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晚上,看见鲁白老师写的饶毅老师的工作(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255&do=blog&id=491479)。饶老师在国外做的那些工作我是看不懂啦,但是在北大做的工作,我觉得很有意思啊。正如鲁老师说的,“分子社会生物学”是个很有意思的领域,饶老师做的工作,“不仅对神经科学有重要的贡献,还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有潜在意义”。
我读得高兴,随口就跟坐在旁边的老婆说,饶毅在北大做的工作好牛啊!老婆就问了,他到底做啥了呀?话说我老婆,虽然也有个博士学位,但是对科研真是兴趣不大,毕业以后也就不做科研了。我时常给她讲些学界8g,她倒是还感兴趣,但是说到具体的研究题目,她老人家就开始摇头了。。。于是我说,根据这篇博文,饶毅在北大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一个是苍蝇为什么打架,再一个是苍蝇发小们为什么群殴陌生人,啊不,陌生苍蝇,最后一个是老鼠为什么会有同性恋。然后进一步根据鲁老师的文章说了点实验细节。
我老婆的评论是,首先根据鲁老师说的,分子社会生物学“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有潜在意义”,那也就是说,这群人在写proposal要钱的时候,肯定是声称他们的某些结论有朝一日能从动物社会学推广到人类社会学,这样才叫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有潜在意义,对吧?那么第一个故事,发现一个分子能够刺激苍蝇的神经系统,从而激发苍蝇的攻击性,这个研究也许对人类社会也有用。当然激发人类攻击性的不见得是同一个分子,但是至少能给个启示吧。但是第二个故事,是说从小一起长大的苍蝇们互相闻习惯了身体散发的某个分子,所以不互相打架。但是,人类群殴,貌似不是用鼻子判断群殴对象吧?所以,这个故事的结论,恐怕不容易转化到人类社会学的研究里面吧?这就让这一研究的意义大打折扣了。但是这个故事实验设计很好,后面又有一个反证,说找个跟他们不认识的苍蝇,只让闻味儿,结果见面之后也跟发小一样,这个设计很巧妙,也是很多学术文章里面缺乏的。第三个故事最精彩,既有对社会学的贡献,比如老鼠对异性的兴趣是由于某种胺类分子,摘除了生产这个分子的酶,老鼠就变成同性恋了;也有巧妙的实验设计,比如给摘除了酶的老鼠人工注入这个分子,老鼠又对异性有兴趣了。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能找到天生的同性恋老鼠,看看他们体内到底有没有这个酶,有没有这个胺类分子,是不是就更完美了呢?
听完了这个评论,我老人家汗如雨下。我也意识到了分子社会生物学的目的是给人类社会学做贡献,但是刚才看文章的时候光叫好了,居然没有注意到其中有一个结论对人类社会没啥贡献。。。我还经常在科学网上写文章提醒大家做科研的时候注意big picture,注意想想课题的终极目的,原来自己这方面做的也不够好啊。。。看来在老婆面前还是甘拜下风,俺以后还要努力。
注:俺两口子没看饶老师的原文,都是根据鲁老师的博文在评价,如果不准确,勿怪。。。
以下为文章发表12小时后补加:
注2:评论很多,感谢大家的关注,恕短期内不能一一回复。简单说明一点,我没有说过生物学研究或者基础科研没有用啊。。。我老婆也没有说过这话,她明明说的是,这三个故事里面至少有两个很有用。。。我觉得我表述清楚了,为什么从评论看来很多人没有读懂呢?
注3:我老婆又说了,说我觉得饶老师这种研究啊,才是真正值得发Nature的文章,人家研究的才是nature。像你昨天看的那篇文献,研究的明明是chemistry不是nature嘛,为什么也发表到Nature上头去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