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研究偶然发现与科学发现的一等奖案例
岳中琦
2018年6月4日,我在科学网发表了《偶然发现与科学发现及其裁判准则》的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117346.html。
今天在《京港学术交流》第117期第3-7页(ISSN1684-7261),看到了这个香港学者专访报道。
报道写到“在2017年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憑著對「聚集誘導發光」的創新研究,勇奪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早在2001年,唐院士團隊偶然發現「聚集誘導發光」(AIE: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現象,並經不斷反復探索及研究,在2012年獲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列為研究專題,團隊更在此領域發表多篇重要文章,影響深遠。”
“唐本忠院士團隊偶然發現AIE現象時,唐院士也嚇了一跳,後來經過反復驗證和討論,他們才證實AIE的特性。從此以後,AIE這個新平台開始大行其道,在化學檢測、化學感測器、OLED等方面,AIE的技術價值都很高。”
又在网上看到了以下报道:
《2017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丨唐本忠:独辟蹊径 原创概念引领光材料发展》2018-01-08 16:53; http://www.sohu.com/a/215376153_119562
报道中写道:“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 中科院院士 唐本忠:单个分子它完全不发光,聚集之后它的发光效率非常高,学生偶然看到这个现象,我们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就想办法去理解它。”
这个创新研究偶然发现与科学发现的案例值得记录下来! 我们应该学习唐院士的敏锐观察能力、渊博专业知识和长期投入精神,把偶然发现变成科学发现,为国争光,造福人类。这也是大学教授吸引、带领和指导学生做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和效果。高水平、勤奋和负责的导师可在指导众多学生做科学研究时候,根据某一或某些同学的偶然发现,就可以上升、提炼和总结到科学发现。 师生科研合作更加具体的解释可参见我在2014年11月4日的科学网博文:“科技论文质与量和其产生最佳途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841060.html。 2018年6月24日15:10写成于港大602办公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30 0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