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法国爆发第八波新冠疫情:2022年拉尼娜带来罕见寒冬和疫情高峰

已有 4064 次阅读 2022-10-11 09:5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法国爆发第八波新冠疫情2022年拉尼娜带来罕见寒冬和疫情高峰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灌酒提示

       法国公共卫生局警告说,新冠病毒在几乎所有地区的传播持续增加,法国正在迎来第八波疫情。当局自2022年10月3日起开始为民众接种针对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的新配方疫苗。

      法国公共卫生局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初以来,法国新冠疫情经历了几次反弹,数据在8月底降至非常低的水平,但自9月以来,疫情再次复燃。10岁以下的儿童中,发病率在开学后几个星期急剧上升,所有其它年龄组的发病率也都在上升。

       新冠病例的不断增加和病毒的持续传播为医院带来压力,新冠住院患者包括重症患者的数量已经连续第二个星期上升。新冠病亡人数在一周内增加了5%。

          2022-2023年冷冬的理论根据

       我们预测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会带来极热年,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会带来极冷年。前者已经得到验证,后者也将被证实。

       谁是谁非9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2025年最冷

       尽管我们在2008年就预测了2014-2016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9年后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我们在2014年3月26日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我们在2015年1月25日指出,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值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大最热年发生的可能性,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3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907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01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6137.html

        2020、2021、2022年“三重拉尼娜”加快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        

       2020、2021、2022年“三重拉尼娜”增强了全球的沙尘暴,不仅加快了新冠病毒的远距离传播速度,而且带来严寒,有利于新冠病毒的生存、繁殖和传播。

       关注拉尼娜的发展进程,今年冬季我们必须做好预防新冠疫情新高潮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康杜娟. 王会军. 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J]。 中国科学D辑,2005, 35 (11): 1096-1102

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3271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2068.html


相关报道

法国爆发第八波新冠疫情,儿童发病率急升

202210/0411:40凤凰卫视企鹅号发布于北京

法国公共卫生局警告说,新冠病毒在几乎所有地区的传播持续增加,法国正在迎来第八波疫情。当局自3日起开始为民众接种针对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的新配方疫苗。

法国公共卫生局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初以来,法国新冠疫情经历了几次反弹,数据在8月底降至非常低的水平,但自9月以来,疫情再次复燃。10岁以下的儿童中,发病率在开学后几个星期急剧上升,所有其它年龄组的发病率也都在上升。

新冠病例的不断增加和病毒的持续传播为医院带来压力,新冠住院患者包括重症患者的数量已经连续第二个星期上升。新冠病亡人数在一周内增加了5%。

鉴于新冠病毒传播加速,法国公共卫生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有必要加强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法国公共卫生局警告说,如果易感染人群此前接种新冠疫苗的时间已经较长,对预防严重感染的效力会下降,他们的住院率可能会上升。

法国已经进入寒冷季节,除了新冠病毒之外,这种气候也有利于其它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和支气管炎的传播。

来源:凤凰卫视 李萌薇 莫野 巴黎报道

编辑:王二丫

https://new.qq.com/rain/a/20221004A02KYM00

2022年拉尼娜带来罕见寒冬和疫情高峰

已有 2519 次阅读 2022-8-21 19:5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2年拉尼娜带来罕见寒冬和疫情高峰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今年的拉尼娜极不寻常

       美国气候中心(NOAA)预测:拉尼娜现象或持续到今年冬季,这意味着“三重”拉尼娜正在形成。拉尼娜是一种自然气候现象,说明海洋上空的沃克环流在增强,气流在增强会影响到气候,尤其是到了冬季,会放大寒潮的影响,“三重”拉尼娜指的是连续三年的拉尼娜,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如果“三重”拉尼娜真的形成了,这将是73年以来第四个“三重”拉尼娜,很少见,今年冬季有可能会更冷,今年夏季很热,而今年冬季很冷,看来2022气候真的有些异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1341.html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EMEDKG805299DNE.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我们准确地预测和报道了这一过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1341.html

          2022-2023年冷冬的理论根据

        除了美国气候中心(NOAA)预测今年冬季有可能会更冷之外,我们预测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会带来极热年,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会带来极冷年。前者已经得到验证,后者也将被证实。

谁是谁非9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2025年最冷

 尽管我们在2008年就预测了2014-2016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9年后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我们在2014326日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我们在2015125日指出,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值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大最热年发生的可能性,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3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907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01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6137.html

     拉尼娜事件带来沙尘暴

       流感大流行在人类间爆发之前,都有一个在动物间长期流行的阶段。这一阶段与中等强度以上拉尼娜现象和强沙尘暴有一一对应关系,春季是沙尘暴高发季节,与禽流感高发季节(冬、春)正好呼应(见图1,引自文献[2])。
      据康杜娟和王会军的研究,沙尘暴在1954-1956年、1964-1967年和1974-1976年出现三个高峰期[8],与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三次禽流感爆发一一对应,而1954-1956年、1964年、1967-1968年、1975-1976年都发生了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与沙尘暴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共同形成与禽流感爆发的一一对应前兆(见图1)。此种拉尼娜之后的厄尔尼诺事件是禽流感爆发年。         

      沙尘暴有利于病毒远距离传播

      据最新报道,沙尘暴对人类直接的侵害已经超过了它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对大型传染性疾患的传播,它已从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升级为大打出手的急先锋了。最生动的例证就是口蹄疫在英国的登陆。沙尘暴使非洲北部沙漠里的口蹄疫病毒会在一周内浩浩荡荡地跨越大西洋,稳稳当当地落在英国的牛栏里,并在半月内横扫欧洲,致使数百万头牛被宰杀、焚烧、掩埋。在1/4茶匙的尘埃中能携带几百万甚至几亿个微生物,就连成群蚱蜢都能在尘云穿越大西洋的过程中存活下来[9]。在非禽流感疫区和非候鸟迁徙路线地区发生的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可以由沙尘暴的远距离传播来解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0233.html

      2006年,美国《发现》月刊刊文指出,国际悬浮微粒表征实验考察了2001年跨越太平洋的沙尘云团的轨迹和矿物成分,研究结果显示,沙尘还携带着污染物,包括煤烟和酸性气体等,沙尘可能会携带杀虫剂、除草剂、放射性同位素和重金属等。文章还说,沙尘所载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在绕地球半周后仍然可以存活。
      何清说,沙尘暴的沙源里多数是在60微米至70微米之间的颗粒,里面所含成分也较为复杂,这些颗粒对人体和大气污染有严重影响,“也不排除会夹带一些细胞生物、细菌、病毒等”。
      乌鲁木齐市一三甲医院呼吸科医生介绍说,每到沙尘暴来临时,患眼疾、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就多了起来。沙尘里的有害物质携带细菌侵入人体呼吸道引发了呼吸道疾病,并可以被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持续不断的作用会导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和肺部产生炎症。而且飘尘的作用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病等一系列病变。 据自治区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沙尘暴不仅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造成作物减产,同时,严重的沙尘暴还会掩埋农田、影响交通和居民正常出行等。(胡大敏)

http://xj.people.com.cn/n/2014/0404/c188514-20926942-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973.html

       2020、2021、2022年“三重拉尼娜”加快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        

       2020、2021、2022年“三重拉尼娜”增强了全球的沙尘暴,不仅加快了新冠病毒的远距离传播速度,而且带来严寒,有利于新冠病毒的生存、繁殖和传播。

       关注拉尼娜的发展进程,今年冬季我们必须做好预防新冠疫情新高潮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康杜娟王会军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J] 中国科学D辑,2005, 35 (11): 1096-1102

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3271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206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934.html

上一篇:10月11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与10月9日强潮汐组合对应
下一篇:今冬新冠和流感疫情同时暴发可能性“极高”:相同的预测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郑永军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2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