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潮汐1800年200年60年和18.6年周期:变冷离我们还有多远?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一起回顾下这些年,我们经历过的寒潮
— 2020年 —
寒潮暴雪袭击东北致部分地区受灾
2020年11月17日至23日,东北地区出现强雨雪天气过程,过程最大降温幅度超过8℃,局地超过14℃,吉林、辽宁两地共9县(市、区)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
这一时期,东北中南部及内蒙古东南部累计降水量达25毫米至5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50毫米。其中,黑龙江东南部局地积雪深度达25厘米至30厘米,吉林长岭、黑龙江密山积雪深度达38厘米。
11月19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市中山路,环卫工人在清雪。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遭受雪灾和低温冷冻灾害,铁路大面积停运,机场大量航班取消或延误,中小学、幼儿园停课,公众日常生活受到较大影响。
2020年11月19日,在哈尔滨市中山路,车辆在雪中等待交通信号。
— 2018年 —
1月底寒潮侵袭中东部引发强降雪
2018年1月24日至28日,我国中东部遭遇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多地降温幅度达12℃到14℃,局地超过14℃;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局地累计降雪量超25毫米。
暴雪袭城,华北武汉一夜“白头”。
此次过程是当年入冬以来我国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严重的一次过程,江苏、浙江、安徽等14省(市)近900万人受灾,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
—2016年 —
“Boss级”寒潮来袭广州家中赏雪
2016年1月20日至25日,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被网友称作“Boss级”寒潮。全国过程降温超过6℃面积达到786万平方公里,529县市过程降温超过12℃,16县市超过18℃。23站连续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67县(市)日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1月25日,杭州西湖长桥附近的冰挂和薄冰。
24日,广州出现1949年以来首场降雪。此次强冷空气过程造成广东、江苏、浙江等13省(区、市)直接经济损失12.4亿元。
广州人纷纷拿起手中的手机拍摄下这难得的一刻,用手去感受雪花的温度。
— 2015年 —
北方遭遇寒潮,中东部开启“速冻”模式
2015年11月21日至27日,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降温天气,中东部大部降温超过10℃,局地超过14℃。
山东济宁,雪太大,树木被雪压断。
这次过程中,最低气温零度线压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北保定(-15.6℃)、山东济南(-10.1℃)等113站的最低气温低于1961年以来的11月最低气温值。
当年,寒潮天气导致河北、山东等省用电负荷大幅增加,各大医院感冒患者人数激增。
— 2010年 —
东北华北冬春持续低温40年罕见
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东北、华北发生近40年来罕见持续低温灾害。京津冀地区和东北三省平均气温分别为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和次低值。
2010年1月6日凌晨,北京市民从布满冰花的窗玻璃里向外看。
1月1日至6日,北方遭受强寒潮袭击,东北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极端最低气温达-30℃至-40℃,局部地区在-40℃以下。
1月1日,内蒙古满洲里最低气温达-43.8℃,突破历史极值;1月6日,北京最低气温达-16.7℃,打破1971年以来1月上旬最低气温纪录。
2010年1月14日,秦皇岛持续低温使当地海域出现了多年不遇的海水结冰现象。
1月17日至23日,我国大部地区再次遭受强寒潮袭击,渤海出现罕见海冰,海冰面积达历史同期最大。
— 2008年 —
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肆虐南方
说到寒潮事件,更多人会想起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袭击,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较为罕见。
这场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主要影响时段正是一年一度的全民大迁徙的春节前夕。一时间,城乡交通、电力、通信等遭受重创,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
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
https://news.ifeng.com/c/8B5HVRTfEPA
历史上最强寒潮记录我国历史上最强寒潮记录
寒潮记录作为冬季的一种正常天气现象,自古就有。虽然古代没有准确的寒潮数据记录,但从古人记录的寒潮影响也可以看出其规模和强度。
“景泰四年(1453年),从十一月陈武到第二年春天,鲁豫浙直隶的雪有几尺深;淮河水结冰超过40英里。”1493年9月,淮河流域下大雪,一直到次年2月才停。
在过去的五千年里,中国的气候经历了许多温度和温暖的变化,寒冷时期经常会出现严重的寒潮。从1400年到19世纪末,也就是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是最近的小冰期,留下了强寒潮的记录。在此期间,我国南方一些江河湖泊留下了冰封记录,其中太湖、汉水、淮河四次冰封,洞庭湖三次冰封,鄱阳湖一次冰封。江西一个经营了几千年的柑橘园,在1654年寒冷的冬天被冻毁了。
寒潮天气
过往的寒潮往往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614年至1634年频繁的寒潮和旱灾被认为是明朝崩溃的原因之一。严寒使庄稼不断歉收,导致了民变。1812年11月发生在俄罗斯的寒潮,虽然“数据”并不突出,但却极大地改变了历史进程。那一年,拿破仑集结军队进攻俄国,并很快深入其腹地。相比之下,俄军一路后撤。看来拿破仑的胜利在望。但战争的结果在11月3日发生了逆转,寒潮的到来使气温迅速下降到0以下,俄罗斯变成了冰天雪地。法国士兵缺乏补给,冷得发抖。第一场大雪过后,拿破仑不得不下令全面撤退。这也是拿破仑帝国衰落的开始。
与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极端天气相比,近几年的寒潮当然要逊色很多,甚至与近几十年的大寒潮相比。1954年末至1955年初的寒潮创造了许多低温记录,其中一些至今仍未被打破。1954年12月22日以来,寒潮缓慢影响长江中下游,连续降水10多天,气温一路下降。1955年1月上旬,冷空气反复南下,合肥最低气温达-20.6(1月6日),而南京当天为-14。1月10日,连海口的最低气温都达到了2.8。
大寒潮
1991年的寒潮足以称得上“超级”。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火山灰减弱了太阳辐射,累积的冷空气造成罕见的强寒潮爆发。当年12月27日,上海下了一整天的大雪,风力达到6到8级,导致地面飘起了雪花。当日,南京、杭州等地普降大雪暴雪,气温骤降。12月28日,上海下了一场好雪后阳光明媚。但白天最高气温只有-2.2,最低气温为-6.6。12月29日上午,上海出现-8的极端最低气温。
最近的一次2008年寒潮更是让人印象深刻。那一年,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低温、雨雪冰冻。春运高峰期间,电力和交通都很匆忙,无数盼望回家的旅客滞留在火车站。很多人可能还记得被困在车站、机场、高速公路的场景。
https://www.daynite.cn/zh/202110/86780.html
1800年的小冰期周期
1800年的小冰期周期,由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强度确定,太阳黑子活动超长极小期和强潮汐对应变冷周期。从15-17世纪小冰期起算,下一次小冰期将发生在3107年,由美国科学家季林在2000年提出。目前处于全球变暖高峰,可持续到24世纪。
图1 强潮汐1800年周期(据季林,2000)
200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周期
200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由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活动强度确定,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太阳黑子周期长度超长期对应低温期:1040-1080年欧特极小期、1280-1350年沃尔夫极小期、1450-1550年史玻勒极小期、1645-1715年蒙德极小期、1790-1820年道尔顿极小期,已发生了5次,本次为1997-2009年开始,太阳黑子异常低值和太阳黑子周期长度超长(由11年变为13年)。目前进入变冷时期。
过去5000年间,太阳活动较弱或没有的时期与历史记录中的冷期相对应。太阳活动减弱的主要时期有:奥特极小期,沃尔夫极小期,史玻勒尔极小期和蒙德极小期[1]。最近发现,潮汐、火山活动与太阳活动有相同的200a的周期,与200a气候周期相对应[6]。
表1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 时间(年) | 坏天 时代 | 潮汐极大年时间 | 火山活跃时间 | 全球 气温 |
欧特 | 1040-1080 | 1010-1110 | 1062 | ?? | 低温 |
沃尔夫 | 1280-1350 | 1165-1360 | 1264 | 1275-1300 | 小冰期 |
史玻勒 | 1450-1550 | 1420-1525 | 1425 | 1440-1460 1470-1490 | 小冰期 |
1570-1600 | |||||
蒙德 | 1640-1720 | 1600-1725 | 1629 | 1640-1680 | 小冰期 |
道尔顿 | 1790-1830 | 1790-1915 | 1770 | 1810-1820 | 小冰期 |
1850-1860 1870-1890 1900-1920 | |||||
21世纪 | 2007-?? | 1997-?? | 1974 | 1980-?? | 低温? |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Richard A. Kerr. End of the Sunspot Cycle? 2011-6-14, Follow ScienceNOW on Facebookand Twitter.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6/end-of-the-sunspot-cycle.html
目前处于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60年拉马德雷(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周期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PDO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偏暖或偏冷现象。“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平均周期为55年左右。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
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
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90年代后期为“暖位相”
第三周期的“冷位相”为2000-2035年之间。
哥斯达黎加气象协会气象分析预报部主任加沃纳·斯托茨指出,据最新气象卫星云图预测,从 2000 年开始,“拉马德雷”正在进入“冷位相”阶段,这将使“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加剧,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拉马德雷”现象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气象海洋学家的密切关注,他们正在加紧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并密切跟踪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20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606.html
60年拉马德雷(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周期:前两次为1890-1924、1047-1976年,本次为2000-2030年,正进入变冷阶段。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7、1969、1972、1976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引发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955、1964、2008、2010、2011年的拉尼娜事件和1957、1969、1972、1977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引发中国长江下游冬季连续冰冻天数超长。
目前地球处于长周期的变暖高峰,中短周期的变冷初期,忽冷忽热,极端事件频发。
小冰期通常是指15-17世纪的气温变冷时期,也有人将15-19世纪划为小冰期(可称为广义的小冰期)。变冷高峰在1645-1715年蒙德极小期(有人把小冰期提前到1280年)。
太阳活动具有200、22、11年变化周期,潮汐有1800、200、60、22、18.6、11年变化周期。对比三个周期,只有强潮汐和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叠加,才能发生低温期:1800年周期中低温可持续400-500年;200年周期中低温可持续40-100年;60年周期中低温可持续30年。
据美国媒体报道,一些国际权威气候专家指出,近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气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年至30年。这一判定符合拉马德雷冷位相周期。
英国气象局和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发布了这些基于3万多个监测站的数据,确认世界温度上升趋势止于1997年,地球在过去的15年间并无变暖。人类甚至有可能面临小冰河期,堪与17世纪泰晤士河上举行霜降会的70年降温相提并论。英国主流气候学家甚至认为,太阳在整个二十世纪都发出异乎寻常的高能量,现在正走向太阳辐射输出的最低值,人们将面临冷夏、严冬以及粮食种植季节缩短的威胁。目前,太阳活动周期有92%的可能性达到1790年至1830年间的“道尔顿最低点”,甚至更弱。在这段以气象学家约翰道尔顿命名的时期里,欧洲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下降了2摄氏度。
1790年至1830年间的“道尔顿最低点”在200年周期之内,在广义的小冰期范围内,处于小冰期末期,低温可持续70-100年。
小冰期的高峰在1645-1715年蒙德极小期,潮汐强度最大(见图1),重现时期在3107年,目前的潮汐强度已接近最低点的2133-2337年,不会重现1645-1715年蒙德极小期的小冰期,也不会重现1790-1820年道尔顿极小期的广义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4945.html
21世纪太阳活动超长极小期可导致低于道尔顿极小期的冰冻期,这是多数人的共识,时间为40-100年,不会达到250年,历史上也没有这样长的冰冻期(见表1)。
一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的必然到来。我们在6月26日将表2中的未知事件改为欧盟解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68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68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71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7232.html
表2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 1890-1924 | 1925-1946 | 1947-1976 | 1977-1999 | 2000-2030 | 2030-2050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时 期 | 1890-1913 | 1914-1944 | 1945-1973 | 1974-1995 | 1996-2020 | 2021-2050 |
世界经济长波 | 第三上升期 | 第三下降期 | 第四上升期 | 第四下降期 | 第五上升期 | 第五下降期 |
关键事件 | 两次世界大战 | 91年苏联解体 | 欧盟解体? | |||
关键时间 | 1913 | 30年代大萧条 | 70年代石油危机 | 2013 | 20年代超级灾害链 |
注:1914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10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2013年与1913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已经进入倒计时:2016-2017年很危险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89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72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9873.html
全球8.5级以上特大地震的拉马德雷周期
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
事实上,我们早在2005年就发现了这一重要规律,并在2005、2006、2007、2008、2011年先后发表文章,阐述了全球大于等于8.5级地震的拉马德雷周期及其形成机制,并对今后发展趋势作了长期预测。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4-2018年为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在2005年和2008年就做出了准确的预测。
表3 1890年以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57-1976冷 | 低温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2000-2030 | 6(6) | 0? | 2 | 2000-2030冷 |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
注: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特大地震将深海冷水翻上表面,导致气候变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363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855.html
全球流感大流行的拉马德雷周期
我们早在2006年就发现拉马德雷与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对应关系。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12]。1900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见表3)。
我们在2007年预测,2007-2008、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5-2007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如果2007年是太阳黑子谷年m,2006-200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08年则是m+1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2000-2030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2008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2006-2008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2007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2007-2008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3-4]。
事实上,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7年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比原来预测晚一年)和中国严重低温冷害年,2009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世界流感爆发(比原来预测晚一年),这表明世界流感爆发的6大统计特征具有可重复性。
表4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低温、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时 期 | 1890-1924年 |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 1947-1976年 |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 2000-2030? | |
拉马德雷PDO | 冷位相 | 冷位相 | 冷位相 | |||
全球气温 | 低温 | 低温 | 低温? | |||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 25.4, 13.1 26.7, 12.1 57.1, 103.9 |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 4.4,38,141.7 93.8, 105.9 15.5, 12.6 | 2007 2016-2017? |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 1954-1956 1964-1966 1975-1976 | 4.4,38,141.7 10.2,15.1,47 15.5,12.6 | 2007 2016-2017? | |||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 6.8, 6.3 12.1, 9.5 80.6, 63.6 |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 190.2,184.8 105.9,105.5 12.6,27.5 | 2009 2015 2018? | |
太阳黑子 | 1889谷年 1901谷年 1917峰年 | 6.3 2.7 103.9 | 1957峰年 1968峰年 1976谷年 | 190.2 105.9 12.6 | 2008谷年 2013峰年 2020谷年? | |
东北冷夏年o和低温冷害年* | 1888o 1902o 1918o | 6.8 5.0 80.6 | 1957o* 1969o* 1976o* | 190.2 105.5 12.6 | 2008 2016? 2018? | |
世界流感爆发年
| 1890 1900 1918-1919 | 7.1 9.5 80.6, 63.6 | 1957-1958 1968-1969 1977 | 190.2,184.8 105.9,105.5 27.5 | 2009 2016? 2019? |
注:2019年爆发新冠肺炎。
18.6年月亮赤纬角极值周期: 中国旱涝18.6年周期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
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
我们的研究表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的大气潮和海洋潮最大幅度的南北震荡可激发冷空气活动,从而增大降雨机会。
全球气温变化的18.6年周期
我们在2008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中指出,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
我在2014年1月4日指出,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了中国高温干旱和雾霾,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强的9.5级地震。
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形成大气和海洋潮汐南北震荡的最大振幅(南北纬28.6度之间),形成赤道和两极最强烈的冷热交换,导致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变冷,两极和高纬度地区变暖;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形成大气和海洋潮汐南北震荡的最小振幅(南北纬18.6度之间,比最大值减少了三分之一还强),形成赤道和两极最微弱的冷热交换,导致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变暖,两极和高纬度地区变冷。
杨学祥和杨冬红在2015年2月2日指出, 全球变化的18.6年周期:月亮赤纬角极值变化惹的祸。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使2014年成为1880年以来有气象记录的最热年,验证了我们在2008年的预测。
研究表明,月亮赤纬角不仅影响旱涝和地震,而且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使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为最大,冷水上翻导致全球变暖停滞16年,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为最小,冷水上翻减弱导致2014年成为134年来最热年,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为最大,冷水上翻将导致全球气温变冷。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可能形成比2014年更高的最热年新纪录,中国发生严重干旱的可能性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772.html
事实上,2014-2016年连续三年创全球最热纪录,2016年的最热纪录至今保持第一。由此引发的全球灾害有目共睹。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295688.html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2014-2016年连续三年创全球最热纪录,2023-2025年月亮亮赤纬角最大值将导致全球变冷。这就是月亮潮18.6年的周期规律。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
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学祥, 陈震, 刘淑琴等.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地学前缘,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D H, Yang X X.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 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9. 杨冬红, 杨学祥. 2007b.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b.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10.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11.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1999,45(增刊):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12. 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J].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13. 杨学祥, 韩延本, 陈震, 乔琪源.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14.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乔琪源。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33 (1): 87-91。
15. 杨学祥,陈殿友,李守春。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J]。西北地震学报,1999,21(1):44~47。
16. 杨学祥,宋秀环,刘淑琴。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17(2):53-58。
17. 杨学祥,杨冬红。2014年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18.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19.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
YangDH,Yang 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 (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20.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21.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 90-91.
YANG 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 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2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295688.html
23.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24.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yxx119 发表时间:2008年1月27日14点57分 来源:View SinglePost。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