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相同的预测:今年厄尔尼诺不会达到1997年和1998年的水平

已有 1800 次阅读 2015-11-29 05:4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球自转, 南极半岛海冰, 厄尔尼诺, 拉马德雷冷位相, 日食

相同的预测:今年厄尔尼诺不会达到1997年和1998年的水平

             杨学祥,杨冬红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大可研究员和他的团队长期研究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他认为今年的厄尔尼诺虽强,但不会达到1997和1998年的强度。陈教授这两天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加“全国气候系统研究学术研讨会”,主旨演讲就是围绕这个话题。、

   2014年3-5月,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著名气象机构纷纷预测2014年7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使2014年成为最热年。

   我在2014年5月4日指出,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2016年。

   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厄尔尼诺在7月形成的预测还需要新的大的动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27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548.html

   忽视拉马德雷冷位相的作用,是导致2014年强厄尔尼诺预测的根本原因。全球变暖轮的支持者甚至期望2014年强厄尔尼诺能将拉马德雷冷位相改变为暖位相,结束全球变暖的停滞状态。模型的缺欠和学术的偏见导致全球各国著名气象机构关于2014年厄尔尼诺预测的失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59.html 

   据计算,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日本气象厅预计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只有到9月到11月期间某个时间出现,这一预测也缺乏根据。2014年11月18日-2015年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厄尔尼诺在2014-2015年冬季形成的可能性最大。

   我在6月21日指出,厄尔尼诺3区自2014年5月中旬海温异常超过0.5℃,目前超过1℃,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持续到11月,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不过,4月9日-7月28日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时期已过去大半,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8月形成厄尔尼诺的预测还是阻力重重,除非9月南极半岛异常变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335.html 

   判断最强厄尔尼诺发生条件的重要标准是拉马德雷现象(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的位相变化:在拉马德雷暖位相,厄尔尼诺得到增强,拉尼娜受到抑制;目前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厄尔尼诺受到抑制,拉尼娜得到增强。在西班牙语中,厄尔尼诺是圣婴,拉尼娜是圣女,拉马德雷是母亲。1951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2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分别为1982年到1983年事件,以及1997年到1998年事件,都处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可能性很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1702.html 

   7月热带太平洋部分水域的水温降低,验证了我们的准确预测,表明我们预测理论的可靠性: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和南极海冰变化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5739.html 

   澳大利亚气象局承认前期预测的失误,这为那些盲目跟风的气象机构敲响了警钟。

   关注厄尔尼诺预测中的国际科学争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5844.html 

   2014年德雷克海峡海水变冷,2014年9月南极海冰面积40年来最大,阻止了最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2014世界极端天气频发证实了我们的年初预测。更为重要的是,2014年之惑:最热年和南极海冰面积最大同时发生,温室效应难以解决冷热共存的矛盾,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导致中低纬度气温上升和两极地区气温下降的理论得到证实。

   我在2014年5月23日指出,2014年开始至今,在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暴雪、龙卷风、暴雨、强震、高温、低温冻害、中国雾霾等灾害频繁发生,很多人将其归因于尚未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颠倒了因果关系,忽视了真正的灾害元凶。我认为,全球灾害频发的原因在于2014至2016年正处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6875.html 

   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减少潮汐南北震荡振幅三分之一(由最大值28.6度减少为18.6度),减弱海底冷水商贩的强度和赤道与两级的热交换强度,导致低温度地区变暖和两极地区变冷,全球气温(不包括两极地区)1880年以来最热和南极海冰面积1979年以来最大同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5043.html 

   2015年10月15日比2014年10月13日南极半岛海冰面积异常增大,导致冷水北上增强秘鲁寒流,降低厄尔尼诺强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8577.html 


相关报道

今年天气反常,专家称厄尔尼诺难预测

新华报业网   2015-11-28 06:45:08


  夏季连续强降雨、秋季连续阴雨,未来还可能遭遇暖冬——今年遭遇的“极强”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反常天气。有些人忧心忡忡,难道我们还要再度经历上世纪1997~1998年那样糟糕的情况吗?

  本月初,中国气象局宣布,厄尔尼诺海温距平指数累计达到18.4℃,已达到了“极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强度指标大于等于16.6℃)。据了解,我国把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度分为五级,从弱到强分别是:极弱、弱、中等、强、极强。

  自2014年5月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以来,中东太平洋表层的海水持续偏暖,并且一直维持至今。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至少持续到2016年春季,可能在2015年11-12月达到峰值。

  极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在历史上很频繁吗?晨报记者查询后发现,目前全球气象界认定的至少有三次,都是1950年有全球完备气象资料之后统计的,分别是1972年到1973年,1982年到1983年以及1997年到1998年。另外,有科学家怀疑20世纪前50年还可能有其他极强级别的厄尔尼诺事件,比如1940年到1942年。

  中国人特别是南京人等长江流域居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1997年到1998年的那次厄尔尼诺事件,当时各种极端天气来势凶猛,发展得非常快,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暴雨频发,洪水猛涨,很多省市受灾严重,损失特别巨大。那么,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如此“彪悍”,我们还会遭遇1997年到1998年那样极端的天气灾害吗?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大可研究员和他的团队长期研究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他认为今年的厄尔尼诺虽强,但不会达到1997和1998年的强度。陈教授这两天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加“全国气候系统研究学术研讨会”,主旨演讲就是围绕这个话题。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圣婴现象。它发生时,热带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升高,使整个世界的气候格局发生变化,并往往带来各种极端天气灾害。

  陈大可告诉晨报记者:厄尔尼诺是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强弱取决于赤道太平洋上层暖水的堆积程度以及西风爆发的强度和频次。他的团队注意到,从2015年初到现在,赤道西太平洋的西风爆发一直非常强盛,其持续性远远高于普通年份,与1997年的情况差不多,所以今年的厄尔尼诺非常强。

  但另一方面,今年赤道太平洋上层暖水的堆积却“表现平平”,与一般的厄尔尼诺年份差不多,远不如1997年那样的超级厄尔尼诺年。少了这个重要支撑,今年的厄尔尼诺虽然强,但不会达到1997年和1998年的水平。由此也许可以推论,今明两年的极端天气,暴虐程度会比1997年和1998年略低一些。

  无论如何,每次厄尔尼诺出现,世界上有些地方必然要遭遇天灾。认识、监测、预测和应对厄尔尼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然而,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水平,预测厄尔尼诺还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陈大可坦言,“厄尔尼诺的物理内涵仍然没有被完全理解。”记者王晟

  厄尔尼诺年份

  制图张翠莲

编辑:吴宇鹏 

http://js.xhby.net/system/2015/11/28/027160722.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9538.html

上一篇:津城28日雾霾天气 预计持续至12月2日:关注11月24-28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北京连续3天空气重污染 12月2日将好转:关注11月24-28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