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识:全球的确进入了8级以上大震的相对活跃状态
杨学祥,杨冬红
4月21日上午,云南省地震局预报中心主任、研究员苏有锦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期强震频发,并非地壳运动异常的表现;从历史数据分析和目前的观测统计来看,这些地震与中国大陆板块、云南省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问:地壳活动真的进入活跃期了吗?
答:近期,欧亚地震带上发生2次7级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发生2次7级地震,在8天内连续发生了4次7级地震。但从近100年的地震观测资料来看,这种集中高频(即震级较高)活动现象还是经常出现,并非是特别反常的情况。
事实上,从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地震起,国际和国内的地震研究界就普遍形成了共识:即与上世纪100年或后50年相比较,全球的确进入了8级以上大震的相对活跃状态。
2016-04-17 10:19科技日报报道:
16日凌晨,日本九州岛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人们敏感的神经再次被牵动,地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东研究员。张晓东称,从历史数据看,地球目前确实处于8级以上大震活跃期,但这一结论不是根据近几个月7级地震频发的状况得出的。
张晓东说,全球地震资料的记录时间并不长,只有100多年。从这100多年的数据来看,有三个阶段8级以上地震比较集中,分别是:1900年前后,1950年前后和2004年至今。在第二个大震活跃期内曾发生全球最大的地震,即1960年5月21日智利9.5级地震,当时智利地震诱发的海啸横跨太平洋袭击了日本沿岸造成了重大损失。目前的这个大震活跃期以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为标志,到目前为止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15次,9级以上地震2次。
历史地震数据显示8级以上大地震呈“丛集分布”,有平静期有活跃期,现在处于8级以上大震活跃期。但张晓东说:“平静期并不是说没有地震,只是说8级以上地震,尤其是8.5级以上地震非常少。”
http://tech.gmw.cn/2016-04/17/content_19739435.htm
http://big5.gmw.cn/g2b/tech.gmw.cn/2016-04/17/content_19739435.htm
專家表示,近年來日本持續發生大地震,是因為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剛好位於全球地震活動最頻繁的一個地震帶上,而從2004年開始,學術界就普遍認為全球進入了地震活躍期。全球地震活躍期以8.5級以上地震的次數和頻次來衡量,一個周期約50年。不過專家表示,即使在地震活躍期,民眾也沒必要恐慌,多掌握一些地震應對知識和措施,在地震來臨時才能從容應對。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宏表示,2004年全球就處於一個地震活躍時段,因為1960年以前全球地震活動比較高,1960年以後全球8.5級地震一直沒有發生,從1964年一直延續到2004年印尼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這40年全球處於相對地震水平比較低的狀態,2004年全球地震水平就比較高。
2004年以來全球共發生6次8.5級地震,其中印尼4次,日本和智利各發生一次。專家表示,地震活躍期僅僅是相對的概念,民眾平時應該積累一些地震科普知識,在地震來臨時幫助你走出正確的選擇。
http://tv.people.com.cn/n1/2016/0417/c39805-28282046.html
据中国地震台网显示,1970年至1999年,全球30年未发生过8.5级及以上地震,但2004年以来却发生了6次。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190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17次矩震级8.5级及以上地震,2004年之后的8年占了6次。
2012年孙士鋐告诉记者,“这样高强度的地震能量释放,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从频发8.5级以上地震来看,地球可能进入了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时段,这个时段地震强度很大。”
http://www.xmtcb.com/a/20120416/44614.html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
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
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7)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8.5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表1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地震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57-1976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
2000-2012 | 6(6) | 0 | 2 | 2000-2030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注: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我们在2006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这一数据在2016-2018年还将继续增加。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次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Vol.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相关报道
云南省地震局:近期周边强震与云南无明显相关性
2016-04-22 15:18:04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李元冰
今年进入4月以来,阿富汗东北部兴都库什地区、缅甸西北部地区、日本九州熊本县、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厄瓜多尔佩德纳莱斯等地多次发生7.0级以上强烈地震。一时间,各类网络论坛上充斥着类似“地球已进入‘震动模式’、日本强震与中国东南沿海相关”等“说法”、“预测”。
4月21日上午,云南省地震局预报中心主任、研究员苏有锦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期强震频发,并非地壳运动异常的表现;从历史数据分析和目前的观测统计来看,这些地震与中国大陆板块、云南省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问:地壳活动真的进入活跃期了吗?
答:近期,欧亚地震带上发生2次7级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发生2次7级地震,在8天内连续发生了4次7级地震。但从近100年的地震观测资料来看,这种集中高频(即震级较高)活动现象还是经常出现,并非是特别反常的情况。
事实上,从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地震起,国际和国内的地震研究界就普遍形成了共识:即与上世纪100年或后50年相比较,全球的确进入了8级以上大震的相对活跃状态。
问:近期周边国家发生的强震,对中国、云南会有影响吗?
答:从统计上来看,4月份以来周边国家发生的强震与中国大陆板块、云南省无明显的相关性。
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存在比较明显的非均性。从时空概念来看,在某些时段内地震可能会相对集中发生,也就形成了相对的地震活跃期。每一个区域的地震活动都有其自身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地震活动特征。
问:政府和民众应如何应对地震?
答:首先还是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老百姓也应多了解有关地震及防震的科普知识。云南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尤为重要。
其次,应切实加强地面建构物的抗震设防工作。近几年,云南省针对防震减灾,大力推进了“校安工程、民居工程”等,把防震加固的重点放在中小学校及地震多发区的普通民房上。目前看来,实施效果良好,今后还将继续推进。
(都市时报)李元冰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604/t20160422_14186082.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