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美新头号毒株XBB.1.5来势汹汹 :群体免疫化为泡影

已有 2648 次阅读 2023-1-3 04:5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美新头号毒株XBB.1.5来势汹汹 :群体免疫化为泡影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发布的最新数据,在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一周,XBB.1.5占美国新冠病例的比例为40.5%,较前一周的21.7%几乎翻了一番。由于具有极高的“免疫逃逸”能力,XBB.1.5已迅速取代BQ.1.1、BQ.1毒株,成为美国的头号流行毒株。

       争论已久的全球热点落下帷幕,群体免疫的失败不可避免:病毒变异可以提高免疫逃逸的能力。

     疫苗和病毒变异赛跑,疫苗总是在病毒变异的后面

        我们在2021年6月29日指出,疫苗和病毒变异赛跑,阻断新冠病毒传播链才能避免新冠病毒永生。我们必须接受2020年教训,在2021年下半年堵死病毒传播通道。

wap.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这是一个与病毒共存的比赛:不停的病毒变异,不停的后续疫苗研制和注射。谁能坚持到最后,也许没有最后的赢家。

     太阳黑子缺席带来的灾害:2009年甲型流感和2019年新冠疫情

       如果我们记录太阳黑子在每年当中的缺席天数,就可以得到下面数据(截止2019年12月28日):

       从表1可以看到,在2019年内已经有288天没有出现太阳黑子,在太阳黑子缺席的历史上,属于第二长的时段,排第一的是1913年,太阳黑子缺席天数高达311天。这是2019年爆发新冠疫情的重要条件。

       2008年和2009年分别有268和260天没有出现太阳黑子,2009年全球爆发了甲型流感。




表1 2007-2019年太阳黑子缺席记录

sohu.com/a/363725630_10

     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66天

      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66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1913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311天已经有95年之久,是仅次于1901年的287天和1878年的280天的历史第四低的纪录。2008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量2.9也是自1913年的1.4以来,95年后的最低点。而2009年8月平均太阳黑子数为0,更是创下了1913年6月以来96年内的最低纪录。而且,2009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只有2.4,也是96年以来的低点,这岂止是“50年一遇”?美国宇航局修正为“大致百年一遇”。

chinanews.com/cul/2012/

     2019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88天

       从2019年的3月14日开始,太阳上面的太阳黑子就消失了,至今(12月25日)已经288天,成为历史上太阳黑子消失时间第二长的时段,一般认为太阳黑子比较弱的时期,也代表着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光热辐射不强,地球上温度也会偏低,甚至会导致地球气候处于小冰河期。

      12月25日,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两个新的太阳黑子,这标志着太阳可能进入了新一轮活动周期,这次的太阳无黑子活动持续的时间达到了288天,是1913年以来消失时间最长的一次,创造了一个106年的记录。接下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太阳黑子出现新的活跃时期。

     太阳休眠会导致地球病毒多发

       对于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1)。

       2014年9月9日和27日我们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2009年甲型流感暴发和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我们在2020年4月7日指出,新冠病毒是太阳黑子谷值的产物,惧怕紫外线是其最大的弱点。伴随太阳黑子峰值的到来,新冠病毒必然消失,直到下一次太阳黑子谷值2030年可能卷土重来。伴随太阳活动的增强,疫情减弱将非常明显。

blog.sciencenet.cn/blog

     新冠病毒变异的必然性


       2019年太阳黑子最小值已经过去,2025年太阳黑子最大值就要到来。新冠病毒是太阳黑子极小值的产物,天生惧怕太阳黑子。印度发现240种变种病毒,应对和适应太阳黑子不断增强,这是新冠病毒继续生存的必然结果。

blog.sciencenet.cn/blog

       病毒变异的一般趋势:适应性增强,毒性变弱,最后消失。

blog.sciencenet.cn/blog

    新冠变异病毒再变异:适应性增强,毒性减弱,最后消失

       我们在2020年2月1日指出,太阳在2019年11月14日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月23日,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与2019年12月开始的疫情完全重合。

blog.sciencenet.cn/blog

      2021年1月1日-2月19日有30天没有太阳黑子,约占总天数的3/5。与2019年相比,2021年太阳活动增强非常明显。紫外线杀毒作用增强,导致新冠病毒频繁变异以适应2020年和2021年太阳活动增强。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全球气候变冷,有利于病毒繁殖和传播;2024-2025年为太阳黑子峰值时期,病毒变异达到峰值,形成大爆发(冠状病毒2002年SARS和2014年中东呼吸综合症都发生在太阳黑子峰值时期)。

      2030-2035年为可能的太阳黑子谷值时期,新冠病毒可能重返地球。

      据2020年2月观察计算:太阳表面已经几乎330天没有出现明显太阳黑子了。也就是说,过去一年中有90%的时间太阳活动处于完全低迷状态。

      2020年6-12月没有太阳黑子158天,占总天数214天的73.8%。太阳黑子活动增强明显。

      2024-2025年为太阳黑子峰值时期,病毒变异达到峰值。一旦太阳黑子转向极小期,太阳黑子减少,就会形成变异病毒大爆发(冠状病毒2002年SARS和2014年中东呼吸综合症都发生在太阳黑子峰值时期)。这种可能存在,另一种可能是2023-2025年太阳黑子峰值时期的太阳风暴足够强烈,彻底杀灭新冠病毒。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新冠病毒发展的三个阶段

2019-2020年爆发阶段

       新冠病毒在传播力、免疫逃逸力和致病力中有些方面强,有些方面弱。

2021-2022年发展阶段

       新冠病毒在各方面变得更强,如传播力、免疫逃逸力和致病力方面都变得很强,对人类造成更大的灾难,如中东呼吸综合征(由另一种冠状病毒MERS-CoV引发)

2023-2025年消亡阶段

       新冠病毒在传播力、免疫逃逸力和致病力方面都变得较弱,直至消失。

     超级太阳风暴绝杀新冠病毒


     2021-2025年太阳黑子的变化趋势

      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年2月为北半球冬季,是太阳黑子低值时期,新冠疫情进入最后一个高潮,在2022年6-8月夏季的太阳黑子高值时期疫情趋于结束。目前南半球处于春夏季,疫情正在减弱(可惜,2022年11月太阳黑子最低值导致新冠疫情进入新的峰值,见表4)。

      太阳活动的峰值跟谷值相比,太阳辐射的强度变化可能只有千分之一,这是对太阳辐射总体而言。事实上,在太阳黑子峰值时期,太阳辐射的强度变化集中在紫外线光谱区,在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紫外线部分某些波长的辐射强度可为太阳黑子最少年份的20倍。这是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瘟疫频发的原因,也是太阳黑子峰年病毒被大量灭杀的原因。

blog.sciencenet.cn/blog

       2019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新冠病毒爆发表明它天生惧怕太阳黑子。2025年为太阳黑子极大值,现在太阳黑子相对数逐年增加,绝杀新冠病毒的日子不会太远。

blog.sciencenet.cn/blog

     还有一线希望:太阳风暴绝杀新冠病毒

       我们在2021年11月4日指出,由于连日来太阳活动活跃,耀斑引发的太阳风暴在2021年10月12日抵达地球,带来了地磁暴,同时也造成在纬度较低地区也能看到极光。不仅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的一些地区也报告出现了极光。这种现象可能将持续2-3天。

       太阳风暴的等级从 G1 到 G5,从高到低排名。此次袭击地球的太阳风暴等级为G2,据说即使是 G2太阳风暴,如果与卫星接触,也有可能导致电力短缺和无线电中断。风暴的等级越高,它的磁场就越强,影响也越大。

       虽然此次风暴等级只是“中等”,但雷丁大学的马修·欧文教授警告说,我们不应该排除未来 G5 风暴袭击地球的可能性。

sohu.com/a/494868850_12

       等级为G2的太阳风暴在2021年10月12日抵达地球,2021年10月29日太阳又爆发X1级别的太阳风暴。太阳风暴灭杀新冠病毒,是日本在10月份疫情神秘消退的原因。

       据专家预测,太阳风暴可能在2022-2026年之间随机发生,与太阳黑子极值无关。

s paceweather.com/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太阳风暴灭杀病毒的历史记录

       太阳风暴定期为地球杀灭病毒,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事件,西班牙流感和新冠疫情证实了这一点。

表2 世界历次流行亚型和太阳风暴记录统计表

年 限 亚 型 名 称 首发地区 拉马德雷     太阳风暴

1510 流感 英国

1580 流感 美洲土著流感 美洲                1582年

1675 流感

1733 流感

1742-1743 流感 东欧流感 东欧

1837 流感 欧洲流感 柏林,西班牙          1859年

1889-1894 流感 俄罗斯流感 俄罗斯

1890- H2N2 EI 英格兰 冷位相

1900- H3N8 EI 英 国 冷位相

1918#- H1N1 SI 西班牙流感 美国 冷位相 1921年

1957#- H2N2 亚洲流感 中国贵州 冷位相  1958年

                                                            1967年

1968#- H3N2 香港流感 中国香港 冷位相  1972年

                                                            1975年

1977-新H1N1 EII俄罗斯流感 俄罗斯 冷暖边界 1989年

1997- H5N1 Al 中国香港 暖位相

1999- H9N2 Al 中国 暖位相

2002* SARS 非典型肺炎 中国 冷位相         2003年

2004- H5N1 Al 越南 冷位相

2009* H5N1 甲型流感 墨西哥 冷位相          2010-2011年

2012* MERS 中东呼吸综合征 沙特阿拉伯 冷位相 2012-2014年

2016* MERS 中东呼吸综合征 韩国 冷位相    2017年

2019* 2019-nCoV 新型冠状病毒 冷位相        2021年

                                                                2023-2026年?

注:带*号项是笔者加的,带#号者为最强爆发。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docin.com/p-2343361269.

tech.sina.com.cn/roll/2

doc88.com/p-94457673391

       1918-1920年西班牙流感大爆发和1921年爆发了超级太阳风暴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1918-1920年西班牙流感结束和1921年爆发了超级太阳风暴之间却可能存在因果联系:超级太阳风暴灭杀了西班牙流感病毒。

       如果在2025年太阳黑子峰值之前,2021-2024年爆发超级太阳风暴,那么新冠疫情结束就为期不远了。

       “超级太阳风暴”与病毒大流行:超级太阳风暴会成为一场灾难还是福音? 让我们拭目以待。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大自然已经向新冠疫情宣战,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日子就要结束了。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新冠病毒与太阳黑子变化的关系

       从全球病例数可以看出:从2月底到4月底,全球病例数上升,然后到6月底有所下降,到8月底再次上升,此后一直在下降。这种模式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也很明显。

mini.xnnews.com.cn/r/da

       我们的数据统计表明,太阳黑子日平均相对数在2021年2月为7.11,在3月为20.61, 在4月为22.67,在5月为20.03,在6月为24.36,在7月为35.87,在8月为22.77,在9月为51.97,在10月为36.61。这完全符合全球疫情的发展过程(见表3)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blog

       2019年太阳黑子最小值已经过去,2025年太阳黑子最大值就要到来。新冠病毒是太阳黑子极小值的产物,天生惧怕太阳黑子。印度发现240种变种病毒,应对和适应太阳黑子不断增强,这是新冠病毒继续生存的必然结果。

blog.sciencenet.cn/blog

       我们在2021年10月31日指出,病毒变异的一般趋势:适应性增强,毒性变弱,最后消失。

blog.sciencenet.cn/blo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103.html


相关图表

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太阳黑子每月日平均数.png

图3 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太阳黑子相对数日平均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5406.html


2022年1月至12月太阳黑子相对数日平均数.png

图4  2022年1月至12月太阳黑子相对数日平均数(2022年12月太阳黑子异常峰值,太阳风暴已经不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086.html

https://news.sina.com.cn/c/2023-01-01/doc-imxysqvc2427697.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13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132.html


相关报道

美新头号毒株XBB.1.5来势汹汹

2023年01月02日 17:44 《财经》杂志

  XBB等亚变体的增加可能进一步损害当前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导致突破性感染和再次感染激增

专家指出,目前美国需要寻求更新的新冠疫苗加强针,以及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如改善室内通风、增强检测等来应对新变异毒株。图为首都华盛顿街上用不同语种标示的免费新冠检测套件领取标牌。摄《财经》记者金焱  专家指出,目前美国需要寻求更新的新冠疫苗加强针,以及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如改善室内通风、增强检测等来应对新变异毒株。图为首都华盛顿街上用不同语种标示的免费新冠检测套件领取标牌。摄《财经》记者金焱

  又是一年辞旧迎新,美国疫情也在告别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毒株,面临新头号毒株XBB.1.5。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发布的最新数据,在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一周,XBB.1.5占美国新冠病例的比例为40.5%,较前一周的21.7%几乎翻了一番。由于具有极高的“免疫逃逸”能力,XBB.1.5已迅速取代BQ.1.1、BQ.1毒株,成为美国的头号流行毒株。

  重灾区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新泽西和纽约,美国感染病例和住院人数上升的10个州中有7个位于东北部。美国CDC估计有75%的新冠病例都是XBB.1.5造成的。截至2022年11月初,全球数据库中的大多数XBB.1.5的最早期感染病例都是在纽约和马萨诸塞州附近进行测序的。

  至少对生活在美国东北部的人们来说,这是过去两年剧情的重现。在人们迎来圣诞新年假期之季,与大量旅行休假接踵而至的是感染人数激增并在1月中旬达到峰值,航班变得一团糟,橄榄球比赛不能如期举行,学校开学便被迫改为网课,实体店生意受损,不一而足。

在人们迎来圣诞新年假期之季,与大量旅行休假接踵而至的是感染人数激增并在1月中旬达到峰值,这一前景为2023年跨年庆祝蒙上了阴影。摄《财经》记者金焱  在人们迎来圣诞新年假期之季,与大量旅行休假接踵而至的是感染人数激增并在1月中旬达到峰值,这一前景为2023年跨年庆祝蒙上了阴影。摄《财经》记者金焱

  首都华盛顿某俱乐部老板Dave告诉《财经》记者,每年他都要举办跨年庆祝活动,疫情前通常是几百人,疫情后锐减到几十人,这两年都是最初人们都盼着跨年来增进联系和交往,临近跨年则纷纷表示因和新冠患者近距离接触或自己阳了,又要错过一年一度的节日庆祝。

  中国已检出XBB突变株,但尚未形成优势传播。上海已监测到XBB.1.5毒株,这些病例绝大多数为境外输入病例,处于闭环单独管理中,因此并未造成BQ.1家族和XBB家族的本土大规模传播。中疾控此前指出,奥密克戎BQ.1和XBB分支已传入中国,其传播优势会逐渐增加。

  目前全球新冠病毒亚变体主要分为两个谱系——均由BA.2进化而来,一个由BA.5.2进化而来的BQ.1和BQ.1.1为主导的,此前在欧美和日本广泛流行; 另一个由BA.2.75进化,进一步与BJ.1重组而来的XBB,XBB.1.5为主导的,此前主要在印度、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流行的为主。目前XBB.1.5的传播速度已超过此前在东南亚进化出CH.1.1和CH.1.1.1这一亚变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病毒学家安德鲁·佩科斯(Andrew Pekosz)表示,XBB.1.5与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不同,其有一个额外的突变F486P,与人ACE2受体亲和力更强,能更好地与细胞结合,更容易进入人体内。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介绍,中国近三个月以来已监测到BF.7、BQ.1、XBB传入,共有130多个奥密克戎的亚分支输入中国,同时这50个亚分支引起关联的本土病例或者暴发流行,包括BQ.1和XBB,其中9个省49例病例中检出BQ.1及其亚分支,在3个省11个病例中检出XBB亚分支。整个BQ.1和XBB在我国尚未形成优势传播(目前还是以BA.5.2、BF.7为主),但其传播优势会逐渐增加,和BA.5.2、BF.7以及其他50多个输入的亚分支,可能会形成一个共循环。

  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在本月早些时候发表于《CELL》上的一项研究中警告称,XBB等亚变体的增加可能进一步损害当前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导致突破性感染和再次感染激增。

  有文章称XBB于2022年8月首次在印度被发现,目前已经传播到70多个国家,并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主要流行毒株。不过多数病毒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还不清楚这个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源头,但它正在迅速传播。作为XBB的变种,XBB.1.5拥有超强的传播能力引人关注。CDC病毒专家芭芭拉·马洪(Barbara Mahon)对媒体表示,XBB.1.5约占全美新感染新冠病例的40.5%只是CDC的预测,目前的概率区间在22.7%到61.0%之间。但在早期预测中美国CDC没有列出XBB.1.5 谱系,因它没有达到该机构设定的最低阈值。

  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专家迈克尔·奥斯特霍尔姆(Michael Osterholm)日前接受采访时说:“全球目前面临的最糟糕的变种可能就是XBB。”有文章援引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的数据称,截至2022年12月31日,XBB.1.5已在至少74个国家和地区被发现,其在美国已蔓延至43个州。在XBB.1.5占主导的地区,住院率并没有完全高于其他毒株占主导的地区。

  感染XBB亚型毒株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头痛、喉咙痛、鼻塞、全身疼痛、疲劳和发烧等。虽然其致病性并未明显增强,但鉴于其独特的F486P突变能够使其更好与细胞结合,XBB.1.5比其他毒株更容易突破我们的免疫防御系统。      

  试验表明,在至少接种两剂mRNA疫苗的情况下,突破感染BF.7也无法诱导对XBB.1和XBB.1.5的高水平中和抗体,难以防止再感染。XBB亚变体比BQ亚变体更有效地躲避加强针的保护,这两种亚变体是迄今为止对疫苗保护逃逸能力最强的变体。XBB.1.5超强的免疫能力也对现行的新冠治疗方法带来了一定挑战。对早期毒株有效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方式对XBB.1.5基本无效,像Paxlovid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和瑞德西韦这样的抗病毒药物如果及早服用似乎仍然有效。

  根据NEJM期刊的数据,美国上市的中和抗体(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Vir、礼来、再生元)对BQ.1.1、XBB都已经完全无效,只有针对保守靶点的小分子药物瑞德西韦(吉利德)、奈玛特韦(辉瑞),莫诺拉韦(默沙东)仍保持疗效。此前,拜登政府的首席医学顾问福奇曾表示,XBB亚型可能降低加强针的保护。

https://news.sina.com.cn/w/2023-01-02/doc-imxyuyam6043523.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258.html

上一篇:千岛群岛发生5.4级地震:关注12月30日弱潮汐组合
下一篇:2023年1月3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与1月6-8日强潮汐组合对应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