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旱震理论的长期争议和实践的卓越表现

已有 5626 次阅读 2022-9-4 20:0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旱震理论的长期争议和实践的卓越表现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旱震理论有成功预测的实例

      有博文指出,我们首先要了解旱震关系研究,要研究他里面的内容和范畴,大家都觉得好像干旱就会发生地震,其实并不是这样,他这个里面的旱与震他是有要求。

      第一,他和农业干旱有所不同,旱震关系的旱,就是说今年比如说这个某某一地区,比如你所在的地区,他年均降水量是1,000,那么第二年他忽然变成500,第三年又变成了500,第四年连的这样的好几年,这种的就叫就就可能达成了旱震关系里所谓的干旱。

      第二点就是说他要达到一定的面积,如果他干旱面积,有26万就可以达到六级地震如果他的面积达到44万就可以到七级地震,那么从这个上面来讲,那也就是说如果想来一个七级地震可能好几个省都会连着旱,它是很大的一个面积。

      大家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有这样一回事,那冰雪冻还非常严重,他的气候达到了极端的异常,极端的干旱后面,然后再瓦解就有可能发生地震。

      1972年渤海湾地区,三个区出现大面积干旱,当时面积非常大,包括河北,辽宁,山西,内蒙古。都处于大干旱的地区,特旱区主要指干旱中的干旱区。三个区第一个就是辽宁一带的辽南地区,第二个就是唐山地区,第三个就是石家庄邢台地区,石家庄邢台地区前面已经发生了地震,就把它放掉了,主抓的就是辽宁的辽南部分也就是后面预测成功的海城地震,还有一个没有预测成功的唐山地震,其实唐山地震是预测成功了,但是当时由于分歧,就没有把预测上报,那么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1972年发现了干旱面积以后,在1974年6月29号发了一个69号文,69号文的内容网上都有,它就京津唐一带渤海湾的六个地区,可能会发生强震,之后就召集大家去开会后做中期的预测。

      1972年的11月份,已经做好中期预测,开始进行测证阶段,在震前收集资料的一个阶段,1975年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7级地震,这个地震预报成功了,大部分人都说这个旱区这么大的面积,海城已经发生了一个7.3级的地震,这个是不是就可以放掉了,唐山也漏掉了(分歧很大)。

      从唐山以后中国的地震预报就有了分水岭,一部分人认为地震是不能预报的,还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但是预报地震,他牵扯到社会治安了,各个方面他都会牵扯到,现在说你那个地方有一个7级地震,你是不是很恐慌,会造成当地的恐慌。

      干旱的地方是不是会有这种大的地震,要看后半年怎么样发展,如果说立秋了以后降水量越来越大,冬天开始下雪把这一年的都弥补上,就达不到旱震的要求。所以也不会发生大地震了,如果还是不下雨,一直到明年春天都不怎么下雨的话,那我们就要研究,哪个地方是危险区了,我们就要找出特旱区在哪个地方,这些都是通过后面把数据统计出来,才能给相关答复了或者什么一个结论,当然这个材料慢慢收集了才能有一个结果。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61303557&ver=4001&signature=h*IObOs0V14fL5i*-nglHBBcgXXaFuk3sJJ29a9pCTT-Wo0fiYFFe9JRaqq8Cktv4O0FQVDU7dOvQiHQCP6WTfjNmc-XIC*LfFF7QtG5FiQpO9iUVmgaEiATMj0yNYHC&new=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2433.html

      联合国认定的“青龙奇迹”

      为什么76年唐山大地震时该地区其他县都伤亡惨重而唯独青龙县没有死人?

     距唐山震中只有115公里的青龙县,由于及时采取了临震预防措施,广大群众有了思想准备,临危不乱,虽然房屋遭到较重破坏,但全县43万人中,仅7人重伤,168人轻伤,无一人在地震中直接死亡。

      震前在国家地震局中,大家意见并不一致。分析预报室京津组长汪成民为代表的国家地震局一批年轻同志坚持认为唐山、滦县一带会有大震,但他们的意见始终得不到重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汪成民做了一次“越轨”行为,也正是这次“越轨”行为使青龙县躲过了大劫。

       7月14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汪成民要求在大会上作震情发言。主持会议的时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没同意,让他在晚间座谈时说,但强调不能代表地震局。就这样,汪成民利用17日、18日晚间座谈时间,通报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

       代表青龙县听取汪成民做震情通报的,是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青春。19日一散会,王青春便立刻往回赶。到家已经是7月21日了,王青春连夜整理记录,然后报告县里。

       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风险决策了。当时在县科委工作的陆吉康撰文回忆道,记得当时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决策的问题,既要预防地震,又要避免其他风险,包括不震引起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

       事实上,青龙的临震信息并不完全来自汪成民。青龙县自己就有两个群测点。两个群测点从1975年8月开始投入观测,开始3个月数据有明显的漂移现象,后转入稳定,自1976年5月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1976年7月17日,又发现莫名其妙的指针些许跳动现象。此外,青龙县还从其他一些渠道获得可能有大地震的消息。

       多个相互佐证的信息让青龙县县长冉广岐提高了警惕。县里通过广播、会议及其他一切可能的形式介绍地震知识,防震方法,还把防汛和抗震结合起来,每个公社安排一名书记、一名工作队负责人具体落实防汛抗震工作等。

       最后,冉广岐在7月25日青龙县向县三级干部800多人作了震情报告,要求必须在26日之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一个人。当晚,近百名干部十万火急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

       青龙县是一座群山环抱的县城。27日,马路两边大喇叭里广播着“随时发生地震”的警告。大大小小的商店沿街搭起了简易棚卖货,每个摊位前都有人争先恐后地采购。挤挤插插的人流有点乱,马路显得时宽时窄,犹如一条吞咽食物的巨蟒缓缓蠕动。

       冉广岐坐镇帐篷中,指挥青龙创造着人类灾难史上的奇迹。

       最初发现异常的是唐山市地震办公室的实际负责人杨友宸,他在1976年的5月,出席了国家地震局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华北水化学地震会商会议,依据资料图表列举了唐山近期对水氡及其他水质化学成分的检测结果,详细分析指出了异常变化和发展征兆,向在场的所有人提出:唐山在近两三个月内有可能发生强烈的地震!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唐山人对这一消息并没能即时知道。(北京科技报)

       时任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的汪成民,在唐山地震前坚持认为唐山、滦县一带会有大震,但这个意见始终得不到重视。在这种背景下,汪成民做了一次“越轨”行为,也正是这次“越轨”使距唐山市仅115公里的河北省青龙县躲过了这场大祸。

       1976年7月14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汪成民要求在大会上做震情发言。当时主持会议的国家地震局领导没同意,只让他在晚间座谈时说,但强调不能代表地震局。于是汪成民利用17日、18日晚间座谈时间,通报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湖南红网)

      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听到汪成民的震情通报后,感到事关重大,于是火速赶回县里。在青龙县档案馆保留的一份“1976年唐山地震期间青龙做的工作”材料中显示:“1976年7月21日,王春青从唐山参加地震工作会议回县,向科委汇报震情。”(北京科技报)

       7月24日20时,青龙县委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常委会作出了三项决定:“一是加强各测报点工作,科委要有专人昼夜值班,二是加强地震知识宣传,三是在800人会议上布置防震工作。”经过几天的动员,青龙县进入了“临震”状态,学校全部搬到了操场上课,商店也搬到了防震棚里售货,机关单位改在了防震棚办公。县里的有线广播反复介绍着防震知识。青龙县零伤亡的奇迹由此创造。(广东金羊网)

       7月24日,青龙县“一把手”冉广歧顶着摘乌纱帽的风险拍了板,向全县预告灾情。7月25日,青龙县向县三级干部800多人作了震情报告,要求必须在26日之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一个人。当晚,近百名干部十万火急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

      冉广歧在帐篷里坐镇指挥,三天没敢合眼。7月28日地震。青龙房屋倒塌18万间。无人伤亡的青龙一度成为唐山的后方医院,还派了救援队,拉着食品拉着水赶赴唐山。

      20多年来,冉广歧从不跟人提起“青龙奇迹”。即便在1996年,联合国官员科尔博士前来考察“青龙奇迹”时,冉广歧也是一样的轻描淡写。然而,20多年之后,出于对历史的责任感,冉广歧不能沉默了。当被追问“您作为一把手发布临震预报,到底有啥压力”时,他的回答发人深思:“我也有老婆孩子,也有自己的事业。我心里头,一边是县委书记的乌纱帽,一边是46万人的生命,反反复复掂哪。不发警报而万一震了呢?我愧对这一方的百姓。”

(注:青龙县全县仅一人因震死亡)

https://www.meipian.cn/3d4wm2yl

  附图见:杨学祥. 重庆井喷是前兆:地下天然气压力引发汶川地震. 发表于2008-9-16 13:21:40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5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026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366.html

       备受争议的旱震理论

       有人对旱震理论的理解是,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因此提出大旱后没有大震的反例,轻而易举的否定了旱震理论。主流派不认可旱震理论,否定了旱震理论对唐山地震的预测。谁是谁非至今未有定论。关键的问题在于,并非所有的大旱都对应事后的大震,也并非所有的大震都对应事前的大旱。这就给旱震理论的运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这也是为什么,早在 2011 年,时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张永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利用干旱和气候异常预测地震,虚报率很高,很难用于震前预测。

       此干旱非彼干旱: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这就是旱震理论所讨论的内容。我们回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发生后,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又连续发生2次8.5级以上地震,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我们称2006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2009年9月2日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2010年3月6日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7.1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而目前中国西南干旱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构造活动地区,是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叠加的结果,简单的人工降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必须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2004年美国GBN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这不是空穴来风。

  地震是地震构造研究的课题,干旱是气象变化研究的课题,地震与干旱的关系是跨学科难题。以己之短,搏人之长,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少有人问津,也很少有人去评判,这方面的理论往往自消自灭,不为科学主流所关注。事实上,跨学科难题是科学研究的突破口,本课题不仅有利于干旱预测,也有利于地震预测,正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学术难题。

     如何区分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是否伴随构造活动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这就是旱震理论所讨论的内容,必须伴随相应的构造活动。

       2003年重庆井喷和2006年重庆干旱,构造活动和干旱的叠加形成了构造干旱,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就符合旱震理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0011.html

      日本地震专家高桥学,他是立命馆大学环太平洋文明研究中心特任教授,他举例说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发生后,千叶县的房聪半岛和三浦半岛都发生过异臭。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均有异臭的报告。

       再比如1976年7月27日晚唐山大地震前夜,在林西矿区就不知道哪里飘来一股淡黄色的散发着硫磺味的“臭雾”!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自6月起,联同10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专家,花逾3个月在四川地震重灾区汶川、北川等地勘察地质。结果发现,汶川地震的元凶是岩层之间储存大量高压天然气体,形成空气囊,气压不断增加而引发地震。他指地底蕴藏达1.2万亿立方米的可开采天然气,估计四川地震释出的天然气仅占总藏量5%至10%。四川地震发生一刻,有农民目睹映秀镇牛圈沟的地底喷出大量花岗岩、含煤的石头等。岳中琦解释,从喷出来的花岗岩发现有绿色化学风化腐蚀反应,证明岩层内有空间。他称,由于花岗岩与煤之间不断互相挤压逾数千年,将岩层间的空气囊形成巨大的气体压力,引发地震及喷出石头[1]。 

       如果四川汶川8级地震源于天然气压力的论断成立,那么地震前兆在2003年和2007年就有明显的表现。 

       2003年9月15日晚20时30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据目击者称,井喷现场气雾笼罩,从井喷点中心喷出的气柱高达20余米,周边约50米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均被熏死。据了解,最先发生井喷的“建盐1号”盐井,是恩施州地质大队于1969年所钻的一口卤水探井,地下深度约为1000米,该探井后交由利川盐厂管理。1972年,该探井因卤水耗尽而封闭(http://www.cnhubei.com/200309/ca337811.htm)。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9.15)表明地下气体处于高压极值状态,是某种自然因素在起作用。如果相关部门及时通报信息,提高防护级别,加强安全检查和采取防护措施,重庆井喷是可以避免的[2,3]。 

       2003年12月23日重庆井喷并非偶然,与2003年9月15日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的时间同处于2003年9-12月的强潮汐时期。我们在《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年第2期预报2003年9-12月为强潮汐时期,在《西北地震学报》2003年第1期预报强潮汐可激发矿难[4-6]。 

       2006年03月25日凌晨,在距离重庆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罗家2井1公里处的河面上突然冒出一些15—20厘米高的浊水柱。现场一市民介绍,凌晨5点左右,伴随着“呯”的一声巨响,随后他又听到河岸上“哗哗”的传来水流声,经历了“12·23”特大井喷后,他意识到又可能发生井喷[7]。 

       2006年12月20  日月亮在南纬28.37815度,20日为日月大潮,22日为冬至,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大约在南纬23度半)。日月大潮、太阳黄赤交角最大值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叠加,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较大。2007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较强的潮汐南北震荡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活动。这是马来西亚柔佛州遭遇了百年罕见的洪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大城市丹佛从20日开始遭遇大风雪袭击、21日萨尔瓦多西部的阿替基寨雅省发生地震的数量达到了200多起、21日四川达州市宣汉县清溪镇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23日泰国海浪灾害、法属留尼汪岛富尔奈斯火山活动加剧和印尼大水的原因[8]。

       2007年1月21日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出带有异味的水气混合物。中共双桥区委、区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疏散事发地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三千四百余群众,幸无人员伤亡。后经确认,井喷气体为硫化氢和甲烷的混合气体。据介绍,出事矿井业主为重庆金谷集团所属的龙湖旅业公司,由重庆长江地质勘测设计院设计施工,于二00五年开钻,后因未钻出温泉而废弃。该井已钻到地下一千六百四十二米处的嘉陵江石灰岩底层。现场指挥部专家认为,废弃时封井不规范,加之井内富含天然气、长期集聚增大压力,导致事故发生[9]。 

       这五次井喷事故表明四川地下天然气的压力逐渐增高,已经达到自然喷发和人为激发喷发的程度。强潮汐也是激发井喷的重要因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15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7488.html

          如果通过地温异常、地下水异常等现代测量手段分清干旱类型,构造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就比较科学准确。


相关报道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危言耸听还是科学预言,旱震理论到底准不准?

2022-08-26 19:28:48 来源: 冰镇冬天 重庆  

旱震理论”最早由著名地震科学家耿庆国于1972年提出。该理论描述为:

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而“旱震理论”的内在理论依据和机制支撑主要有两种:

地热成因说

该理论认为地震前,在引力作用下,流动的岩浆有时会形成旋转上升的岩浆悬泉,会把温度很高的岩浆从下地幔或外核输送到上地幔,在该地区下面形成一个高温岩浆洞,于是热量便会从地表扩散到地面,在将该地区的地下水蒸发的同时,使得这一地区的气温升高,空气上升。

并阻碍高空冷暖空气的汇合,最终导致该地区水分大量蒸发而又无法降雨,形成较为严重的干旱现象。随着时间延长,高温岩浆洞底部会再次形成阻力更小而威力更大的岩浆悬泉,将地壳顶破,从而引发地震。这就是地震爆发前地表会比较干旱的一个主要原因。

云室效应成因说

在地震发生前的地应力的累积,会导致氡气通过地壳断层的缝隙从地底释放到空气中,产生地震云,这些氡气正是形成降雨的雨核。也是目前监测地震活动的主要参量。

而在地震发生前,构造初期地应力的累积时,会缓慢挤压和冲填地壳断层的裂隙。裂隙被压气和填充的后果就是氡气的正常释放通道被关闭,这时氡气只能在裂隙下面累积而无法释放到空气中,于是便使得相应的降水减少,从而造成区域性干旱。

当地层应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会出现新的细微裂隙,造成累积的氡气集中释放,形成地震云,也就是临震云。而当地震发生后,地壳断层被冲破,使得断层构造完全放开,此时之前累积的氡气会完全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形成震后云,并造成震后暴雨。

“旱震理论”是否可信

“旱震理论”虽然在世界地震界处于非主流派,一直不受科学界认可,并且争议很多,甚至在国内学术界也遭到很多质疑。但是,包括海城地震、唐山大地震以及汶川大地震在内的众多一系列实践都证明了“旱震理论”的准确性。

1972年,中国华北及渤海地区出现几十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干旱面积达113万平方公里。当时耿庆国据此推断,在接下来的一至三年时间里,华北及渤海地区,尤其是辽宁与河北、山西这一处很可能发生七级以上大地震。如果三年内没有大震,那么在1975年以后,震级很可能会接近八级。

果不其然,1975年2月4日19:36分,辽宁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幸好当地听取了耿老的意见,提前做了预案。使得辽宁省南部100多万人在震前两个半小时全部撤离危险区,将伤亡和损失降到了最低,避免了一场空前的灾难,这也是人类史上第一次成功预测地震。

唐山大地震

但是之后的唐山大地震就没有这么幸运。在1976年召开的全国地震趋势会议上,耿老再次根据“旱震理论”提出1976年7月26日左右的两天时间内,在北京、天津、唐山这一片地区大概率会出现地震。

但是因为耿老预报的地震级别太高,因此而未被认可,甚至遭到众多专家的群嘲,而且也没能通过国家地震局的审查。很多专家更是直言,辽宁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测并非耿庆国一人的功劳。

最终1976年7月28日03:42分53.8秒,在华北及渤海地区大旱三年半后,河北唐山发生里氏7.8级特大地震,夺去了至少24万同胞的生命。

汶川地震

无独有偶,2006年开始,四川盆地遭遇历史罕见的大旱,四川成都地区更是遭遇极旱。2007年,也就是在大旱持续一年多后,耿庆国根据“旱震理论”断定将会有大地震发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提议再一次被搁置。最终,2008年5月12日14:28:04,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

现如今,耿庆国已经退休,虽然一直未被科学界认可,但是直到现在,他仍然在坚持自己所创立的“旱震理论”。

结语

但要知道的是,“旱震理论”中的干旱并不同于农业干旱,农业干旱是只要整年的降水量达到了这个地区的年均降水量,比如某个地区的年均降水量是1000ml,但是上半年只有400ml,感觉到干旱,庄稼都旱死了,但是下半年又下了600ml,总量达到了1000ml,那这个旱就不是“旱震关系”里的旱。

“旱震关系”里的旱是指某个地区的年均降水量是1000ml,但第二年年均降水量只有500,第三年还是只有500,连续好几年,这种才是“旱震关系”里的旱,还需要达到大面积的这种干旱情况,而且还可能会出现反季节现象,比如竹子开花等奇异现象。

所以,并不是“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旱震理论”虽然不是危言耸听,但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监测到任何大地震发生前必定会有的信号。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FNIV6JV0542MGZ0.html

“大旱之后有大地震”被疯传,如何看待旱震理论?

已有 833 次阅读 2022-8-27 03:33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大旱之后有大地震”被疯传,如何看待旱震理论?

                                                            吉林大学:杨学祥

关键提示       

   “大旱之后有大地震”被疯传,它到底多离谱?

       最近有博文指出,罕见的高温让更多人担忧起全球变暖。与此同时,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也接连出现,比如“高温让臭氧细菌感染加剧”“三伏天汗出透了能排毒”。其中最离谱的、恐吓架势最足的,是警告大家“大旱之后有大震”的“旱震理论”。不少人信以为真,相关内容被大量转发。

       倒不是大家辨别能力的问题。只是这个“旱震理论”真的有模有样:不仅有百度百科的词条,提出者还有地震科学家的头衔,甚至还就此出版了一本书,书中列出了相当多的数据来论证——通过分析 1957 年至 1971 年中国降水量的资料,他得出结论:在中国大地震前 1 至 3 年半内,震中区往往是干旱区。

       但这个理论真的立得住吗?只要时空范围够大,总能中一次。

       根据“旱震理论”提出者的研究,全国大旱之后 3 年内有大震的概率高达 84.8%,只有 15.2% 的旱区在灾后 3 年内没有发生大地震。

       统计一下就会发现,在过去的一百多年内,中国许多区域发生旱灾的次数并不少。再加上“未来 3 年”这个条件,有的地方甚至大多数时候都处在该理论所说的可能会发生大地震的时段。

       以发生过大地震的汶川为例,在 1900 年至 2013 年这 114 年中,汶川有 58 年都处于大旱或大旱后的 3 年内,占比超过一半。如果大地震发生的年份落入这 58 年中,“旱震理论”就可以宣告有效。事实上,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前一年,周边就正好发生了大旱。

       这也是为什么,早在 2011 年,时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张永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利用干旱和气候异常预测地震,虚报率很高,很难用于震前预测。

       此干旱非彼干旱: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这就是旱震理论所讨论的内容。我们回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发生后,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又连续发生2次8.5级以上地震,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我们称2006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2009年9月2日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2010年3月6日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7.1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而目前中国西南干旱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构造活动地区,是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叠加的结果,简单的人工降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必须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2004年美国GBN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这不是空穴来风。

  地震是地震构造研究的课题,干旱是气象变化研究的课题,地震与干旱的关系是跨学科难题。以己之短,搏人之长,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少有人问津,也很少有人去评判,这方面的理论往往自消自灭,不为科学主流所关注。事实上,跨学科难题是科学研究的突破口,本课题不仅有利于干旱预测,也有利于地震预测,正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学术难题。

     如何区分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是否伴随构造活动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这就是旱震理论所讨论的内容,必须伴随相应的构造活动。

       2003年重庆井喷和2006年重庆干旱,构造活动和干旱的叠加形成了构造干旱,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就符合旱震理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0011.html

      日本地震专家高桥学,他是立命馆大学环太平洋文明研究中心特任教授,他举例说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发生后,千叶县的房聪半岛和三浦半岛都发生过异臭。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均有异臭的报告。

       再比如1976年7月27日晚唐山大地震前夜,在林西矿区就不知道哪里飘来一股淡黄色的散发着硫磺味的“臭雾”!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自6月起,联同10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专家,花逾3个月在四川地震重灾区汶川、北川等地勘察地质。结果发现,汶川地震的元凶是岩层之间储存大量高压天然气体,形成空气囊,气压不断增加而引发地震。他指地底蕴藏达1.2万亿立方米的可开采天然气,估计四川地震释出的天然气仅占总藏量5%至10%。四川地震发生一刻,有农民目睹映秀镇牛圈沟的地底喷出大量花岗岩、含煤的石头等。岳中琦解释,从喷出来的花岗岩发现有绿色化学风化腐蚀反应,证明岩层内有空间。他称,由于花岗岩与煤之间不断互相挤压逾数千年,将岩层间的空气囊形成巨大的气体压力,引发地震及喷出石头[1]。 

       如果四川汶川8级地震源于天然气压力的论断成立,那么地震前兆在2003年和2007年就有明显的表现。 

       2003年9月15日晚20时30分,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三组一口废弃多年的盐井,突然发生天然气井喷,随后三天每天又增加一个井喷点。据目击者称,井喷现场气雾笼罩,从井喷点中心喷出的气柱高达20余米,周边约50米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均被熏死。据了解,最先发生井喷的“建盐1号”盐井,是恩施州地质大队于1969年所钻的一口卤水探井,地下深度约为1000米,该探井后交由利川盐厂管理。1972年,该探井因卤水耗尽而封闭(http://www.cnhubei.com/200309/ca337811.htm)。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9.15)表明地下气体处于高压极值状态,是某种自然因素在起作用。如果相关部门及时通报信息,提高防护级别,加强安全检查和采取防护措施,重庆井喷是可以避免的[2,3]。 

       2003年12月23日重庆井喷并非偶然,与2003年9月15日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的时间同处于2003年9-12月的强潮汐时期。我们在《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年第2期预报2003年9-12月为强潮汐时期,在《西北地震学报》2003年第1期预报强潮汐可激发矿难[4-6]。 

       2006年03月25日凌晨,在距离重庆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罗家2井1公里处的河面上突然冒出一些15—20厘米高的浊水柱。现场一市民介绍,凌晨5点左右,伴随着“呯”的一声巨响,随后他又听到河岸上“哗哗”的传来水流声,经历了“12·23”特大井喷后,他意识到又可能发生井喷[7]。 

       2006年12月20  日月亮在南纬28.37815度,20日为日月大潮,22日为冬至,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大约在南纬23度半)。日月大潮、太阳黄赤交角最大值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叠加,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较大。2007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较强的潮汐南北震荡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活动。这是马来西亚柔佛州遭遇了百年罕见的洪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大城市丹佛从20日开始遭遇大风雪袭击、21日萨尔瓦多西部的阿替基寨雅省发生地震的数量达到了200多起、21日四川达州市宣汉县清溪镇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23日泰国海浪灾害、法属留尼汪岛富尔奈斯火山活动加剧和印尼大水的原因[8]。

       2007年1月21日晚十九时五十分,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一旧温泉井喷出带有异味的水气混合物。中共双桥区委、区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疏散事发地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三千四百余群众,幸无人员伤亡。后经确认,井喷气体为硫化氢和甲烷的混合气体。据介绍,出事矿井业主为重庆金谷集团所属的龙湖旅业公司,由重庆长江地质勘测设计院设计施工,于二00五年开钻,后因未钻出温泉而废弃。该井已钻到地下一千六百四十二米处的嘉陵江石灰岩底层。现场指挥部专家认为,废弃时封井不规范,加之井内富含天然气、长期集聚增大压力,导致事故发生[9]。 

       这五次井喷事故表明四川地下天然气的压力逐渐增高,已经达到自然喷发和人为激发喷发的程度。强潮汐也是激发井喷的重要因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15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7488.html

       人类灾难的历史将永远铭记着这一个时刻:公元二OO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北京时间二十一时十五分。

       二十一时十五分三十七秒,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黄泥垭口附近,正在施工的中国石油川东钻探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井,混有剧毒硫化氢毒气的天然气从4000多米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冲高达30多米……

       相当于施放大量化学武器的有毒气体,迅速向高桥镇和附近的正坝镇、麻柳乡、天和乡等八十平方公里范围曼延……天然气喷出的响声,如飓风呼哮,强烈震憾着高桥镇八十平方公里的山川河流、农田房舍……

       消息传出后,中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使人们不禁联想到2003年9月至12月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所发生的一系列频繁灾害:

       9月15日,中国利川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

       9月27日、9月28日、10月1日,俄罗斯、蒙古、中国三国交界处先后发生7.9、6.9、7.3级三次大地震。

       9月22日,缅甸中部地区的勃固省和马圭省发生里氏6.7级强烈地震。地震的震中位于首都仰光以北大约350公里处。地震造成部分佛塔、房屋和桥梁不同程度的毁坏。

       9月26日,日本北海道东南约80公里海域先后发生里氏7级和8级两次强烈地震,随后又发生多次余震,至少造成591人在地震中伤亡。

       12月2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里氏6.5级地震,震中位于加州中部海滨城市圣西米恩市以东大约11公里处,至少造成3人死亡,50人受伤。

       就在中国重庆开县境内发生天然气井喷的第三天,即当地时间12月26日凌晨5点半左右,伊朗克尔曼省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始建于公元前15世纪的巴姆古城一夜之间被毁,造成至少5万人死亡,5万人受伤。

       谜一般的灾难。

       谜一般的2003年9-12月。

      据专家称,这正是神秘的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强潮汐所致,早在2003年3月,有专家在著名的学术刊物《科学技术与工程》杂志上撰文称,2003年9月-12月为强潮汐时期,在此期间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的频繁灾害。

       如果这些信息和专家的预测能够及时地被搜集、被集中、被输送、被处理、被重视,那么,对这次井喷的描述也许完全可能是另一个样子。遗憾的是机会丧失了!人们眨着疑惑不解的眼睛,望着从空气中飘来的一股淡绿色烟雾,这是一股散发着臭鸡蛋味儿的雾。人们被那股异味熏糊涂了,他们已经看不清这个世界的面目,更弄不清大自然正在酝酿着一场什么样的悲剧。迷迷蒙蒙地,许多的生命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到了12月23日深夜,走上了一条不归的路。 https://guancha.gmw.cn/2004-5/11/1311001.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68453.html

https://guancha.gmw.cn/2004-5/11/1311001.htm

     2020年日本臭了半年,2021年超级大地震的前兆? 

       2020年6月4日,三浦市Minishishitaura-machi社区的居民报告称,闻到了一股神秘的臭味,有点像“燃烧中的橡胶”或者又像是泄漏煤气的味道,当天三浦市的警察和消防部门接到了超过500个报警电话,其中还有一位妇女因闻到臭味不适就医,不过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很多三浦市的市民都认为,这次臭味臭过也就过去了,但谁都料不到的是此后到11月左右大约半年里,每月都会出现几次恶臭,而且臭味的范围也越来越大,7月份扩散到了横须贺市,而到了10月份向北扩展到了横滨市,其中10月12日下午, JR横滨车站及附近地区再次出现了异臭,导致车站临时关闭20分钟。而这个车站距离菅义伟首相家,只有1公里的距离。

     日本地震专家的解读:不排除地震的可能性

       持续半年的恶臭让日本人有些恐慌,毕竟全世界地震频率最高的,日本认第二的话估计没人敢认第一了,所以一旦有异象日本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会不会是地震先兆,因为从理论上来看,地震确实可能会引起恶臭的!

      更让人惊慌的是日本地震专家高桥学,他是立命馆大学环太平洋文明研究中心特任教授,不嫌事大的他还举例说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发生后,千叶县的房聪半岛和三浦半岛都发生过异臭。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均有异臭的报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68440.html

2022年6-8月高温干旱遍布全球,北海道森林喷出30多米高水柱值得关注:2003年重庆井喷是2008年汶川8级地震前兆。

    我们在2006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10-13]。

  文中指出,2006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10-12]。

  据中国地震信息网报道,西部地区强震形势研讨会召开后,重庆地震局迅速进行了传达贯彻。当前,全国的强震形势严峻,重庆地区的地震形势复杂而紧迫,加之我们处于特殊的时段,三峡水库蓄水156米以后,水库将增加巨大的水体荷载,进一步增大了库区地震活动的潜在危险性。为此,重庆市地震局牢固树立震情观念,立足于防早震、大震、本区震,内紧外松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14]。

  2006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11]。

  2006年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9月22日日与大潮和9月15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9月18日到23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12]。

  自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12,15]!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16-20]。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12]。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效应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12,16,21]。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12,21]。井喷和天然气采区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1]。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12]。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2003年12月23日的重庆井喷和26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30年的8.5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12,22-25]。

  天然气压力引发地震、井喷减压缓解地震值得关注[1,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2735.html

        旱震理论有成功预测的实例

      有博文指出,我们首先要了解旱震关系研究,要研究他里面的内容和范畴,大家都觉得好像干旱就会发生地震,其实并不是这样,他这个里面的旱与震他是有要求。

      第一,他和农业干旱有所不同,旱震关系的旱,就是说今年比如说这个某某一地区,比如你所在的地区,他年均降水量是1,000,那么第二年他忽然变成500,第三年又变成了500,第四年连的这样的好几年,这种的就叫就就可能达成了旱震关系里所谓的干旱。

      第二点就是说他要达到一定的面积,如果他干旱面积,有26万就可以达到六级地震如果他的面积达到44万就可以到七级地震,那么从这个上面来讲,那也就是说如果想来一个七级地震可能好几个省都会连着旱,它是很大的一个面积。

      大家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有这样一回事,那冰雪冻还非常严重,他的气候达到了极端的异常,极端的干旱后面,然后再瓦解就有可能发生地震。

      1972年渤海湾地区,三个区出现大面积干旱,当时面积非常大,包括河北,辽宁,山西,内蒙古。都处于大干旱的地区,特旱区主要指干旱中的干旱区。三个区第一个就是辽宁一带的辽南地区,第二个就是唐山地区,第三个就是石家庄邢台地区,石家庄邢台地区前面已经发生了地震,就把它放掉了,主抓的就是辽宁的辽南部分也就是后面预测成功的海城地震,还有一个没有预测成功的唐山地震,其实唐山地震是预测成功了,但是当时由于分歧,就没有把预测上报,那么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1972年发现了干旱面积以后,在1974年6月29号发了一个69号文,69号文的内容网上都有,它就京津唐一带渤海湾的六个地区,可能会发生强震,之后就召集大家去开会后做中期的预测。

      1972年的11月份,已经做好中期预测,开始进行测证阶段,在震前收集资料的一个阶段,1975年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7级地震,这个地震预报成功了,大部分人都说这个旱区这么大的面积,海城已经发生了一个7.3级的地震,这个是不是就可以放掉了,唐山也漏掉了(分歧很大)。

      从唐山以后中国的地震预报就有了分水岭,一部分人认为地震是不能预报的,还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但是预报地震,他牵扯到社会治安了,各个方面他都会牵扯到,现在说你那个地方有一个7级地震,你是不是很恐慌,会造成当地的恐慌。

      干旱的地方是不是会有这种大的地震,要看后半年怎么样发展,如果说立秋了以后降水量越来越大,冬天开始下雪把这一年的都弥补上,就达不到旱震的要求。所以也不会发生大地震了,如果还是不下雨,一直到明年春天都不怎么下雨的话,那我们就要研究,哪个地方是危险区了,我们就要找出特旱区在哪个地方,这些都是通过后面把数据统计出来,才能给相关答复了或者什么一个结论,当然这个材料慢慢收集了才能有一个结果。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61303557&ver=4001&signature=h*IObOs0V14fL5i*-nglHBBcgXXaFuk3sJJ29a9pCTT-Wo0fiYFFe9JRaqq8Cktv4O0FQVDU7dOvQiHQCP6WTfjNmc-XIC*LfFF7QtG5FiQpO9iUVmgaEiATMj0yNYHC&new=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2433.html

      联合国认定的“青龙奇迹”

      为什么76年唐山大地震时该地区其他县都伤亡惨重而唯独青龙县没有死人?

     距唐山震中只有115公里的青龙县,由于及时采取了临震预防措施,广大群众有了思想准备,临危不乱,虽然房屋遭到较重破坏,但全县43万人中,仅7人重伤,168人轻伤,无一人在地震中直接死亡。

      震前在国家地震局中,大家意见并不一致。分析预报室京津组长汪成民为代表的国家地震局一批年轻同志坚持认为唐山、滦县一带会有大震,但他们的意见始终得不到重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汪成民做了一次“越轨”行为,也正是这次“越轨”行为使青龙县躲过了大劫。

       7月14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汪成民要求在大会上作震情发言。主持会议的时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没同意,让他在晚间座谈时说,但强调不能代表地震局。就这样,汪成民利用17日、18日晚间座谈时间,通报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

       代表青龙县听取汪成民做震情通报的,是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青春。19日一散会,王青春便立刻往回赶。到家已经是7月21日了,王青春连夜整理记录,然后报告县里。

       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风险决策了。当时在县科委工作的陆吉康撰文回忆道,记得当时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决策的问题,既要预防地震,又要避免其他风险,包括不震引起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

       事实上,青龙的临震信息并不完全来自汪成民。青龙县自己就有两个群测点。两个群测点从1975年8月开始投入观测,开始3个月数据有明显的漂移现象,后转入稳定,自1976年5月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1976年7月17日,又发现莫名其妙的指针些许跳动现象。此外,青龙县还从其他一些渠道获得可能有大地震的消息。

       多个相互佐证的信息让青龙县县长冉广岐提高了警惕。县里通过广播、会议及其他一切可能的形式介绍地震知识,防震方法,还把防汛和抗震结合起来,每个公社安排一名书记、一名工作队负责人具体落实防汛抗震工作等。

       最后,冉广岐在7月25日青龙县向县三级干部800多人作了震情报告,要求必须在26日之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一个人。当晚,近百名干部十万火急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

       青龙县是一座群山环抱的县城。27日,马路两边大喇叭里广播着“随时发生地震”的警告。大大小小的商店沿街搭起了简易棚卖货,每个摊位前都有人争先恐后地采购。挤挤插插的人流有点乱,马路显得时宽时窄,犹如一条吞咽食物的巨蟒缓缓蠕动。

       冉广岐坐镇帐篷中,指挥青龙创造着人类灾难史上的奇迹。

       最初发现异常的是唐山市地震办公室的实际负责人杨友宸,他在1976年的5月,出席了国家地震局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华北水化学地震会商会议,依据资料图表列举了唐山近期对水氡及其他水质化学成分的检测结果,详细分析指出了异常变化和发展征兆,向在场的所有人提出:唐山在近两三个月内有可能发生强烈的地震!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唐山人对这一消息并没能即时知道。(北京科技报)

       时任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的汪成民,在唐山地震前坚持认为唐山、滦县一带会有大震,但这个意见始终得不到重视。在这种背景下,汪成民做了一次“越轨”行为,也正是这次“越轨”使距唐山市仅115公里的河北省青龙县躲过了这场大祸。

       1976年7月14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汪成民要求在大会上做震情发言。当时主持会议的国家地震局领导没同意,只让他在晚间座谈时说,但强调不能代表地震局。于是汪成民利用17日、18日晚间座谈时间,通报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湖南红网)

      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听到汪成民的震情通报后,感到事关重大,于是火速赶回县里。在青龙县档案馆保留的一份“1976年唐山地震期间青龙做的工作”材料中显示:“1976年7月21日,王春青从唐山参加地震工作会议回县,向科委汇报震情。”(北京科技报)

       7月24日20时,青龙县委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常委会作出了三项决定:“一是加强各测报点工作,科委要有专人昼夜值班,二是加强地震知识宣传,三是在800人会议上布置防震工作。”经过几天的动员,青龙县进入了“临震”状态,学校全部搬到了操场上课,商店也搬到了防震棚里售货,机关单位改在了防震棚办公。县里的有线广播反复介绍着防震知识。青龙县零伤亡的奇迹由此创造。(广东金羊网)

       7月24日,青龙县“一把手”冉广歧顶着摘乌纱帽的风险拍了板,向全县预告灾情。7月25日,青龙县向县三级干部800多人作了震情报告,要求必须在26日之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一个人。当晚,近百名干部十万火急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

      冉广歧在帐篷里坐镇指挥,三天没敢合眼。7月28日地震。青龙房屋倒塌18万间。无人伤亡的青龙一度成为唐山的后方医院,还派了救援队,拉着食品拉着水赶赴唐山。

      20多年来,冉广歧从不跟人提起“青龙奇迹”。即便在1996年,联合国官员科尔博士前来考察“青龙奇迹”时,冉广歧也是一样的轻描淡写。然而,20多年之后,出于对历史的责任感,冉广歧不能沉默了。当被追问“您作为一把手发布临震预报,到底有啥压力”时,他的回答发人深思:“我也有老婆孩子,也有自己的事业。我心里头,一边是县委书记的乌纱帽,一边是46万人的生命,反反复复掂哪。不发警报而万一震了呢?我愧对这一方的百姓。”

(注:青龙县全县仅一人因震死亡)

https://www.meipian.cn/3d4wm2yl

  附图见:杨学祥. 重庆井喷是前兆:地下天然气压力引发汶川地震. 发表于2008-9-16 13:21:40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5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026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36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278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3991.html

上一篇:9月4日晚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下一篇:相同的预测: 太阳黑子活动极小期与历史上的瘟疫大流行之间的关系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郑永军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