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科研规模的快速扩大,目前学术期刊出现的问题之一是稿件数量急剧增加,而审稿专家人数和时间投入难以相配,因而篇均处理力度下降。我今天发言的目的是如何从论文质量内涵的视角提出应对的方法,尤其是在明确同行评议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管理手段的改进,实现刊物质量的提升。
学术期刊质量的内涵是学术论文质量。那么如何判别论文质量?刊物的质量是由每篇论文的质量综合而成的,但论文不可能篇篇都是精品。在操作层面上,质量最好的文章就是哪些贡献最大的论文。在所有论文中有重点地发现这些论文予以发表,是学术刊物的主要任务。从学术发展的角度考虑,论文遴选工作的目标是保证好论文的发表,而不是要设法淘汰所有质量差的论文。好的论文,最低层次是论文的格式符合要求写作规范,最高层次则是在一个领域研究或方向上的“首发论文”。许多刊物都是由于发表这类论文而获得声誉的。以上两者之间有许多过渡形态,构成一个连续谱。
从论文的不同类型来看,有两类主要论文。一类是研究论文,它可以是刻画特征的,其质量要求是信息量,有高质量的数据,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力;或者可以是针对过程和机理的,产生新理论新观点;也可以是关于研究方法的,提出观测、分析和数据处理的新方法新技术。另一类是综述论文,它可以是回顾一些重要方向的进展,其质量要求是准确描述最新进展和重要性,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也可以是针对现有知识体系的重新梳理,集成新知识,其质量要求是知识的系统性提升,以及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因此,研究论文的共性是原创性,而综述论文的共性是指明今后发展方向。在这些方面最突出的就是论文中的上品,需要编辑部下大力气去培植。
在稿件过多的今天,不可能对每份稿件平均用力,应抓住一头,放开一片,即对于一般性有价值的论文予以放行,而对于有精品潜力的论文,则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使之在短时间内趋于完善并加快发表。较好的状况是,每一期都有这样的论文,使研究者们对新成果有所期待。
应对新情况,还要改进审稿过程。期刊的匿名审稿方式已经有了约300年历史,请名家过目可以防止稿件出现明显的错误,好的审稿报告还可以帮助作者提升论文的亮点。在科学发展历史中,这一制度被逐渐固化,并推广到项目评审的领域,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项目评审。但是,在评审对象和评审人数量都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这一制度并不天然地具有质量保障功能。在早年论文发表并不作为岗位考核指标的情况下,若非有发表学术见解的冲动,人们不会大量投稿。另一方面,在科学家人群中,名家毕竟是少数,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也只够处理少量稿件,否则他们自己也无法做研究了。所以早年的匿名审稿制会有较好的效果。现在就不同了,规模的增大使审稿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审稿队伍也扩大到广大的科技人员,编辑部要面对如此之大的人群,而且往往是有利益相关和冲突的人群。科研与项目经费还事关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审稿甚至确定审稿人的难度可想而知。
有些刊物为了保证公正,并充分利用审稿专家的资源,采用了审稿的双盲方式,或规定了论文的篇幅,但这些措施即使可行,也不能真正保证论文的质量。还有的刊物采取固定审稿天数或录用百分比的办法,也不能适应论文投稿规模的动态变化,而且在刊物评价重视影响因子的情况下,这些措施的效果很可能是负面的。
对于如今匿名审稿的组织工作,一定要认识到,其可操作性取决于投稿规模和专家人数及愿意投入的精力,对稿件进行分层次处理也许是有效的。编委会成员可对稿件的潜质提出评价建议,潜力大的论文经高层专家或名家审稿,以帮助其进一步提高。普通稿件则可降低专家的水平要求。但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要对审稿人提出要求,符合学术水平和诚信水准的审稿报告,应是正面鼓励的、建设性的,有合理的具体修改建议,缺乏这写要素的报告,是不合格的,应不予采纳。由于利益冲突、观点不一致而提出退稿建议,或者使作者难以修改而延误发表,这样的动机有时也可见到,此种行为是不正当的。我们注意到,较差的论文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由于作者没有花费很多劳动,内容空洞,退稿是正当的;第二类是作者投入大量劳动,内容具有原创性,质量上的问题通常是由于语文较差、逻辑不够严密、图表质量欠佳之类,对此种情况不应退稿。编委会要把好关,在作者和审稿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对有价值的论文,尽量鼓励作者修改,并通过稿件处理过程提高审稿人的操守和能力。
(本文是在中国海洋学会学术年会上的发言,上海,2013年9月2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