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04年开始地球已经连续发生了6次8.5级以上地震
杨学祥,杨冬红
从4月14日前后起,日本九州、熊本、柳川,甚至远在美洲的厄瓜多尔等地发生7级以上的连环地震,震级之强、发生之频繁引来全球目光,甚至有专家预言,这次熊本地震很有可能是下一次大地震的前兆。为此,网易新闻连线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首席预报员孙士鋐为我们解读这次地震的成因,以及对未来短期的地震是否频发等焦点问题作出解答。
孙士鋐:实全球从2004年的印尼9.1级大地震开始,地球地震的活动已经有明显增强的态势。从上世纪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后,地球已经整整40多年没有发生8.5级以上的地震。但是从2004年印尼地震以候,短短的8年时间里,地球已经连续发生了6次8.5级以上地震。地震能量的释放是有起伏的,从时间轴上来说不是随机的,可能在某个时间地震水平会高一点,某个时段地震水平相对第一点(注:地震水平呈波浪式发展)这个跟地球能量积累的过程有关。它的释放还受到天气、环境等因素所影响。从专业上,这叫地震的层重性。这是地震活动水平的基本特征。
http://help.3g.163.com/16/0417/16/BKSAIUJI00963VRO.html
8.5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
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
表1 8.5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杨冬红等,2006)
时 间 | 1890-1924 | 1925-1946 | 1947-1976 | 1977-1999 | 2000-2006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地震次数 | 6(3) | 1(1) | 11(7) | 0(0) | 2(2) |
注:括号()内为国外数据。
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7)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8.5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表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地震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57-1976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
2000-2012 | 6(6) | 0 | 2 | 2000-2030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注: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我们在2006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这一数据在2016-2018年还将继续增加。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次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即2004-2018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的观点不符合事实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兰迪·鲍德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地震活跃期)这很难说,我看到有研究说是,也看到有研究说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一个或多个地震活跃区之间存在联系”。
事实上,每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在2013年芦山地震后,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时高时低,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2004年印尼9.0级地震、2010年智利8.8级地震、2011年日本9.0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这是弥天大谎和颠倒黑白:大地震随机性理论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实际上,全球8.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让事实说话:全球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表3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 地震时间 | 地震地点 | 震级 | 拉马德雷 |
1 | 1896-06-15 | 日本 | 8.5 | 冷位相 |
2 | 1906-01-31 | 厄瓜多尔 | 8.8 | 冷位相 |
3 | 1922-11-11 | 智利 | 8.5 | 冷位相 |
4 | 1923-02-03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8.5 | 冷位相 |
5 | 1938-02-01 | 印尼班大海 | 8.5 | 暖位相 |
6 | 1950-08-15 | 中国西藏 | 8.6 | 冷位相 |
7 | 1952-11-04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9.0 | 冷位相 |
8 | 1957-03-09 | 阿拉斯加 | 8.6 | 冷位相 |
9 | 1960-05-22 | 智利 | 9.5 | 冷位相 |
10 | 1963-10-13 | 俄罗斯库页岛 | 8.5 | 冷位相 |
11 | 1964-03-27 |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 9.2 | 冷位相 |
12 | 1965-02-04 | 阿拉斯加 | 8.7 | 冷位相 |
13 | 2004-12-26 | 印尼苏门答腊 | 9.1 | 冷位相 |
14 | 2005-03-28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冷位相 |
15 | 2007-09-12 | 印尼苏门答腊 | 8.5 | 冷位相 |
16 | 2010-02-27 | 智利 | 8.8 | 冷位相 |
17 | 2011-03-11 | 日本 | 9.0 | 冷位相 |
18 | 2012-04-11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冷位相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周期规律的警告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次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2004-2008年已经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强震(见表3),我们推测: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实际上,2010-2012年连续三年又发生了三次8.5级以上强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目前还有2016-2018年三年的最后期限,2004-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2016-2018年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2010-2012年连续三年发生了三次8.5级以上强震,经过三年的能量积累,2016-2018年爆发8.5级以上强震的几率和强度将逐年增加。
目前,地震灾害就在我国周围徘徊:4月10日阿富汗7.1级地震、4月13日缅甸7.2级地震、4月16日日本九州7.3级地震。
特大地震活跃期已经进入最后的高潮,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更大地震的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
由于2015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2016-2018年特大地震还将继续集中爆发。
大地震随机性理论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Vol.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相关报道
连环地震引恐慌专家:没必要
2016-04-17 16:43:09分享到:
31536 .(原标题:全球多地连环地震引发民众恐慌?地震专家:完全没必要)
从4月14日前后起,日本九州、熊本、柳川,甚至远在美洲的厄瓜多尔等地发生7级以上的连环地震,震级之强、发生之频繁引来全球目光,甚至有专家预言,这次熊本地震很有可能是下一次大地震的前兆。为此,网易新闻连线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首席预报员孙士鋐为我们解读这次地震的成因,以及对未来短期的地震是否频发等焦点问题作出解答。
网易新闻:孙老师,你认为这次日本九州等地的地震主要的成因是什么?
孙士鋐:这次地震的主要成因是整个太平洋板块在这个时段活动水平比较高,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1、2月份,全球的水平活动水平比较低。地球内部的能量长时间积累,所以从今年3月的印尼苏门答腊岛地震以后,就出现了(地质活动)相对频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还会持续一两个月,后面可能还会出现地震。从局部上看,这次(日本)地震的具体成因还不好说,但从全球来看,经历了前一段时间的积累过程,目前地震活动水平可能有抬升的趋势。
其实全球从2004年的印尼9.1级大地震开始,地球地震的活动已经有明显增强的态势。从上世纪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后,地球已经整整40多年没有发生8.5级以上的地震。但是从2004年印尼地震以候,短短的8年时间里,地球已经连续发生了6次8.5级以上地震。
近段时间从缅甸、日本、包括今天厄瓜多尔的地震频繁发生,相对而言是一个地震水平的正常起伏。
网易新闻:有消息称活断层横移导致九州进入了“振动模式”,请您解释下振动模式会有哪些影响?能预测未来当地会有高强度余震吗?
孙士鋐:其实“振动模式”是一种民间的调侃。地球到底是不是进入“振动模式”?其实从专业上是没有这样的说法。
网易新闻:您能预测未来日本当地会有高强度余震吗?
孙士鋐:从九州熊本地震的形式来看,我们定义为“前震-主震-余震”型,4月3日的6.5级地震是前震,4月6日的7.3级是主震,主震后会有一系列的余震,余震的量级也就4-5级的水平。从目前的来说,这个地区在未来数月内发生高强度地震的可能性,就我个人来说是比较小的。
网易新闻:自14日以来,日本熊本多地发生了连环地震,今晨开始厄瓜多尔也发生了7级以上的地震,为何地震会在短时间内持续发生?这些地震有没有关联?
孙士鋐:其实地球的所有地震,从大背景来说是相关联的,因为地球积累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无论是太平洋西岸还是太平洋东岸,或者其他地方,出现地震的大背景都是有关联的。
地震能量的释放是有起伏的,从时间轴上来说不是随机的,可能在某个时间地震水平会高一点,某个时段地震水平相对第一点(注:地震水平呈波浪式发展)这个跟地球能量积累的过程有关。它的释放还受到天气、环境等因素所影响。从专业上,这叫地震的层重性。这是地震活动水平的基本特征。
我们国家从1966年到1976年的这十年,是地震相对活跃的时代,这段时间我们大陆发生了14次7级以上的地震。从1976年到1986年,却只发生了一次。
网易新闻:这次连续地震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你觉得有必要吗?
孙士鋐:没有必要,完全没有必要!我之前说过这次地震我们初步判断是“前震-主震-余震”型,余震的活动水平一般来说不可能高出主震。另外,地震余震的分解有个过程,在未来这个地震还会发生中等地震,或者5-6级地震,发生更大级地震的可能性是比较小。
但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就比较难预测,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更大的地震。
但这个没有必要引起恐慌,因为这个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无论在地震是否活跃的时代,人们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发生以后,应该怎么处理是比较关键的。
网易新闻:日本此前已经解除了海啸警报,与2011年相比,这次地震的从震源深度、强度等环节最大的不同有哪些?为何能够迅速排除海啸危险?
孙士鋐:一般来说引起海啸的都是8级以上的大地震,像2004年的印尼特大地震。另外引发海啸还有个条件,地震需要发生在深海域,有大量海水资源,地震后出现(地震波)垂直运动,海底出现大面积的落差,会引起大量水的倒灌,就会引起海啸。如果地震是挫动行的,(地震波)是水平就不会发生海啸。简单说,海啸的发生于地震是垂直触动还是水平触动有关。
网易新闻:有专家预言,熊本地震是大地震的前兆,你是否认同?
孙士鋐:我暂时不认同这种观点。是不是大地震的前兆要根据当地的地震历史的记录,以及现在对该地区的观察资料。日本肯定会有对当地地面形变资料,地球物理墙的资料包括其他地球化学墙的资料记载,如果观察资料显示有大背景的异常存在,来判断及后是否可能存在大地震的可能性,如果观察资料没有大的背景异常。但如果观察资料随着这次地震已经正常了,没有事了。所以要根据该地区几十年的观察资料来判断。
网易新闻:未来地震的范围会不会继续扩大?
孙士鋐:其实地震范围的扩大对于当地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我们如果在某个地方发生地震后,地震范围没有适当的扩大,说明该地区的地震能量还在高度集中。如果适当扩散了,说明地区地震能量已经得到大部分的释放。我的意思是如果这个地区的余震能够适当扩大,反而是个好事,后面发生更大的地震可能性就更小了。
网易新闻:中国地震局有研究员曾表示,青藏高原特别是南部地区,地质活跃度高,正处于7级以上地震的丛集期,你认为该地区未来发生大地震几率有多少?
孙士鋐:这个要视乎检测的时间纬度来说,如果检测的时间维度是比较长,比如检测期是5-10年,概率上的确会比较高。
http://help.3g.163.com/16/0417/16/BKSAIUJI00963VRO.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