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极端厄尔尼诺或引发气候灾害:关注2015年灾害预测

已有 3815 次阅读 2015-5-17 13:2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南极海冰, 厄尔尼诺, 拉马德雷冷位相, 极端灾害

极端厄尔尼诺或引发气候灾害:关注2015年灾害预测

             杨学祥

   我们在2015年1月25日指出,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值,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如果发生较强厄尔尼诺,那么2015年的严重灾害将持续发生:强震、流感、旱涝、雾霾和严重低温冻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7952.html 

   2015年厄尔尼诺强度取决于9月南极半岛海冰变化。2014年9月南极海冰1979年以来最大值阻止了2014年超级厄尔尼诺的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0381.html

20143-5月,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著名气象机构纷纷预测20147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使2014年成为最热年。

      我在201454指出,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2016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27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59.html

相关报道:

极端厄尔尼诺或引发气候灾害

作者:鲁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5/14 8:26:05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本报讯 影响全球天气的“坏男孩”——厄尔尼诺已经踏上行程。厄尔尼诺会在全球导致洪水、旱灾、火灾以及瘟疫,下一次厄尔尼诺或将产生极大灾害影响。

   当热湿气流在太平洋产生并向南北美洲大陆移动时,就会产生厄尔尼诺(大约每4年出现一次)。它会导致澳大利亚和亚洲部分地区发生干旱,而美洲部分地区则会发生严重降雨、洪水,并引发传染病。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到美国夏威夷岛等太平洋诸岛将经历更加频繁的暴风雨。同时,珍稀鱼类会跟着它们喜欢的温度,在全球各海域移动。

   许多专家警示可能发生最新一轮“超强厄尔尼诺”。“现在,正在加速向东流动的(太平洋)表层下的水温异常高,并且温度即将上升至海水表面。”美国火奴鲁鲁夏威夷大学的Axel Timmermann说,“分析过当前的温度状况后,我的第一感受是‘哦,天哪!’。”

   去年,专家也进行过类似的预测,并且随后确实在广泛范围内产生了影响。然而,新一轮的厄尔尼诺将会有所不同。一方面,当前已处于厄尔尼诺年,在时间上更容易形成极端厄尔尼诺。“在暖温情况下比温度适中的情况更容易形成厄尔尼诺。”Timmermann说。

   另一方面,今年的海洋温度可能还会伴随大气风,并形成一个反馈回路,使尼尔尼诺变得更强,来自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Wenju Cai说。平均来看,美国气候模型的指向非常类似于1997/1998年的气候模型。(鲁捷)

《中国科学报》 (2015-05-14 第2版 国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5/318824.shtm?id=318824

持续暴雨致中国南方多地洪涝灾害

2015年05月15日 23:09:4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15日电 连日来的强降雨给中国南方地区带来洪涝灾害,防汛压力持续增大。中国中央气象台15日将暴雨蓝色预警升级为黄色预警,预计江南、华南地区的暴雨仍将持续,并有南移趋势。

  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15日白天,湖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贵州、广西等地“暴雨倾盆”,6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广西桂林局地1小时降雨量甚至达到109毫米。

  据江西省防总初步统计,5月13日晚开始的强降雨,已造成上饶、九江、景德镇、宜春、鹰潭5市30个县(市、区)10.49万人受灾。未来一周江西仍以雨水天气为主。

  近两日,贵州部分地区出现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已造成全省12县(市、区)5.7万余人受灾,一些地方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局地发生山体滑坡等灾害。

  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15日通报,14日晚间至15日,全省有67个县市遭到暴雨袭击,潜江、天门两市为特大暴雨。截至15日18时,强降雨已造成湖北武汉、荆州、宜昌、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恩施等地24个县市区共计139.46万人受灾,3人因灾死亡失踪,全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8337人。

  14日以来,湖南全省范围内出现中到大雨,局部大暴雨。据初步统计,截至15日20时,有366个监测站点的12小时降雨量达到了暴雨级别,全省有71个乡镇受灾,局部地区受灾较重。

  贵州灾害性天气导致思南、松桃、江口等12个县(区)不同程度遭受暴雨洪涝灾害。江口县太平乡出现304.6毫米大暴雨,有6县129个乡镇下暴雨。据贵州省民政厅提供的情况,全省已有57441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437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247公顷。

  针对强降雨可能导致灾害加重,江西省防汛、气象、民政、国土等各部门正积极备战,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以能够及时应对突发情况,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湖北咸宁通城县委、县政府投入30万元,发动400多名党员干部开展生产自救。宜昌、黄冈、恩施、仙桃、潜江、天门等市州及时组织遭渍水、山洪或倒房威胁群众6861人避险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

  受强降雨影响,湖南省会长沙市于15日紧急启动城区防涝排渍三级应急响应,对山区启动山洪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应。岳阳市平江县2.8万人受灾,1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600余人需紧急生活救助,近100间房屋倒塌。

  贵州各级政府部门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及时了解核实灾情及救灾救助工作情况。当地民政部门及时派出工作组深入灾害现场查灾核灾,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发放救灾救助物资,指导和帮助受灾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工作。

[责任编辑: 韩攀 ]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15/c_127806596.htm

2015年5月潮汐组合:潮汐弱雾霾强

                      杨学祥

   2015年1-4月为强潮汐时期,2014年11-12月,2015年5-6月为弱潮汐时期。2015年5月是本时段弱潮汐时期的第1个月,潮汐弱雾霾强,有利于高温干旱。

   潮汐组合A:5月4日为日月大潮,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18.34222度,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B:5月11日为日月小潮,5月14日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05度,15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C:5月18日为日月大潮,5月20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3886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D:5月28日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北纬0.00012度,5月26日为日月小潮,27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较弱,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842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0813.html

上一篇:沙尘暴突袭内蒙古 恍若世界末日来临:有风无风都是祸
下一篇:火山频发敲响自然灾害警钟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4 周少祥 杨文祥 钟炳 李颖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0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