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事实说话:旱震理论预测地震是否可靠?
吉林大学:杨学祥 ,杨冬红
关键提示
2022年8月22日四川干旱监测
按四川省气象干旱(伏旱)标准监测,截至8月22日8时,全省有84县站气象干旱持续,其中轻旱22县站,中旱18县站,重旱14县站,特旱30县站,经综合研判,目前已有5个市(州)达到重旱以上等级,预计22—25日全省高温晴热天气持续,伏旱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程度进一步加重。
发布干旱橙色预警的标准是什么?
据了解,四川省气象台发布干旱橙色预警的标准是:5个以上市(州)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且至少3个市(州)出现气象干旱特旱等级,影响特别严重,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
当天下午,泸州、宜宾两市气象台新发布了干旱黄色预警,资阳市气象台则宣布将8月18日发布的干旱黄色预警升级为干旱橙色预警。
四川旱情在全国也“排”上了号。
中央气象台8月22日18时继续发布气象干旱橙色预警:据8月22日气象干旱监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大部、浙江大部、福建大部、江西、湖南、贵州大部、重庆、四川大部、陕西东南部、甘肃东南部和西藏中东部等地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局部特旱。预计,未来3天,上述旱区大部仍维持高温少雨天气,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
四川省气象台指出,未来一段时间高温晴热天气持续,盆地东北部、中部和南部的重度旱情可能迅速发展,特别是丘区台地土壤干燥,部分农田缺水开裂,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气象干旱进一步发展,江河来水减少,河流水位低,湖泊水库蓄水量减少,水文干旱加剧。
旱情对四川农业影响几何?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分析认为,持续的高温伏旱天气使旱地作物受灾进一步加重,导致夏玉米果穗变小,籽粒灌浆不充分,部分地方甚至面临绝收;夏大豆开花结荚不畅,后期产量将受到严重威胁;红苕生长受阻,结薯量减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913884230550172&wfr=spider&for=pc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4122.html
2020-2022年全球高温干旱对应全球大震高峰
2022年9月2日我们在博文《今夏极端天气的反思:下一场危机是地震和严寒》中指出,2022年夏季全球高温干旱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这就是说,下一场危机是地震和严寒。
2022年8月19日月2日我们在博文《高温干旱是汶川8级地震的前兆:历史教训值得借鉴》中指出:
2022年全球创纪录高温干旱是全球大震发生的前兆。
全球进入超级灾难期:超级灾害链进行时
全球已经进入超级灾难期:火灾、水灾、蝗灾、雪灾、新冠、高温、干旱、地震,从我们撕去2019年最后一张日历开始,深陷绝境的体验也拉开序幕。墨西哥、美国、新西兰、日本,在今年6月几乎同时爆发地震,恐引来海啸。北半球盛夏将至,中国、新西兰又遇到罕见水灾,在这个病毒肆虐的时候,你是选择待在家里还是到外面逃难呢…
早就有人说道,2020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一年。
我们在2007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15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1]。
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
大自然已经发出警告:超级灾害链来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390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27115.html
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2006年重庆干旱高温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就是证据。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为全球大震频发敲响警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4127.html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 甘孜州泸定县是2022年夏季高温干旱重灾区(见下面附图)。这是旱震理论的又一证据。
2022年9月2日我们在博文《今夏极端天气的反思:下一场危机是地震和严寒》中指出,2022年夏季全球高温干旱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这就是说,下一场危机是地震和严寒。
大面积长时间的异常高温干旱和山火是特大地震发生的前兆
特大地震需要的能量巨大,应该有一个大面积长时间的能量积累过程:高温、干旱和山火。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5141.html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25890.html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2024-2025年太阳黑子峰值可能进入新的特大地震活跃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3693.html
备受争议的旱震理论
有人对旱震理论的理解是,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因此提出大旱后没有大震的反例,轻而易举的否定了旱震理论。主流派不认可旱震理论,否定了旱震理论对唐山地震的预测。谁是谁非至今未有定论。关键的问题在于,并非所有的大旱都对应事后的大震,也并非所有的大震都对应事前的大旱。这就给旱震理论的运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这也是为什么,早在 2011 年,时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张永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利用干旱和气候异常预测地震,虚报率很高,很难用于震前预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3991.html
我们在2022年8月27日指出,此干旱非彼干旱: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这就是旱震理论所讨论的内容。我们回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发生后,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又连续发生2次8.5级以上地震,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我们称2006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2009年9月2日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2010年3月6日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7.1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而目前中国西南干旱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构造活动地区,是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叠加的结果,简单的人工降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必须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2004年美国GBN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这不是空穴来风。
地震是地震构造研究的课题,干旱是气象变化研究的课题,地震与干旱的关系是跨学科难题。以己之短,搏人之长,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少有人问津,也很少有人去评判,这方面的理论往往自消自灭,不为科学主流所关注。事实上,跨学科难题是科学研究的突破口,本课题不仅有利于干旱预测,也有利于地震预测,正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学术难题。
如何区分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是否伴随构造活动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这就是旱震理论所讨论的内容,必须伴随相应的构造活动。
2003年重庆井喷和2006年重庆干旱,构造活动和干旱的叠加形成了构造干旱,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就符合旱震理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0011.html
日本地震专家高桥学,他是立命馆大学环太平洋文明研究中心特任教授,他举例说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发生后,千叶县的房聪半岛和三浦半岛都发生过异臭。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均有异臭的报告。
再比如1976年7月27日晚唐山大地震前夜,在林西矿区就不知道哪里飘来一股淡黄色的散发着硫磺味的“臭雾”!
2022年9月2日我们在博文《今夏极端天气的反思:下一场危机是地震和严寒》中指出,2022年夏季全球高温干旱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这就是说,下一场危机是地震和严寒。
事实证明,这一判断是正确的。
新华社成都9月5日电(记者吴光于、董小红)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记者从甘孜州和雅安市两地了解到,截至5日18时,地震已导致21人遇难。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 甘孜州泸定县是2022年夏季高温干旱重灾区。这是旱震理论的又一证据。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为全球大震频发敲响警钟。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FNC006T0538J6QF.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4122.html
当前推荐数:4 推荐人: 曾纪晴 周少祥 张叔勇 刘闻铎
推荐到博客首页
IP: 14.23.165.* 回复 |赞[1]曾纪晴 2022-9-5 21:48
杨老师的构造性干旱的概念有创新性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跨学科难题是科学研究的突破口”,而跨学科研究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杨学祥 回复 曾纪晴 : 感同身受,谢谢!共同努力!
2022-9-6 14:491 楼(回复楼主)
旱震理论预测准确性的争议
有人对旱震理论的理解是,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因此提出大旱后没有大震的反例,轻而易举的否定了旱震理论。主流派不认可旱震理论,否定了旱震理论对唐山地震的预测。谁是谁非至今未有定论。关键的问题在于,并非所有的大旱都对应事后的大震,也并非所有的大震都对应事前的大旱。这就给旱震理论的运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这是部分专家的偏见和理论认识上的失误。
构造性大旱之后大震必然发生是自然规律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 甘孜州泸定县是2022年夏季高温干旱重灾区。这是旱震理论的又一证据。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预测,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预测(特别是青龙地震预测),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预测,2022年四川泸定地震预测,都给出了构造性大旱之后大震必然发生的自然规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412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4127.html
相关报道
四川发布干旱橙色预警原因是什么?转折点什么时候来?
直播四川联盟
2022-08-23 09:35浙江财经领域创作者关注
考虑气象干旱的累积效应,未来一段时间高温晴热天气持续,四川省气象台8月22日15时将气象干旱黄色预警升级为气象干旱橙色预警:
按四川省气象干旱(伏旱)标准监测,截至8月22日8时,全省有84县站气象干旱持续,其中轻旱22县站,中旱18县站,重旱14县站,特旱30县站,经综合研判,目前已有5个市(州)达到重旱以上等级,预计22—25日全省高温晴热天气持续,伏旱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程度进一步加重。
发布干旱橙色预警的标准是什么?
据了解,四川省气象台发布干旱橙色预警的标准是:5个以上市(州)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且至少3个市(州)出现气象干旱特旱等级,影响特别严重,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
当天下午,泸州、宜宾两市气象台新发布了干旱黄色预警,资阳市气象台则宣布将8月18日发布的干旱黄色预警升级为干旱橙色预警。
四川旱情在全国也“排”上了号。
中央气象台8月22日18时继续发布气象干旱橙色预警:据8月22日气象干旱监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大部、浙江大部、福建大部、江西、湖南、贵州大部、重庆、四川大部、陕西东南部、甘肃东南部和西藏中东部等地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局部特旱。预计,未来3天,上述旱区大部仍维持高温少雨天气,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
四川省气象台指出,未来一段时间高温晴热天气持续,盆地东北部、中部和南部的重度旱情可能迅速发展,特别是丘区台地土壤干燥,部分农田缺水开裂,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气象干旱进一步发展,江河来水减少,河流水位低,湖泊水库蓄水量减少,水文干旱加剧。
旱情对四川农业影响几何?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分析认为,持续的高温伏旱天气使旱地作物受灾进一步加重,导致夏玉米果穗变小,籽粒灌浆不充分,部分地方甚至面临绝收;夏大豆开花结荚不畅,后期产量将受到严重威胁;红苕生长受阻,结薯量减少。
转折点什么时候来?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对四川而言,频频突破历史记录的这一轮高温天气过程,可能在8月26日前后出现转折。26日起,全国高温范围减小、强度有所减弱,但重庆、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仍超过35℃。
四川省气象台根据8月22日气象资料判断,8月24日盆地西部多云间晴有阵雨,广元个别地方大雨到暴雨,其余地方晴,高原晴,有分散阵雨;25日盆地多云转阵雨,西北部沿山中雨,高原阵雨,局部中雨;26—29日盆地阵雨,局部大雨到暴雨,高原小到中雨,局部大雨。
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提醒,各地须围绕正处在灌浆阶段的水稻、萌发阶段再生稻及开花阶段的夏大豆进行水源调度,尽量保障其产量正常形成;对已成熟的作物及时收割晾晒;对已绝收田块及时整地,力争在后期雨水到来时抢种一季生育期短的晚秋作物,如蔬菜、菜用马铃薯、萝卜等,以弥补大春生产损失。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913884230550172&wfr=spider&for=pc
极目锐评|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灾难面前不必忙着当“预言家”
2022-09-06 10:37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此前不久,四川多地因高温出现干旱。据此,有不少网友引用“旱震理论”,称“大旱之后必有大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表示,这一说法尚无定论,不能标签化、简单化地理解。(据9月6日中国新闻网)
泸定地震发生后有网友发出“旱震理论”称地震可预言(来源:短视频截图)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这一说法由来已久。据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贵州地灾防治”曾刊载的文章,《话题: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是危言耸听还是科学预测?》一文指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就在《国语》中记载了周幽王二年(前780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后,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发生大地震的事情。到了现代,著名地质学家耿庆国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大量数据和事实,得出了“旱震理论”:“凡发生过6级以上大型地震的区域,在地震发生之前的1-3年间,往往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干旱灾害。”
这一结论的核心在于,干旱和地震之间存在着强关联,而耿庆国之所以开始做这一研究,源于他早年从农民那里听来的民谚:“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由此可见,这一理论并不是技术提前预测的结果,而是基于农民实际的生活经验,根据统计得出的规律推测。
部分网友对于“旱震理论”的讨论(来源:微博截图)
此次四川泸定发生地震之前,四川乃至整个长江流域,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干旱,当时有很多网友担心,这是不是大震要来的预兆。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发出历年来大旱之后就有震灾的长图,预言地震将要发生。是以,泸定的地震刚刚发生时,网络上就有很多“预言家”,转发自己此前的发言,证明自己成功预测了地震,享受不明真相的网友的吹捧和赞叹,却忽视了推测和预测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事实鸿沟。
并不是说,“旱震理论”不可以讨论,地震预测目前是世界性难题,科学界多讨论、多研究,积累经验,对于认识规律没有坏处。但如果只就单一条件去进行地震预测,并将之作为真理深信不疑,那么就已经脱离了科学的本质。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所发科普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贵州地灾防治”截图)
有地震学家表示,如果将统计的时间拉长,“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准确率就会显著下降,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永仙统计,从1900年到2013年,我国共发生了142次六级以上大地震,其中大震之前四年内为旱区的情况仅为79次,比率为56%。如果以地震中心不一定是大旱中心来算,110多年里大旱共发生了1297次,而1到3年后发生大震的情况为119次,仅为9%。可见,统计推断的可靠性受到样本容量、统计机制和指标定义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还很难成为一个可靠的科学预测方法。
但是地震预测最重要的就是高度的可靠性,预报不准不但会引起民众不必要的恐慌,还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旱震理论”所预测的周期是1-3年间,属于中长期预报的范畴,而目前我国的地震预报,对中长期预报有了一定的认识,难点恰恰在于10日到3个月内的短临期预报。无需太多理论知识也能明白,要让人们既不过多影响日常生活,又能在地震到来前及时预防,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短临期预报才是最有意义的。否则,就算笃定地知道了某地3年内会发生地震,也只能在加强应急设施和机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上做好准备,并不能做大范围的人员迁移和避险,因为大家毕竟还要过日子。只能说,地震预报对于全世界的科学家而言,依然是任重道远,依然要上下求索。
泸定地震救援现场(来源:央视新闻)
灾难骤袭,家园倾塌,生灵受苦,关注和关切是必要的,但大可不必“中彩票”一般兴奋地翻出转发的“旱震理论”,来印证自己说得有多么准确。对于灾难而言,这既不科学,也不庄重。无形中消解了受灾区的人们当下所面临的困难和痛苦,更会加重他们不幸的感受,在逝者家人的伤口上撒盐。
其实,很多人对地震预报的关注,对“旱震理论”的认同,也只是对灾区表达担忧和牵挂的一种方式。但越是紧要关头,越要相信科学,理性思考我们能够为灾区多做一些什么,而不是忙不迭地当地震“预言家”。
(来源:极目新闻)
https://www.sohu.com/a/582835580_12128494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4298.html
上一篇:
南桑威奇群岛发生5.9级地震:关注2022年9月8-11日强潮汐组合下一篇:
9月7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