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BB.1.5在国外传播情况怎么样?2022年12月太阳黑子峰值有抑制作用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2023年01月05日 02:37 中国新闻网
◎实习记者 张佳欣
近期,新冠病毒变种XBB.1.5毒株在一些国家快速传播,这引发了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感染与再感染浪潮的担忧。
这一变种是奥密克戎的后代,也是XBB变种的近亲。
去年秋天,XBB变种在新加坡和印度广泛传播。2022年12月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与其他变种相比,XBB更擅长逃避疫苗接种和先前感染获得的免疫力。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去年10月份警告称,这会增加再次感染的风险。同时,WHO也表示,XBB似乎并不会导致比之前毒株更严重的症状。
那么,关于XBB及XBB.1.5,外媒和国际科学界有哪些最新报道和研究进展呢?
XBB和XBB.1.5到底是什么?
据报道,日本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和京都大学近期发表在BioRxiv平台的论文称,XBB是2022年夏天印度附近由两个BA.2谱系BJ.1和BM.1.1.1(BA.2.75 的后代)重组而出现的毒株。之后,XBB进一步变异成XBB.1、XXB.1.5。
他们的调查表明,XBB是第一个记录在案的新冠病毒变种通过重组,而不是通过单一突变,进而增加其在人类中的适应性案例。尽管XBB通过独特的进化途径出现,但数据表明,XBB依然遵循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变种相同的进化规则。
XBB.1.5在各国传播情况如何?
据美国《时代杂志》1月3日最新消息,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数据显示,在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一周内,XBB.1.5占美国新发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40.5%。在美国东北地区,约75%的新病例是由该毒株引起的。但在中西部,这一数字要低得多,XBB.1.5仅占病例的6%。
加拿大电视公司新闻网报道称,加拿大已经检测到XBB及其亚系毒株,但目前数量很少。根据加拿大公共卫生署(PHAC)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12月中旬,BA.5及其亚型仍是加拿大最主要的毒株,占当时分析样本的92.5%。基因组测序显示,XBB.1.5约占2022年12月11日当周分析样本的0.6%。
据《卫报》报道,英国科学家现在只对一小部分变异株样本进行了遗传学分析,所以XBB.1.5占比存在不确定性,但已检测到了该毒株。监测表明,它至少占正在测序的新冠病毒的4%。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最大的新冠监测中心之一桑格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17日的一周内,4%的病例是由XBB.1.5引起的。
此外,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印度等也已发现了XBB.1.5。
感染XBB.1.5有无特别症状?
据美国NBC芝加哥频道报道,芝加哥公共卫生专员艾莉森·阿尔瓦迪博士表示,感染新冠的症状并没有随着新变种的出现而改变。但人们如果没有接种最新疫苗,仍然有可能出现严重症状。
《印度时报》1月3日报道说,XBB.1.5病例在印度已经上升至5个。印度新冠病毒基因联盟(INSACOG)的一位高级官员说:“尽管我们目前正在评估临床数据,但5名感染XBB.1.5的患者没有任何异常。奥密克戎有许多突变,但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这些较新的亚变异体会在印度造成不利影响。只要病毒还在传播,人们就必须小心。”
一名英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GBRC)的官员参与了对印度XBB.1.5样本进行的基因组测序,他说:“3名XBB.1.5患者在家庭隔离后的几天内全部康复。一名患者有美国旅行史,另一名患者参观过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团结神像’,第3例患者没有旅行病史。3名患者中有一人无症状,另一人有轻微症状,如咳嗽和不安,第三个人咳嗽发烧。因此,症状是轻微的。”
根据英国ZOE健康研究2022年12月13日发布的数据,潜在的新冠症状的范围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变化。近期最常报告的10种症状是:咽喉痛、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咳嗽无痰(干咳)、头痛、咳嗽有痰(湿咳)、声音沙哑、肌肉酸痛、嗅觉改变。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传染病、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遗传学教授奥托·杨博士说,专家们普遍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症状会变得不那么严重。这可能是因为奥密克戎亚变种倾向于“更多地停留在上呼吸道”,这意味着病毒对肺部的影响不像过去那样大。
XBB.1.5的传染性如何?
英国《卫报》报道指出,XBB.1.5有一个不寻常的突变F486P,该突变有助于病毒传播。F486是病毒受体结合域的一部分,也是针对奥密克戎靶标产生抗体的重要位点。因此,这里的突变预示着某种逃避免疫防御的能力。这种变化使抗体中和病毒的效果降低。
父变体XBB在相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突变。这使得XBB也擅长逃避免疫防御,但这种突变是有代价的,即病毒不能有效地附着在人类细胞上,因此XBB毒株的传染性实际上较低。
然而,XBB.1.5的分支没有这样的障碍:F486P突变使其能够逃避抗体,而不会影响它与人类细胞的附着情况。XBB.1.5与细胞的结合甚至比XBB更强,因此提高了它的传染性。
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授拉维·古普塔说:“这种突变可在不增加传染性的情况下实现免疫逃避,这就是它传播如此之快的原因。”
XBB.1.5是否会导致更严重症状?
WHO在去年10月的声明中指出,数据并未表明XBB及其亚系导致更严重的症状。然而,与其他奥密克戎变种相比,XBB的再感染风险似乎更高。
2022年12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援引CDC芭芭拉·马洪博士的话说,“目前没有迹象表明XBB.1.5会导致更严重的症状”。
《卫报》称,没有证据表明XBB.1.5相比其他奥密克戎变种会引起更严重的症状。但它正在快速传播的事实令人担忧,因为病毒更有可能感染弱势群体,尤其是没有接种最新疫苗的人。
《印度教徒报》报道称,XBB.1.5与ACE2受体结合亲和力与BA.2.75相似,可能比XBB和XBB.1具有更强的传播性,并与两者一样具有免疫逃避作用。总体而言,它具有高增长优势。到目前为止,它似乎还不能导致严重的症状。但人们对XBB.1.5的大部分了解都是基于对XBB的了解,还需要对前者进行更多的研究。(科技日报)
https://news.sina.com.cn/c/2023-01-05/doc-imxzatzr8998316.shtml
中国疾控中心:短期内XBB系列变异株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低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表示,XBB是奥密克戎BA.2衍生的2个变异株BJ.1和BM.1.1.1的重组毒株,主要在美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流行。新的变异分支,在美国新冠病例占比迅速上升,上周达到40%。近三个月以来,我国已经监测到BF.7、BQ.1、XBB传入,但BQ.1和XBB在我国尚未形成优势传播。
专家介绍,本土病例方面,2022年10月至12月,报告发现本土XBB病例16例,全部为XBB.1进化分支,主要集中在10月至11月,12月仅1例。
目前,未见任何国家报道XBB.1.5致病力增加,也无感染者住院比例和病死比例增加的报道,也未见其引起的临床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的差异。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Q950EK00514R9OJ.html
2022年12月太阳黑子峰值抑制了XBB系列变异株
从全球病例数可以看出:从2021年2月底到4月底,全球病例数上升,然后到6月底有所下降,到8月底再次上升,此后一直在下降。这种模式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也很明显(见图1)。
我们的数据统计表明,太阳黑子日平均相对数在2021年2月为7.11,在3月为20.61, 在4月为22.67,在5月为20.03,在6月为24.36,在7月为35.87,在8月为22.77,在9月为51.97,在10月为36.61。这完全符合全球疫情的发展过程(见图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48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64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7579.html
2019年太阳黑子最小值已经过去,2025年太阳黑子最大值就要到来。新冠病毒是太阳黑子极小值的产物,天生惧怕太阳黑子。印度发现240种变种病毒,应对和适应太阳黑子不断增强,这是新冠病毒继续生存的必然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3380.html
我们在2021年10月31日指出,病毒变异的一般趋势:适应性增强,毒性变弱,最后消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103.html
2022年10月至12月,报告发现中国本土XBB病例16例,全部为XBB.1进化分支,主要集中在10月至11月,12月仅1例。
2022年11月太阳黑子异常谷值加速了XBB系列变异株在中国的发展,2022年12月太阳黑子异常峰值抑制了XBB系列变异株在中国的发展(见图2)。
如果2023年1月太阳黑子继续增加,XBB系列变异株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相关图表
图1 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太阳黑子相对数日平均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5406.html
图2 2022年1月至12月太阳黑子相对数日平均数(2022年12月太阳黑子异常峰值,太阳风暴已经不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086.html
https://news.sina.com.cn/c/2023-01-01/doc-imxysqvc2427697.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13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132.html
美国异常天气降低了2022年12月太阳黑子峰值灭杀病毒作用
又是一年辞旧迎新,美国疫情也在告别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毒株,面临新头号毒株XBB.1.5。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发布的最新数据,在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一周,XBB.1.5占美国新冠病例的比例为40.5%,较前一周的21.7%几乎翻了一番。由于具有极高的“免疫逃逸”能力,XBB.1.5已迅速取代BQ.1.1、BQ.1毒株,成为美国的头号流行毒株。
重灾区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新泽西和纽约,美国感染病例和住院人数上升的10个州中有7个位于东北部。美国CDC估计有75%的新冠病例都是XBB.1.5造成的。截至2022年11月初,全球数据库中的大多数XBB.1.5的最早期感染病例都是在纽约和马萨诸塞州附近进行测序的。
https://news.sina.com.cn/w/2023-01-02/doc-imxyuyam6043523.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258.html
中新社旧金山12月13日电 近日,暴风雪等严重冬季风暴持续袭击美国多地,给民众生活造成影响。
美国西部的内华达山脉从10日开始遭遇强降雪,部分高速路段被迫关闭。同时,附近低海拔地区出现强降雨,导致加州和内华达州多地发布洪水预警。在远离美国本土的阿拉斯加州,气候科学家布莱恩·布雷特施奈德12日说,安克雷奇的积雪深度已达31英寸(79厘米),创下2012年3月27日以来的新纪录。
https://international.dbw.cn/system/2022/12/14/059036661.shtml
2022年12月23 日,美国受到史上罕见的猛烈冬季风暴侵袭,目前已酿成13死、150万户断电、5200余架航班停飞。
美国受到史上罕见的猛烈冬季风暴侵袭,中西部地区纷纷出现极端暴风雪天气,境内高达2.4亿人收到气候警报,目前已知全美有13人因大雪而死,另有150万户断电、5200余架航班停飞。
综合外媒报道,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23日在蒙大拿州北部小镇哈佛测到的全美最低温为摄氏零下39度,严寒天候已从蒙大拿州蔓延到德州,现在及未来预测会受到影响的地区,将成为冬季天气警报有史以来的最大范围之一。
美国大雪所造成的死亡案例主要是车祸事故,例如肯塔基州交通意外2死、奥克拉荷马州车祸3死、俄亥俄州连环撞4死、密苏里州和威斯康辛州车祸各1死、肯塔基州和田纳西州各有1人因天寒丧命。
此外,美国能源系统因供热需求增加、暴风雪造成线路损坏而陷入危机,23日有多达150万户和企业断电。强风和大雪同时也影响到了交通,航班追踪网站FlightAware资料显示,全美23日有5200多趟航班取消。
美国罕见的暴风雪降低了2022年12月太阳黑子峰值对病毒的灭杀作用。
相关报道
2023-01-04 21:48:07 来源: 环球网资讯 北京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 中国疾控中心4日发布信息显示,我国目前本土流行的新冠病毒绝对优势毒株是BA.5.2和BF.7,个体在感染BA.5.2或BF.7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在短期内(3个月)会维持相对较高水平,预期对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分支(包括XBB)有较好的交叉保护作用。我国短期内,由XBB系列变异株包括XBB.1.5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低。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表示,XBB是奥密克戎BA.2衍生的2个变异株BJ.1和BM.1.1.1的重组毒株,主要在美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流行。新的变异分支,在美国新冠病例占比迅速上升,上周达到40%。近三个月以来,我国已经监测到BF.7、BQ.1、XBB传入,但BQ.1和XBB在我国尚未形成优势传播。
专家介绍,本土病例方面,2022年10月至12月,报告发现本土XBB病例16例,全部为XBB.1进化分支,主要集中在10月至11月,12月仅1例。
目前,未见任何国家报道XBB.1.5致病力增加,也无感染者住院比例和病死比例增加的报道,也未见其引起的临床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的差异。
针对网传XBB毒株会引发呕吐和腹泻的症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一些新冠病毒感染者确实有呕吐和腹泻的症状,通常1-3天可以自行缓解,没有发现XBB毒株更容易侵犯心脑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
专家建议,和预防其他奥密克戎亚型病毒感染一样,个人还是要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坚持规律作息,保持居室整洁,经常开窗通风,科学锻炼身体,保障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适量储备家庭常用药。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Q950EK00514R9OJ.html
2022-12-13 18:05: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陈彩霞 责任编辑:陈彩霞
2022年12月13日 18: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旧金山12月13日电 近日,暴风雪等严重冬季风暴持续袭击美国多地,给民众生活造成影响。
美国西部的内华达山脉从10日开始遭遇强降雪,部分高速路段被迫关闭。同时,附近低海拔地区出现强降雨,导致加州和内华达州多地发布洪水预警。在远离美国本土的阿拉斯加州,气候科学家布莱恩·布雷特施奈德12日说,安克雷奇的积雪深度已达31英寸(79厘米),创下2012年3月27日以来的新纪录。
美国国家气象局12日预报称,强降雪将从当晚开始席卷美国中西部广大地区,并持续到15日。12日晚到13日,蒙大拿、南达科他、北达科他、内布拉斯加、科罗拉多、怀俄明等州将受到暴雪袭击。13日上午,降雪地区的积雪深度将介于6英寸(15厘米)到12英寸(30厘米)之间,南达科他州西部和内布拉斯加州西北部的积雪深度可能达到18英寸(46厘米)至24英寸(61厘米)。同时,怀俄明、科罗拉多、南达科他和内布拉斯加等州大范围阵风的时速将达到60英里(97公里)。
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预计北美大平原的中部和南部12日晚将遭遇恶劣天气并发生山洪灾害。随后,下密西西比河谷也将受到影响。13日,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部分地区或将遭到严重冰雹、大风和龙卷风的袭击。风暴将在本周晚些时候继续向东南移动并进入佛罗里达州。
目前,美国十多个州的近1500万人正处于冬季恶劣天气预警之中,部分受灾地区学校停课,航班取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2日援引气象学家布兰登·米勒的话说,这场冬季风暴将对美国形成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并贯穿南北的影响。(完)
https://international.dbw.cn/system/2022/12/14/059036661.shtml
美国受到史上罕见的猛烈冬季风暴侵袭,目前已酿成13死、150万户断电、5200余架航班停飞。图为密西根州民众除雪。
美国受到史上罕见的猛烈冬季风暴侵袭,中西部地区纷纷出现极端暴风雪天气,境内高达2.4亿人收到气候警报,目前已知全美有13人因大雪而死,另有150万户断电、5200余架航班停飞。
综合外媒报道,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23日在蒙大拿州北部小镇哈佛测到的全美最低温为摄氏零下39度,严寒天候已从蒙大拿州蔓延到德州,现在及未来预测会受到影响的地区,将成为冬季天气警报有史以来的最大范围之一。
美国大雪所造成的死亡案例主要是车祸事故,例如肯塔基州交通意外2死、奥克拉荷马州车祸3死、俄亥俄州连环撞4死、密苏里州和威斯康辛州车祸各1死、肯塔基州和田纳西州各有1人因天寒丧命。
此外,美国能源系统因供热需求增加、暴风雪造成线路损坏而陷入危机,23日有多达150万户和企业断电。强风和大雪同时也影响到了交通,航班追踪网站FlightAware资料显示,全美23日有5200多趟航班取消。
在陆路交通方面,美国汽车协会估计从23日到明年1月2日,超过1亿人有开车出行至少80公里以上的计划,随着恶劣的天气进逼,这样的人数可能会持续减少。
包含联邦快递、UPS、美国邮政、亚马逊等多家快递业者,已通知田纳西州、印第安纳州、肯塔基州、伊利诺州、北达科他州客户可能会有延误,这代表部分民众订购的圣诞礼物无法即时送达。
202301/05 09:20 北京日报客户端 企鹅号发布于北京
新华社 | 作者 刘江
美国多地新年第一周遭遇新一轮冬季风暴,中北部3日出现大雪、冻雨、雨夹雪,南部大片地区面临龙卷风和洪水威胁,多地发布天气预警。
图源:央视网
据美国国家气象局预测,当地时间3日,内布拉斯加州、南达科他州和明尼苏达州部分地区每小时降雪量预计达2.5厘米至7.5厘米,夹杂打雷,预计积雪厚度可能超过30厘米。
美国国家气象局说,强阵风带来的雨雪天气让部分地区民众自驾出行“几乎无法进行”,在雾夹雪和冻雨天气下开车也有一定安全隐患。
按照这一机构说法,由于冻雨和大雪天气席卷北美多地,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圣保罗市及周边地区已发布多个气象预警。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亚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大部分地区都发布了龙卷风预警和严重雷暴预警,这片地区南部的墨西哥湾沿岸发布洪水预警。
美国国家气象局专家理查德·班恩说,截至3日晚,明尼苏达州特温城西郊降雪量达到15厘米,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国际机场降雪量约10厘米。
据路透社报道,这股冬季风暴预计将为密西西比河谷下游、墨西哥湾沿岸、田纳西河谷和阿巴拉契亚山脉南部带来暴雨、严重雷暴、冰雹和龙卷风。
https://new.qq.com/rain/a/20230105A01A590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