,卵产于所挖穴中,树木、岩石的裂缝中,或落叶层下。多数蜥蜴昼间活动,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晓之间活动,并能发出大声(而大部分蜥蜴不能发声)。蜥蜴的捕食方式为静候或搜寻。
(惕,蜥蜴、四脚蛇)
、
若。东汉•许慎《说文》曰:若,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玉篇》曰:杜若,香草。《楚辞•九歌》曰:采芳洲兮杜若。《梦溪笔谈》曰:杜若,即今之高良姜。所以,“若”就是“高良姜”。高良姜:子名红豆蔻,别名膏凉姜(《本草经集注》),良姜(《局方》),蛮姜、佛手根(《履巉岩本草》),小良姜(《中药志》),海良姜(《药材学》)。高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因出于古高凉郡,即今广东省湛江、茂名一带,故名高凉姜,后因谐音而讹称为“高良姜”。
(若,杜若、今高良姜)
高良姜的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2750px。根茎圆柱状形,横生,棕红色,直径1~37.5px,具节,节上有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茎丛生,直立。叶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750px,宽1.5~62.5px,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渐窄,全缘,两面无毛;叶鞘开放,抱茎,具膜质边缘;吉舌膜质,长2~75px,不开裂。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375px,花序轴被绒毛;花萼筒状,管长8~14mm,先端不规则3浅圆裂;花冠管漏斗状,长约25px,花冠裂片3,长圆形,唇瓣卵形,白色而有红色条纹,长约50px;侧生退化雄蕊锥状;发育雄蕊长约40px,生于花冠管喉部上方;子房3室,密被绒毛,花柱细长,基部下方具2个合生的圆柱形蜜腺,柱头2唇状。蒴果球形,不开裂,直径约30px,被绒毛,熟时橙红色。种子具假种皮,有钝棱角,棕色。花期4~9月,果期8~11月。
高良姜株高40~110厘米,根茎延长,圆柱形。叶片线形,长20~30厘米,宽1.2~2.5厘米,顶端尾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无毛,无柄;叶舌薄膜质,披针形,长2~3厘米,有时可达5厘米,不2裂。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10厘米,花序轴被绒毛;小苞片极小,长不逾1毫米,小花梗长1~2毫米;花萼管长8~10毫米,顶端3齿裂,被小柔毛;花冠管较萼管稍短,裂片长圆形,长约1.5厘米,后方的一枚兜状;唇瓣卵形,长约2厘米,白色而有红色条纹,花丝长约1厘米,花药长6毫米;子房密被绒毛。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熟时红色。花期:4~9月;果期:5~11月。气香,味辛辣。《图经本草》中记载:“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
高良姜的采集:夏末、秋初挖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茎、叶、须根及鳞片,洗净,切成小段晒干。
高良姜适合的人群:阴虚有热者禁服。
高良姜的食疗作用:该品味辛,性温。归脾、胃经。芳辣温散。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治脘腹冷痛,呕吐呃逆,泄泻痢疾,寒疝,脚气,噎膈。
高良姜做法指导:凡中焦寒凝,或冷物所伤,脘腹冷痛者,可与干姜同用;若脾胃虚弱而脘腹冷痛者,可与人参、白术配伍,以补虚温中止痛。若痰饮内停而致呕吐清水痰涎者,可与党参、胃肠饮组合。凡肝郁气滞,胃有寒凝,症见脘腹疼痛者可与香附组合。
大良姜和小良姜都是姜属的根部辛香料,带有淡淡的樟脑味。根及粉未都买得到,通常用在远东地区的咖喱菜和马来菜中,也加在香甜酒及苦啤酒里。
烹调用途:可供作卤水调味料。良姜粉为“五香粉”原料之一。
厉。是“砺”的本字,从厂,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粗磨刀石。《玉篇》曰:磨石也。所以,“厉”就是“砺”。砺,砥砺,都指的是磨刀石。“砥”是指质地较细的磨刀石,“砺”是指质地较粗的磨刀石。磨刀往往先用砺石,再用砥石“过细”。《广志》曰:“砺石出首阳山,有紫、白、粉色。出南昌者最善。”《山海经》曰:“高梁之山多砥砺。”《尸子》曰:“铁,使于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勿加砥砺,则以刺,不入,击,不断;磨之以砻,加之以黄砥,则刺也无前,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与勿砺,其相去远矣。” 农器镰、斧、钹之类,非砺不可,故砺石亦列入农器图谱之“铚艾门”,“铚”、“艾”是不同形状的镰刀。
(厉,砺,磨刀石)
咎。“咎”同“臼”,古字通用。“臼”,象形。小篆字形,象舂米器具形,中间的四点表示有米。本义: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
(臼字,小篆)
(臼,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
无咎。就是没有下凹的状态,这里指磨刀石的表面没有下凹。
因此,“厉无咎”指的是古人用于农业生产的镰刀、斧子等工具处在闲置的状态。由于没有铜器的打磨,磨刀石表面没有下凹,因此表面是平整的,就是“无咎”。
(磨刀石反复用来磨刀,表面就会“下凹”,就是“臼”)
(磨刀石没有用来磨刀,表面就会“平”的,就是“无臼”)
建辰之月,即夏历三月,是阳气上升的季节,是草木生长茂盛的季节,是冬眠生物苏醒开始繁殖后代的季节,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阳春三月,森林复苏,杂草丛生,落日的余晖穿过森林的缝隙斑斑点点;盛开的高良姜花儿香气扑鼻;草丛里不时跳出吓人一跳的“四脚蛇”;君子在这个季节里整日对森林保持恭敬谨慎的态度。因此,镰刀、斧子等农具处在闲置的状态,磨刀石由于长时间没有使用而表面平整无下凹。这样的景象《易经》描述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在农历正月对树林及林中的动植物保持恭敬谨慎的态度,是因为这个月份祭春的日子,为了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国西南地区的壮族、傣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也在农历正月举行“祭竜节”,即“祭龙节”,就是这些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通常在指定的“竜树”下,祈求祖先的化身“竜树”保佑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三月三“祭竜节”)
6.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四。历法上为“建午之月”,即夏历五月,气象上为多雾的季节。
(九四,“建午之月”,即夏历五月,多雾的季节)
渊。会意,《说文》古文字形,外边大框象水潭,里面是打漩的水。本义:打漩涡的水。《小尔雅》曰:“渊,深也。”考虑到本爻词里的“龙”是森林,而森林不可能在水潭里。换一个角度看,《说文》里“渊”字的古文字形,也象云雾缭绕的山谷,云雾也为水。因此,本句爻词中“渊”字的景象是云雾缭绕的山谷。
(“渊”的古文字形)
跃。形声,从足,翟( dí)声。本义:跳跃。《广雅》曰:“跃,跳也”。从动作上看,是人在上下跳跃状。这里指的是“龙”,也就是云南松在云雾缭绕的山谷里时隐时现的景象。山谷里松林茂密,云雾缭绕,松林时而显现于云雾之上,时而隐没于云雾之中,松林在云雾中或隐或现,呈现人上下跳跃状,就是爻词里说的“或跃在渊”。
(或跃在渊,云雾缭绕的山谷,云南松时隐时现)
(或跃在渊,云雾缭绕的山谷,云南松时隐时现)
无咎。“咎”同“臼”,古字通用。“臼”,象形。小篆字形,象舂米器具形,中间的四点表示有米。本义: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这里指下凹的山谷,看上去象舂米器具状。由于下凹的山谷云雾笼罩,不再呈现下凹的景象,就是“无咎”。
(云雾弥漫山谷,无咎)
(泰山云海,山谷是平的,无咎)
7.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五。历法上为“建申之月”,即夏历(农历)七月,是林木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龙,云南松。
飞。小篆字形,下面象展开的双翼,上面象鸟首。本义:鸟飞。但换一个角度看,“飞”字的小篆字形也象已经成型的大树。
(飞,小篆)
飞龙,长成参天大树的云南松。
(飞龙在天,长成参天大树的云南松)
飞龙在天。夏历(农历)七月,云南松快速长成参天大树的景象。
(飞龙在天)
利。马上,赶快的意思。
见。进见。
大人。《诗•小雅•斯干》曰:“大人占之。”朱熹集传:“大人,太卜之属,占梦之官也。就是“大宗伯”,为“春官”,管理国家祭祀等事务。
夏历七月,万物长成,收成在望,进见大人,准备秋祭,告知天地,感谢上苍。
8.上九:亢龙有悔。
上九。历法上为“建戌之月”,即夏历九月,气象上为干旱少雨季节。
龙,云南松。
亢。干旱。
悔。形声。字从心,从每,每亦声。“每”意为“一种有机体自身滋长并笼罩在其表面的灰暗物质”。
亢龙有悔。建戌之月,即夏历九月,气象上为干旱少雨季节。由于空气干燥,云南松表皮由于水分的丢失而变得粗糙,叶绿素的消失使树皮表面由光滑的深绿色变为粗糙的灰暗色,就是“亢龙有悔”。
(亢龙有悔)
(亢龙有悔)
9.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历法上为“建丑之月”,即夏历十二月,为深冬季节。
龙。云南松。
群龙。云南松组成的森林。
(群龙,云南松组成的森林)
首。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龙首。云南松针叶组成的树冠。
(龙首,云南松的树冠)
见群龙无首。建丑之月,即夏历十二月,为深冬季节,云南松针叶脱落,树冠消失,看见的只有树干和树枝,就是“见群龙无首”。
(群龙无首,树叶落光,树冠消失)
吉。古通“祭”。《说文》曰:祭,祀也。《汉典》曰:祭。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左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所以,“吉”就是“祭”,就是祭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