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nanp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nanping

博文

借石攻玉

已有 802 次阅读 2024-6-14 10:24 |个人分类:古建古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古代文献记载中常见某某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还有自然界的动植物的一些表象然后悟出某些道理。

举几例:

《周易·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意是,上观天体的实相,下察大地之万象,就可了解人事、明白阴阳的道理。

    《周易·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大意是,古时候,包牺氏(即伏羲)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形,还观察鸟兽的纹里和适宜生长在大地上的种种事物,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制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德行,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

    《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远,万品以察。”这段表述仓颉造字的事。

    《春秋元命苞》: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刚。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受河图绿字,于是穷天地之变化。仰观奎星圆趋知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治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这段也是讲仓颉造字的事。

仔细一点看,古人仰观天象,意却不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运行发生的内在客观规律俯察地理,心思也不在研究山川大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与动物学、植物学的研究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些古代哲人们,观察自然万物所呈现的表面现象,并不是要研究被观察对象,而是期望从被观察对象呈现的表面现象悟出一些道理,用这些道理来说明解释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以鸡和鸭为例吧,鸡和鸭脚趾(掌)形状不一样,走路留下的脚印也就不一样。知道它们的不同处,依据脚印就可以辨别鸡和鸭。进一步说,不需要真正的鸡鸭脚印,只要画出相应的符号,就能代表鸡鸭。于是根据这个原理,创造出文字。

伏羲仰头观天象,低头观察地形,还察鸟兽的纹里和适宜生长在大地上的种种事物,创造出了阴阳八卦。这个过程更加高深莫测,文献也没有介绍伏羲氏的领悟过程。

专家称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取象比类”“取象比类”这种思维方式应该适用于“象”“机理”之间都相似的不同事物

这种思维方式绕过了逻辑推理,不用揭示事物存在与运行的机理,建立事物A、B“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利用从A悟来的道理指导B了。

与现代研究事物方法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这种思维方式是着力于A,但其目的不在于揭示A的本质特征,而是要指导B。

A之利,B之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00375-1438157.html

上一篇:怪异但不离谱
下一篇:土木与农耕
收藏 IP: 119.130.155.*| 热度|

20 尤明庆 崔锦华 杨卫东 刘进平 王从彦 池德龙 汪运山 杨学祥 宁利中 杨正瓴 陆仲绩 马丽丹 高宏 张晓良 钟炳 郭战胜 孙颉 杜占池 郑永军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