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i Do science as it should be.

博文

导师非天成,仍须时习之 精选

已有 4163 次阅读 2007-12-2 22:39 |个人分类:学术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刚看到一条新闻,浙大为博导硕导办“求是学校”,“关注导师专业学术能力之外的学识水平的提高,帮助教师胜任导师职责”,鼓掌!   

 想起自己曾经写过一篇博文《培训导师》大意是学术水平与指导能力是两回事,有项目与指导能力也是两回事。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学术水平高的或者有项目的大学老师都自然而然成了导师。

   我观察发现,许多导师是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个人喜好,以及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来指导研究生的。每一位导师,无论管得严的、放得松的、言传身教的、身体力行的,都对自己的指导方式有充足的理由,充满了绝对的自信。这完全可以理解,绝大多数“弟子”不会负面评论自己的导师,至少不会当面说。在论文的致谢页里,全是赞美之辞。导师们能不自信嘛!

   当然,导师指导研究生不应该遵循一个模式,要有自己的风格,才丰富多彩,才是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但如果这种指导,完全凭借经验,而不去遵循必要的原则和规律,显然是不科学的。

   在每一个老师走上大学讲台前,都要接受《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的培训,了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好地进行授课。认真学过的人都会发现,还是有一定用处的。为何教授指导自己的研究生时,是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

   有些问题,非常想请教科学网的导师们。比如,如何给研究生适当的压力,但又不致于压力过大?如何在研究生创新力和执行力的二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如果研究生的实验结果持续失败,而导师认为这种实验是不应该的,怎么办?碰到一个独立性过强的的研究生,怎么办?碰到一个依赖性过强的研究生,怎么办?.......................科学网还有其他的年轻导师,也许还有其他的问题。

   欢迎讨论这些问题,但不要把“一拍脑袋”就能想到的答案留下来。书读了这么多、活了些许年,这些问题谁都可能有答案,但正确否?未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59-11975.html

上一篇:英语应该怎么学?
下一篇:色为武器情不是
收藏 IP: .*|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