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5月29日,世界胃肠病组织(WGO)创始人Henry Cohen博士提出将5月29日定为“世界肠道健康日”。2005年5月29日,举行了第一次肠道健康研讨会。2010年在北京将“世界肠道健康日”引入中国,旨在提升公众的肠道健康意识。在最近几个月,媒体对肠道微生物狂轰乱炸的攻势下,肠道或肠道微生物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有这样的一个日子来专门让大众认识和了解肠道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再加把劲!今年还是重点说说肠道里面的菌。最后,还要独家公布一些肠道健康的数据,男女肠道健康各不同。
肠道的五宗“最”!
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
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人体生物密度最高的器官
人体表面积最大的器官
目前最受关注的器官
人体消化道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方之一。肠道是人体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最多的部位,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酵母菌、真菌等。这些微生物与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不仅能帮助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某些维生素和生物活性物质,还可以维护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源微生物的侵入。人体微生物还参与代谢过程,人体血液中大约70%的物质来自于肠道。36%的小分子物质是由肠道微生物产生的。 肠道也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或“肠脑”。肠脑与大脑之间是双向互通的,他们之间通过脑肠轴(Brain-gut-axis)进行联接。肠脑能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影响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并且肠道微生物可能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有发现多种途径参与肠道菌群和大脑的这种双向沟通,如免疫系统,迷走神经系统,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神经活性物质的生成等。
肠道健康之:女人多便秘。
经过《肠脑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初步统计发现,男性排便顺畅不费力的比例比女性高6%。表明女性的排便顺畅度比男性差,女性便秘的比例更高。
肠道健康之:女性便秘的比例更高
据统计,女性经常便秘的比例要比男性高8%,达到23%!差不多4个人中就有一个女性便秘。女性为啥这么多的比例便秘呢?值得女性朋友们考虑考虑。长期便秘的危害还是比较严重的,该排出去的废物不能及时排除体外,里面的微生物持续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的物质里包含多种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可能进入人体引起多种身体不适。痘痘?皮肤暗点无光?脾气大?焦虑抑郁?
肠道健康之:女性腹胀的比例高
据统计,女性腹胀的比例大约比男性高7%左右。腹胀和便秘有直接关系,下面排不出,上面肯定堵得慌。消化不良,肠道微生物发酵食物残渣导致产气增多,肠道蠕动变慢,气体排不出去,最终都会引起腹部肿胀。
肠道健康之:男性比女性排便更正常?!
再来看看排便次数,男性每天排便两次及以上的比例是女性的两倍多!而女性两天以上一次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还多!这再次说明女性便秘的情况比男性多,女性的肠道健康状况确实值得注意了!
肠道健康之:排便时,你在干啥?
大便时,你都喜欢干啥呢?我最常做的事是刷微信,嘿嘿。。。。。。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接近60%的人排便时是在看手机!但是男女有别,女性专心排便的比例更高,男性玩游戏的比例高,并且那些在厕所里面想事情的比例比女性高。这是否说明男性们更不专心呢?哈哈,男人们,专心一点吧,排个便都要干那么多事,还思考问题?!
酸奶,酸奶,需要好好评估一下!~
最后,再来看看喝酸奶的情况。酸奶是一种公认的健康食品,理论上能够促进体内益生菌的增加。经过统计,发现女性喝酸奶的比例要比男性高9%,有超过40%的女性经常喝酸奶!这就有一个疑问了,既然酸奶是这么好的健康食品,大多酸奶生产企业也都宣称酸奶有益肠道健康,女性经常喝酸奶的比例要比男性多,而便秘,腹胀等的比例却比男性高呢?可能原因是酸奶跟酸奶差别太大;酸奶改善便秘,腹胀等肠道症状的作用有限;或者酸奶不一定能够促进肠道健康,反而。。。。。。不敢再推测,不过这实在是个值得深究的现象,希望科研人员能够解密。
最后,给点建议吧:
1,积极主动关注肠道健康,并且越早开始越好。
2,发现肠道问题及早预防,尽早咨询相关医生或专家。
3,要特别注意饮食和营养状况和代谢情况,不暴饮暴食,选择健康饮食,拒绝垃圾食品。
4,密切注意排便异常状况,注意观察粪便形状,颜色、腹泻、便秘、打嗝及放屁等胃肠道异常状况。
5,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在家吃饭,少吃自助餐。
6,关注肠道微生物健康,可以进行肠道微生物检测。
7,适时选择合适的益生菌或益生元,保持肠道微生物健康状况。
来测测肠脑健康状况吧。点击如下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https://www.wenjuan.com/s/FFFRN3/
来测测孩子的肠脑健康状况。点击如下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https://www.wenjuan.com/s/riQfMz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