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旱震理论的又一证据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 甘孜州泸定县是2022年夏季高温干旱重灾区(见下面附图)。这是旱震理论的又一证据。
2022年9月2日我们在博文《今夏极端天气的反思:下一场危机是地震和严寒》中指出,2022年夏季全球高温干旱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这就是说,下一场危机是地震和严寒。
大面积长时间的异常高温干旱和山火是特大地震发生的前兆
特大地震需要的能量巨大,应该有一个大面积长时间的能量积累过程:高温、干旱和山火。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5141.html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25890.html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2024-2025年太阳黑子峰值可能进入新的特大地震活跃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3693.html
备受争议的旱震理论
有人对旱震理论的理解是,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因此提出大旱后没有大震的反例,轻而易举的否定了旱震理论。主流派不认可旱震理论,否定了旱震理论对唐山地震的预测。谁是谁非至今未有定论。关键的问题在于,并非所有的大旱都对应事后的大震,也并非所有的大震都对应事前的大旱。这就给旱震理论的运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这也是为什么,早在 2011 年,时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张永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利用干旱和气候异常预测地震,虚报率很高,很难用于震前预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3991.html
我们在2022年8月27日指出,此干旱非彼干旱: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这就是旱震理论所讨论的内容。我们回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发生后,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又连续发生2次8.5级以上地震,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我们称2006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2009年9月2日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2010年3月6日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7.1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而目前中国西南干旱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构造活动地区,是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叠加的结果,简单的人工降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必须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2004年美国GBN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这不是空穴来风。
地震是地震构造研究的课题,干旱是气象变化研究的课题,地震与干旱的关系是跨学科难题。以己之短,搏人之长,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少有人问津,也很少有人去评判,这方面的理论往往自消自灭,不为科学主流所关注。事实上,跨学科难题是科学研究的突破口,本课题不仅有利于干旱预测,也有利于地震预测,正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学术难题。
如何区分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是否伴随构造活动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这就是旱震理论所讨论的内容,必须伴随相应的构造活动。
2003年重庆井喷和2006年重庆干旱,构造活动和干旱的叠加形成了构造干旱,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就符合旱震理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0011.html
日本地震专家高桥学,他是立命馆大学环太平洋文明研究中心特任教授,他举例说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发生后,千叶县的房聪半岛和三浦半岛都发生过异臭。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均有异臭的报告。
再比如1976年7月27日晚唐山大地震前夜,在林西矿区就不知道哪里飘来一股淡黄色的散发着硫磺味的“臭雾”!
2022年9月2日我们在博文《今夏极端天气的反思:下一场危机是地震和严寒》中指出,2022年夏季全球高温干旱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这就是说,下一场危机是地震和严寒。
事实证明,这一判断是正确的。
新华社成都9月5日电(记者吴光于、董小红)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记者从甘孜州和雅安市两地了解到,截至5日18时,地震已导致21人遇难。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 甘孜州泸定县是2022年夏季高温干旱重灾区(见下面附图)。这是旱震理论的又一证据。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为全球大震频发敲响警钟。
相关报道
四川泸定地震已致甘孜雅安两地21人遇难
新华社成都9月5日电(记者吴光于、董小红)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记者从甘孜州和雅安市两地了解到,截至5日18时,地震已导致21人遇难。
地震发生后,甘孜州和雅安市均迅速启动地震灾害二级应急响应。截至5日18时,地震已导致泸定县7人遇难,并造成与磨西镇相邻的雅安市石棉县14人遇难,震区部分乡镇不同程度受灾。雅安市已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级别升级为一级,同时启动一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
据悉,四川已出动应急救援、武警、消防、交通、医疗、公安等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开展救援抢险。地震已造成灾区道路、通信、房屋等局部受损,具体受损情况仍在核查中。
http://www.news.cn/local/2022-09/05/c_1128978156.htm
四川发布干旱橙色预警原因是什么?转折点什么时候来?
2022-08-23 09:35浙江
关注考虑气象干旱的累积效应,未来一段时间高温晴热天气持续,四川省气象台8月22日15时将气象干旱黄色预警升级为气象干旱橙色预警:
按四川省气象干旱(伏旱)标准监测,截至8月22日8时,全省有84县站气象干旱持续,其中轻旱22县站,中旱18县站,重旱14县站,特旱30县站,经综合研判,目前已有5个市(州)达到重旱以上等级,预计22—25日全省高温晴热天气持续,伏旱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程度进一步加重。
发布干旱橙色预警的标准是什么?
据了解,四川省气象台发布干旱橙色预警的标准是:5个以上市(州)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且至少3个市(州)出现气象干旱特旱等级,影响特别严重,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
当天下午,泸州、宜宾两市气象台新发布了干旱黄色预警,资阳市气象台则宣布将8月18日发布的干旱黄色预警升级为干旱橙色预警。
四川旱情在全国也“排”上了号。
中央气象台8月22日18时继续发布气象干旱橙色预警:据8月22日气象干旱监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大部、浙江大部、福建大部、江西、湖南、贵州大部、重庆、四川大部、陕西东南部、甘肃东南部和西藏中东部等地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局部特旱。预计,未来3天,上述旱区大部仍维持高温少雨天气,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
四川省气象台指出,未来一段时间高温晴热天气持续,盆地东北部、中部和南部的重度旱情可能迅速发展,特别是丘区台地土壤干燥,部分农田缺水开裂,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气象干旱进一步发展,江河来水减少,河流水位低,湖泊水库蓄水量减少,水文干旱加剧。
旱情对四川农业影响几何?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分析认为,持续的高温伏旱天气使旱地作物受灾进一步加重,导致夏玉米果穗变小,籽粒灌浆不充分,部分地方甚至面临绝收;夏大豆开花结荚不畅,后期产量将受到严重威胁;红苕生长受阻,结薯量减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913884230550172&wfr=spider&for=pc
百年难遇的罕见高温干旱,四川雄起!
2022-08-26 17:27:00 来源: 搜了宝 四川
2022年,对于四川人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年份。疫情刚走,又碰上山洪。好不容易缓口气,更严峻的压力来了:四川遭遇百年难遇的极端高温干旱
好好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成了热炸了的“红油锅底”。高温极端性强、降水少、江河来水少,“一强两少”的四川,大概20个市125个县600多万人受灾。
四川渠县,位于四川干旱更为严重的地方,日均50度左右的高温天气,时长70天,缺水缺电,水电告急!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FNC006T0538J6QF.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