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余大师和大财经[Z1+Z2]

已有 3852 次阅读 2009-12-17 10:50 |个人分类:以前和现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妖精, 神仙, 余大师, 大财经

余大师和大财经[Z1+Z2]

余大师,就是余秋雨。

大财经,就是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

Z1+Z2转发人民网1+1观点:

余秋雨算不算“千古文豪”

背景:网友发起“华语世界文盲”评选,余秋雨被评为“华语世界第一文盲”。

   华商报发表郭文斌的文章:余秋雨之所以“被文盲”,是因为无病呻吟。他的文章只有华丽的辞藻,而没有心系社会、悲天悯人的情怀。从这个角度理解,余秋雨被列为“文盲”,我们不应该视之为笑谈,而应该感到惊醒。123,余秋雨为南京钟山所作碑文,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的评价是:“余秋雨的钟山碑文,刻在石头上,但我希望周围杂草速生,藤蔓疯长,将其遮盖;如果石质疏松,不久崩解,更是喜出望外。”话虽然刻薄了些,却也得到网友的肯定。同样“被文盲”的,还有郭敬明,他的书卖得很红火,但他的身上却有着抄袭的印记。抄袭者竟能活得如此滋润,难道真的是我们的社会很宽容?将著名的作家、学者归入“文盲”队伍,恐怕谁都不会承认,只会将其看作是无厘头的游戏。其实,网友将其列入文盲,体现的是希望作家、学者为民说话,希望他们多掌握一点常识,希望他们做个有道德的人。那些古人的文章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关键的是为民说话。如杜甫、白居易,他们心系社会、悲天悯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当一些作家、学者将眼睛钻在了钱孔上,他们就会奔波于各种奉送金钱的讲台上,他们会用各种炒作手段为自己谋利。当金钱作为垫子,被越垫越高,也就成为“大师”,不过,这种“大师”却是虚无飘渺的。有网友说,一个文化人失掉应有的关注民生之心,等于自掘坟墓。然而,在金钱至上的年代,除了用恶搞的方式唤醒,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恶搞能起惊醒功效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小蒋随想:又是余秋雨。从汶川地震“含泪劝告”,到慈溪老宅成“文保单位”,至入股徐家汇商城变亿万富翁,再到刻钟山碑文,以及最新登顶“华语文盲榜首”,余秋雨这两年一直处于被质疑的风口浪尖。余大师很可能觉得自己“贵人多烦事”,别人的质疑是妒忌他的才华、他作为“当代苏东坡”的地位、以及他由“书中自有黄金屋”产生的财富。虽然余秋雨从未公开表示他是“当代苏东坡”,但从他撰写《苏东坡突围》一文,从他对苏东坡在官场上被贬黄州、在文坛上被脏水的惺惺相惜,读者的确能嗅出一种“借苏东坡比喻余秋雨”的酸溜溜。余秋雨写道:“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余秋雨既将自己看成是“千古文豪”,又把自己摆在“被迫害”的地位,当然会令一些人忍不住将隔夜饭呕出。一些“批余专业户”确有骂余秋雨替自己扬名的想法,但余大师就不该想想是不是太拿自己当回事儿、给人留下太多“话茬”?

200平的部级官员买啥房

    背景: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说,自己是副部级官员,但用工资也买不起房。

    扬子晚报发表肖余恨的文章:要换个老外记者,会不会问:您现在住的房子是租的吗?我敢肯定地说,贺副主任一定很不高兴地回答:也不是。广电总局管理司司长李京盛批了广受欢迎的《蜗居》后,被网友愤怒地人肉搜索出“两座豪宅”来。贺副主任,肯定也不会蜗居,哪怕是用工资买不起房子:除了工资之外,还有其他收入呢——当然,我绝无暗指是不法收入的意思。中国公民想必都知道,中国官员的合法的灰色收入,是不会少的。有些地方,就是公开拿的车补,就抵过普通公民一两个人的收入了。其他,如果在强势部门,还有林林总总的住房保障政策呢,请注意,不是全民住房保障,而是特权保障。所以,贺副主任说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官员工资可能不高,房价绝对不低,但是,人家无须为此操心。既然我能住得起房子,房价高一些,又怎么样呢?特别对地方政府官员来说,高房价政府就有钱,自己就有政绩,就好办一些“民生”事业,自己也有一定的寻租空间,这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至于百姓们为蜗居而烦恼,那是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问题——说是“阵痛”,是对历史长河而言。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讲,那可能就是一辈子的长痛。中央刚刚出台了政策,要变抑制为遏制。不过,中央从来就没有过推高房价以挤压百姓生活幸福空间的意思,好政策都是在贯彻过程中被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给弄走形了,这一次,又会如何?

    小蒋随想:部级官员不需要购买以自住为目的的商品房,因为正/副部级官员都会享受200平方米左右的公房。已按“成本价”购买公房的领导干部与社会上买不起商品房的草根儿,并不在一个层次。领导干部买不起商品房,在心理上会有一定落差,但这并不影响其实际的生活品质。老一代“国有体制内”的人能够以“成本价”购买公房,理由是作为对过去长期低工资的补偿。但是,如今的新生代拿着并没比老一代人高多少的工资(体制内老人比体制内新人还拿着更多工资),却享受着比“成本价”高得离谱的商品房,这难道就是市场经济的公平?说实在的,以当下官方公布的工资水平,一般工薪族也就能承受“成本价”的房子。究竟是我们的工资涨得太慢,还是房子已比“成本价”高得太邪乎,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杆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1-279258.html

上一篇:赵州桥,九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
下一篇:原子雕刻技术:从晶体到团簇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