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ntinY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entinYue

博文

端午节日本大阪6.1级地震

已有 5082 次阅读 2018-6-18 12: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端午节日本大阪6.1级地震

岳中琦

今天端午节,香港大学放假。早晨醒来后,就看到微信里关于日本大阪5.9级地震的消息。

photo.jpg

2018年6月18日早上当地时间7时58分大阪发生了5.9级地震(后改为6.1级地震),震中位于大阪府北部茨木市,震源深度约10公里(后改为13公里),属极浅源地震。

Osaka1.jpg

根据目前从网上看到的资料,这次地震没有引起大范围或多点极端的地表破坏。应该属于造成地震的地下极高压天然气体没有挤胀喷出地表的B类地震。

把这地震消息放如微信后,有朋友询问这次地震后,当地是否安全。换句话讲,这次6.1级地震是否是一个更大地震的前震!我也没有任何现在观测数据与现象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它让我想到了1995年这里的阪神大地震。

阪神大地震发生在1995年1月17日当地时间5时46分52秒,震级7.3,震中在距离神户市西南方23公里的淡路岛,受灾范围包括神户市、淡路岛大阪都市。阪神大地震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规模最大的都市直下型地震。神户是日本关西重要城市,人口密集(当时人口约105万人),地震又在清晨发生,因此造成相当多伤亡。官方统计有6,434人死亡,43,792人受伤,房屋受创而必须住到组合屋的有32万人。更具体资料可参见百度百科的阪神大地震介绍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AA%E7%A5%9E%E5%A4%A7%E5%9C%B0%E9%9C%871923年关东大地震可参见博文《日本关东大地震、火灾与富士火山(图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975664.html

我将中国西南2008年以来四次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伤亡受灾数据做了对比(表1)。可见,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伤亡受灾也是极其严重的!

Table1-Osaka.png

特别地,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级为8级,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震级为7.3级,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震级为6.5级。汶川大地震的死亡和受伤人数分别是阪神大地震的10倍,阪神大地震的死亡和受伤分别是云南鲁甸地震的10倍(而两者受灾人数几乎相等)。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死亡、受伤和受灾人数分别是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的死亡、受伤和受灾人数的2.4、3.6和4.3倍。

或许有人认为,日本抗震经验丰富、建筑与基础设施质量高。但是,为什么1995年阪神大地震所造成的死亡和受伤人数都与中国的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和鲁甸地震所造成的死亡和受伤人数有上述极其对应的关系呢?

原因何在?

 

原因在于,人们还没有认识、接受和防治造成地震的极高压气体物质的动力加载与破坏作用(表2)。

Table2-Osaka.png

更多分析和解释请参见博文

1)《鲁甸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现场考察》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849477.html

2)《鲁甸6.5级地震重大伤亡凶手是极高压天然气喷出地表》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818185.html

3)《云南景谷6.6地震属于B类小灾情地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834286.html

4)《九寨沟7级地震小灾情的自然因素》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070649.html

5)《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的宏观前兆现象》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070358.html

6)《九寨沟地震后景区缓倾岩坡崩溃视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075279.html

根据以上分析,我或许可以推断,今天端午节造成大阪茨木市6.1级地震的地下高压天然气依然埋在地下、充填了地下孔隙、空隙、硐室等空间。它们依然不稳定,如同滚雪球,为下一次地震或火山喷发提供了高压气体物质,增大增强下一次地震或火山喷发的能量和破坏能力。

第二,如下图所示,今天大阪茨木市6.1级地震震中与1995年阪神淡路岛7.3级地震震中水平相距70公里。

Osaka1a.jpg

那么,在10到20公里深的造成这两次地震的地下气体物质和储存空间的关系如何?它们相通吗?它们是两个独立地震震源系统

DSCN0446a.jpg

2018年6月18日12:02写成于港大602办公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119539.html

上一篇:父亲节的礼物
下一篇:创新研究偶然发现与科学发现的一等奖案例
收藏 IP: 147.8.13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