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ng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nnguo

博文

药理学教材教学呼唤“化学精装版”(化学类专业药理学教法浅探)

已有 3395 次阅读 2013-5-22 00:1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化学, 药理学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药学相关专业包括制药工程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药理学以生理学为主要基础,而生理学又以解剖学和生物化学为基础,但基于化工或化学的制药工程交叉专业(化工-药学),课程设置往往未充分考虑所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背景[1]。因此,普遍理工科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因不具备医学类专业学生那样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理论,需要先补充一定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致使课程内容相对增多、学习难度加大。为了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除了改进专业课程设置[1]、抓好教学环节[2-4]外,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努力提高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是众多药理学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4]。本文围绕如何加强本科生课程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这一目标,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总结,就该课程理论教学创新尝试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制药工程专业普遍存在着药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以药学基础课程药理学为例,大多数理工科高等院校在开课之前,并未开设生理学等重要基础课程,导致在药理学教学中有关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补课造成教学内容中断任务加重而降低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作为初学者的理工科学生,因生物医学基础薄弱,在短时间内无法将药学中各知识点融会贯通,普遍反映原理复杂、繁多易混、枯燥抽象、难学难记,往往为应付学分要求考前强行记忆、不求甚解、即学即忘。医学类药理学的教学模式不适合该专业。若在这样有限的课时分配下,将知识点无一遗漏的灌输,难免会落入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忽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造成教与学相互排斥的恶性循环,也不利于素质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笔者在多年的课程教学中对一些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建构主义框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基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被定义为给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寻找资料和得出结论,教师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指导者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5]。在药理学教学实践中,课程框架的两大基本要素是准确的概念原理(内涵)和宽广的知识体系(外延),构建过程需把握以下几个关键。(1)整体观原则。首堂新课(药理学总论)提纲挈领,让学生对整过课程系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宏观上了解药理学的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内容体系和学习方式。(2)层次分类法。从整体到局部逐一分解和系统分类比较,如从整体上可区分总论与分论、药效学和药动学、全身作用和局部作用、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等;从局部看又可将作用于某一机体系统的药物细分至特定类别和具体药名,如局麻药,应理解为作用于: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传入神经系统的抑制药,但很多教材都把它与全麻药(中枢神经系统药)编排在一起,学生容易混淆,影响框架建构。(3)支架立体化。灵活联系各个章节的内容,将各层面上的知识点进行有机串联、聚点成线、经纬成面,多维整合模式往往要打破教材的知识框架,因此学生的课前预习相当重要。(4)渗透式原则。注重不同部分章节间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交叉,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散点认识,结构化把握药理学的学科地位及其与化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学(生物医学、生理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3 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讨

3.1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针对理工科学生生物医学基础薄弱的问题,可借鉴组合课程群思路,对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相关基础知识点进行合理概括与优化组合(辅助资料),在讲解新课时因需导入(背景补充);或基于化学(药物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渗透)角度由浅入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法上,主张学生灵活运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深刻领会机体通过相互对立生理模式,如兴奋与抑制、激动与拮抗、去极化与超级化、交感与副交感等复杂调节,达到整体协调(相对平衡)的过程;同时运用逻辑学原理对药物作用进行分类学习,在个性中把握共性(归纳)、基于共性辨别个性(演绎)。通过教与学的方法优化,降低了难度和抽象性、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求知兴趣,达到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目的。

3.2 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案

互动式教学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首先,导课环节至关重要;导入设计要符合化学制药专业基础,满足药理学教学需要,承上启下、使知识点巧妙衔接,坚持双边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其次,启发式课堂提问非常关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发人深思的设疑置悬,创造课堂兴奋点,激发学生强烈的追根溯源的动力。提问的切入点[6]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承接处(诱导学生快速进入新角色)、类似知识的对比处(区别细微和避免混淆)、总结知识规律处(归纳演绎、举一反三)和似反常规矛盾处(克服认知惯性和思维定势),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3 开放式问题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

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课堂报告和基于问题的学习被证实是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在教师有限引导下,可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将学习内容置于贴切实际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选题、查阅资料、报告制作、小组讨论和互相协作,到最后释疑解惑,从中体会到药理学课程的亲切、奥妙与乐趣。同时,需建立以能力测试为本的多元考核体系和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药理学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从而构建把书本知识转化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逻辑链,并促进学习主体人格品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振.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J]. 药学教育, 2006, 22(4): 11-13.

[2] 季晖, 龚晓健. 药理学教学法泛谈[J]. 药学教育, 1998, 14(3): 17-18.

[3] 程玉芳,徐江平. 关于《药理学》理论课学习的一些指导意见[J].中国医药导报, 2008,5(6): 100-101.

[4] 顾兵, 李华南, 龚妍春, 陈振华, 余日跃. 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 化工高等教育, 2009,(3): 36-38, 67.

[5] 李福荣, 郝立勇, 游桂荣, 韩俊芬.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 药学教育, 2007, 23(3): 42-44.

[6] 潘玉华.药理学目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J].卫生职业教育, 1998,16(11): 4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5111-692214.html

上一篇:对BioMedLib Top 论文的几点疑惑
下一篇:基金项目“极端评审”可否补救?
收藏 IP: 113.240.181.*| 热度|

1 杨华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