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今夏全国森林长势为近5年最差:北方林区降雨偏少、气温偏低

已有 2456 次阅读 2015-9-27 14:53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厄尔尼诺, 干旱, 预测, 低温

今夏全国森林长势为近5年最差:北方林区降雨偏少、气温偏低

   9月22日,记者从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9月21日发布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信息中获悉,受水热分布不均、匹配较差等因素影响,2015年夏季全国森林长势为近5年最差。农业气象中心首席专家钱拴指出,今秋气象条件仍不利于林木生长,各地应加强林区保护工作。

   我们在2015年1月25日指出,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值,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如果发生较强厄尔尼诺,那么2015年的严重灾害将持续发生:强震、流感、旱涝、雾霾和严重低温冻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795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0813.html

相关报道

今夏全国森林长势为近5年最差厄尔尼诺致水热分布不均 秋季气象条件仍不理想

2015年09月22日18:25 |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 保存到博客

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报记者段昊书 通讯员程路 曹云报道

  9月22日,记者从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9月21日发布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信息中获悉,受水热分布不均、匹配较差等因素影响,2015年夏季全国森林长势为近5年最差。农业气象中心首席专家钱拴指出,今秋气象条件仍不利于林木生长,各地应加强林区保护工作。

  之所以得出今年夏季森林长势较差的评估意见,主要参考的是森林平均叶面积(LAI)及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这两项指数。前者主要反映森林覆盖率;后者指的是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有机质总量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即用以直观反映植物的生长情况。钱拴指出,根据气象条件驱动的森林生态模型监测结果表明,2015年夏季,全国森林平均叶面积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1.5%,较近15年平均值低0.4%;森林净初级生产力较去年同期下降1.1%,较近15年均值偏低1.0%,为近5年最低。

  以区域来看,东北地区大部森林净初级生产力降幅最为明显,较去年同期下降5%值15%;以森林类型来看,全国各类森林大部分呈现净初级生产力指数差于2014年且差于近15年平均值的情况,特别是东北地区落叶针叶林长势偏差,净初级生产力总量较去年下降14.7%;比近15年低8.5%。

  那么,从气象因素来看,今年森林长势何以偏差?钱拴说,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今年夏季,我国主要林区水热匹配较差。首先是北方林区降雨偏少、气温偏低。东北地区5月至6月中旬、6月27日至7月5日出现阶段性低温,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2至4℃,不利于树木发芽和生长;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东北地区西部和南部出现干旱,辽宁部分地区达中至重旱,造成夏季东北地区大部森林长势不如去年和近15年同期。在华北,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至5成,阶段性夏伏旱较重,森林生长受到不利影响。

  其次,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则遭遇阶段性阴雨寡照,特别是光热条件较差难以满足林木生长需要。江南和华南大部今年夏季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尤其7月出现持续阴雨寡照天气,林木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西南地区不仅出现阶段性春夏连旱,7月中旬至8月下旬西南中南部阴雨日数多达30至50天,每天平均日照时数仅2至4小时,影响森林长势。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至少持续到2015/2016年冬季,强度将继续增强。钱拴指出,由于今年秋季降水态势分布为南多北少,北方少雨干旱、南方多雨寡照的情况仍不利林木生长。

  对此,建议北方少雨干旱林区应做好水资源调配工作,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防御气象干旱和森林火灾;南方多雨区应注意清沟理渠,同时做好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各林区尤其是森林长势偏差地区,应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促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断提高。”钱拴呼吁。

  作者:段昊书 程路 曹云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http://roll.sohu.com/20150922/n42184992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3838.html

上一篇: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关注28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弱潮汐增强温室效应:掩盖火山活动冷却作用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3 周少祥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