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高温、干旱、洪水、流感:2015年厄尔尼诺能带来什么?

已有 6256 次阅读 2015-3-28 15:1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干旱, 高温, 流感旱涝

 高温、干旱、洪水、流感:2015年厄尔尼诺能带来什么?

                                杨学祥

 

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周兵最近表示,持续发展的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我国夏季出现“南涝北旱”趋势。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在春夏季将继续维持。我国夏季将出现“南涝北旱”的趋势,江淮流域至江南北部降水将较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洪涝灾害,华北地区干旱较重;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较常年偏少,但平均强度偏强;江南南部、华南北部高温(35)日数偏多,东北地区北部有阶段性低温。

我们在2015125指出,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值,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如果发生较强厄尔尼诺,那么2015年的严重灾害将持续发生:强震、流感、旱涝、雾霾和严重低温冻害。

 

相关报道:

厄尔尼诺事件继续维持我国夏季或现南涝北旱

2015-03-27 16:34:00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27电(杨翼)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去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1,特别是20151月和2月,全国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了解到,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在春夏季将继续维持。

  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表明:自201410月形成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后,Nino Z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一直维持在0.5以上,尽管目前赤道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距平有所下降,但赤道中太平洋地区海温距平持续上升,并发现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有暖水在赤道西风增强和开尔文波东传的作用下,赤道中太平洋暖水会继续增强。因此,厄尔尼诺事件仍在继续维持。

  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周兵表示,持续发展的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我国夏季出现“南涝北旱”趋势。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在春夏季将继续维持。我国夏季将出现“南涝北旱”的趋势,江淮流域至江南北部降水将较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洪涝灾害,华北地区干旱较重;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较常年偏少,但平均强度偏强;江南南部、华南北部高温(35)日数偏多,东北地区北部有阶段性低温。

  厄尔尼诺现象可能造成遍及全球的干旱、风暴、洪水等气候灾害。20146月底,持续的强降雨在南美洲引发洪水,巴拉圭、巴西、阿根廷共计36万多受灾居民被迫离开家园。水资源充沛的巴西遭遇了1930年以来最严峻的干旱,936个城市水资源告急,农业区遭受了50年来最大损失。美国中东部地区冬季先后遭受6次大范围暴风雪天气过程袭击,中西部出现了极寒天气,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日降雪达41厘米,创下新的历史记录。去年10月澳大利亚多地受热浪侵袭,部分地区气温突破历史记录。

(责任编辑:UN660) 原标题:厄尔尼诺事件继续维持我国夏季或现“南涝北旱”(组图)

http://news.sohu.com/20150327/n410439228.shtml

香港流感再夺3累计死亡人数增至42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15/3/27 14:32:24 选择字号:小

   中新网327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流感仍然肆虐香港,26日再添3亡魂,累计死亡人数增至428人。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梁智仁认为,疫情虽然有回落迹象,但公立医院内科病房使用率依然高,市民不能掉以轻心。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公布,截至昨日,香港新增4宗成人流感严重个案,当中3人死亡,流感严重个案累计达587宗,当中428人死亡。严重个案中大部分染病者感染甲型流感,仅17人感染乙型流感。儿童严重个案维持在18宗,包括一人死亡。医管局联网运作总行政经理仲健礼称,此次疫情对长者影响较大,当中90%的流感死亡个案,及73%需入急症室的患者均为65岁以上长者。

   至于近日流感严重个案有回落迹象,医管局主席梁智仁回应,过去两周疫情势头减弱,但内科病房仍然爆满,市民不可松懈。他表示,为防疫情再次回升,复活节假期期间12间普通科门诊会增加1000个轮候筹号,以及100间私家医院或诊所应诊。他提醒,出外旅游的市民避免接触禽鸟,若返回香港看医生要清楚说明旅游地点。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3/315854.shtm

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已有 650 次阅读 2015-1-25 09:2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厄尔尼诺高温干旱洪涝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推荐到群组

  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杨学祥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高度关注2015年警钟!

 

一、月亮赤纬角极值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被证实

 

据文汇报2015125报道,2014年的高温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那就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缺席。之前被认为是全球气候记录中最热的3个年份——2010年、2005年和1998年——均得益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推动,该现象能够提升气温。

尽管太平洋温度在2014年依然很高,然而去年的大气条件并没有促使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气候科学家迈克·欧本海默(Michael Oppenheimer)表示:“在没有强烈厄尔尼诺现象的一年出现破纪录的气温真的让人感到惊讶。”他强调,这一发现表明地球温度正在迅速升高。

欧本海默认为:“这一发现足以告诫那些利用过去10年的数据否认气候变化正在发生的怀疑论者。它提醒我们,气候变化正在两个方向上发生着:升高或降低。”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1501/t20150125_1620269.html

有报道称,科学家上周五(116)发表报告显示,去年是自1880年记录开始以来,地球上最热的一年,对温室气体排放失控的危险发出了更强的警告,削弱了反对气候变化者认为的全球变暖已经停止的观点。

在气候学的史册里,2014年超过了2010年,成为最热的年份。有记录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都是在1997年以后,反映了地球不断变暖的趋势,有些科学家说,这种变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并对人类文明和大自然构成了深远的长期危险。他们认为,2014年全球气温再创新高全球停止变暖站不住脚。

事实上,没有数据表明,2014年大气温室气体含量有异乎寻常的增加,以人为作用解释2014年最热年过于牵强。与上述观点相反,2014年成为自1880年记录开始以来地球上最热的一年,原因不在于温室气体,而在于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我们在2008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中指出,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20],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

我在201414指出,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了中国高温干旱和雾霾,1960522智利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强的9.5级地震。我在2012522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根据同样的原理,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将使全球气温再次下降,由于那时已进入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中后期,全球气温再次下降的幅度会更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更强烈。

2014年成为最热年不是全球持续变暖的救命稻草,而是气候变冷的醒世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829.html

欧本海默认为:“这一发现足以告诫那些利用过去10年的数据否认气候变化正在发生的怀疑论者。它提醒我们,气候变化正在两个方向上发生着:升高或降低。”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二、2014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了吗?

 

20143-5月,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著名气象机构纷纷预测20147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使2014年成为最热年。

我在201454指出,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2016年。

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厄尔尼诺在7月形成的预测还需要新的大的动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27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59.html

谁的预测更准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641.html

我们在121指出,20151月就要过去了,但关于今年气象变化的预测仍不明朗,关键的问题是,厄尔尼诺发生了吗?

2015年的气候预测与2014年是否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及时监测可发现前兆,厄尔尼诺的下一步发展预测也非常关键。

认为厄尔尼诺还没有发生的气象机构占多数,仅中国和日本的气象机构认为厄尔尼诺已经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16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三、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

 

根据林振山等人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201120152018年将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20132016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由于2010-2012年连续发生两次拉尼娜事件,2011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和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被推迟,2014年的厄尔尼诺现象被遏制,2015年初两大事件处于两可之间,条件的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预测。

我在201519指出,每年49-728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125-47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125-47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形成。

每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少,3月赤道太平洋海温最暖,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9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冷,有利于拉尼娜形成。

这两种因素使厄尔尼诺发展处于兩可之间。

目前,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少,德雷克海峡的海冰接近最少,海水通道打开,南太平洋热异常区域正在接近秘鲁寒流,未来两个月秘鲁寒流减弱,厄尔尼诺增强。

2015年的两次日食(320913)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请注意观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76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9859.html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拉尼娜得到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584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0000.html

厄尔尼诺现象继续减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042.html

南极海冰变化具有准两年周期,由此可以推测20159月南极海冰最大值要低于20149月的规模,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可为佐证的是,20139月南极海冰最大值很低,导致拉尼娜事件没有达到标准水平。

20152月南极海冰达到最小值,但20149月南极海冰最大值的影响还存在,厄尔尼诺现象只能减弱,没有增强的动力。320913的日食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加上9月末南极海冰最大值的可能减弱,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届时要注意监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222.html

125-47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形成。

49-728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形成;

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166.html

厄尔尼诺事件趋于结束新一波厄尔尼诺可能再次来袭。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01/22/content_2849392.htm

http://gd.sina.com.cn/news/s/2015-01-22/06441488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四、2015-2016年发生最热年的可能性

 

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一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14年的高温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那就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缺席。之前被认为是全球气候记录中最热的3个年份——2010年、2005年和1998年——均得益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推动,该现象能够提升气温。

尽管太平洋温度在2014年依然很高,然而去年的大气条件并没有促使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气候科学家迈克·欧本海默(Michael Oppenheimer)表示:“在没有强烈厄尔尼诺现象的一年出现破纪录的气温真的让人感到惊讶。”

2015年和2016年是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第二年和第三年,与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相似,如果2015年像1997年一样发生较强厄尔尼诺事件,将使全球气温变得更高,突破2014年最热年的纪录。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是一个不利条件,将降低变暖规模。

 

五、2015年的钟声是警钟:旱涝灾害交替发生

 

中国旱涝主要取决于月亮赤纬角变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1925-1946年和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1941-1942年、1977-1979年和1995-1997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1942年河南严重旱灾、1978 年长江中下游大旱灾和1997年大旱灾,在1947-1976年和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9-1960年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旱灾连发,201468月东北黄淮等地旱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26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537.html

2015-2016年中国旱灾涝灾将持续发生。

如果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2016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将导致2015年异常干旱,2016年异常洪涝。

有分析指出,去年开始的一次中弱厄尔尼诺事件已于201412月到20151月初达到顶峰。在此之后,各监测区表层海温正在下降。从目前情况看,今年春季海温状况总体将是中性状态,其中赤道太平洋将呈现中西部略偏暖,而东部与南美沿岸略偏冷。不过,气象研究者也指出,太平洋温跃层蠢蠢欲动,新一波暖水正在酝酿中。根据美国有关方面的推测,今年夏秋季节,新一波厄尔尼诺可能再次来袭。分析认为,这样一来,今年主汛期就处于两次厄尔尼诺之间,1998年的洪水重现几率在降低。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01/22/content_2849392.htm

http://gd.sina.com.cn/news/s/2015-01-22/06441488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必须根据厄尔尼诺的发展情况做滚动气象灾害预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537.html

2015年洪水的预报需要重新考虑。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高度关注2015年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2015年严重灾害持续:厄尔尼诺变强的可能性

已有 742 次阅读 2014-12-17 21:3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厄尔尼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地震流感   推荐到群组

 

2015年严重灾害持续:厄尔尼诺变强的可能性

               杨学祥

 

一、强厄尔尼诺可能卷土重来

 

20141216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说,在今年春季,西太平洋的风场显示出很强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前兆,但春季之后,赤道东风出现,并且很快减弱了6月至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温幅度。然而,进入9月后,监测发现暖水东传,这又让专家对出现厄尔尼诺事件增强了信心。

虽然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可以肯定,但丁一汇指出,经历了夏季的“波折”后,此次厄尔尼诺已不可能发展成强事件。“现在的监测和预测显示今年12月和明年1月将达到弱的厄尔尼诺事件标准。所谓弱的厄尔尼诺事件就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增温在0.51之间。

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41216/2851937.shtml

世界气象组织(WMO98发布最新简报说,今年夏季没有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简报说,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今年5月至6月高出正常值0.5摄氏度,此后回落;海平面气压、信风等多项气象指标显示,最近数月大致处于“厄尔尼诺中性”状态,即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均未发生。根据气象模型分析和专家观点,太平洋中部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可能会再次升高,未来三个月内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为60%,并且其高峰可能出现在今年末并延续至明年初。不过,世界气象组织指出,结合当前情况判断,今年出现弱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较高,强厄尔尼诺现象几乎不可能发生。

http://roll.sohu.com/20140908/n404151721.shtml

中新网94中国气象局今日举行20149月新闻发布会。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李清泉介绍,目前厄尔尼诺状态仍在维持。预计10月左右,能达到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最终发展成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

http://gongyi.sohu.com/20140905/n404092886.shtml

20143-5月,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著名气象机构纷纷预测20147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使2014年成为最热年。

我在201454指出,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2016年。

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厄尔尼诺在7月形成的预测还需要新的大的动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27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59.html

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厄尔尼诺通常发生在1225圣诞节前后,所以被称为“圣婴”。

2月是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小值,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厄尔尼诺的形成。

这两种因素使厄尔尼诺发生在2015年初的可能性最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6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4478.html

按照林振山等人的预测,2014年的两次日食和2015年的两次日食都发生在极区,导致较强的厄尔尼诺发生(见表1)。所以,2015年较强厄尔尼诺可能卷土重来,2018年可能发生极强厄尔尼诺。

 

1 日食-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预测(据林振山等[12]1999

日食时间   中午见食纬度   日食中心区     ri     R1      R2     预测(实况)

2014-04-29   p               极区       3

2014-10-23   p               极区       3         6     4

2015-03-20   p               极区       3

2015-09-13   p               极区       3         6     12  厄尔尼诺

2016-03-09 12               低纬      -1

2016-09-01  -2               赤道       -1        -2     4

2017-02-26  -37              中纬       1

2017-08-21  38              中纬       1        2      0

2018-02-15   p               极区       3

2018-07-13   p               极区       3

2018-08-11   p               极区       3         9     11  极强厄尔尼诺

 

二、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统计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2]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1.地震灾害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2.台风和飓风灾害

 

60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1926年到1970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1970年到1994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

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重新进入高活动期。

 

3.低温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我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的自然结果。

强震频发与低温冻害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降温的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

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易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5)、1957、(1964)、1969197219761977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

 

4.流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爆发年有以下8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为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低温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或M+1年;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第8大特征是湖南严重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严重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20094月爆发的甲型流感验证了这一预测。

我们在2010914指出,2009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流感暴发强度远小于预期;2012-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流感暴发强度可能在2012-2013年增强,人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旧病毒复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增强,辐射出的紫外线增加,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病毒产生)。这是流感大流行一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的原因。由于在太阳黑子峰年爆发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病毒基因变异,所以强度大,危害重,如1918-1919年、1957-1958年和1968-1969年;由于太阳黑子谷年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旧病毒复发,所以强度小,危害轻,如1900年和1977年。这是后两次流感大流行被人们忽略的原因。

 

5.干旱与洪涝

 

强潮汐有11年、18.6年和22年周期,它们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周期为18.6年的潮汐变化、构造运动和气象灾害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明显,它可以说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所面临的强震和旱涝灾害的可能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8972.html

 

三、2015年严重灾害将持续

 

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值,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如果发生较强厄尔尼诺,那么2015年的严重灾害将持续发生:强震、流感、旱涝、雾霾和严重低温冻害。

 

四、结论

 

2004-2012年全球发生了68.5级以上地震,证实了我们在2006年的预测。

2009年全球发生了甲型流感,证实了我们在2006年的预测。

1998年以来全球变暖停滞了16年,严重低温冻害连续发生,证实了我在2004年提出的“地球已经入变冷周期”的预测。

2015年的灾害多发可能性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8-9.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90-91.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4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7952.html

上一篇:俄用火山喷发或大海啸灭美国: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下一篇:日本樱岛火山一日喷发26次:关注26-27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0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