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冰期来临是误判:低温将持续多久?
杨学祥
2012年2月6日钱江晚报以《欧亚现百年低温极端天气 英媒称小冰河期来临》为标题,报道气象科学最新观点:人类面临“小冰河”期,冷天或持续30年。
据美国媒体报道,一些国际权威气候专家指出,近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气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年至30年。
英国《每日邮报》因此宣称2011年开始的寒冬显示“小冰河期来临”。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2/06/c_122658441.htm
2012年2月7日《证券时报》报道:欧亚遭遇寒冷天气侵袭,推动全球农产品期货价格飙升。英国科学家甚至声称,地球变暖已停止,未来或将进入小冰河期,更让人们担心未来几年中,农产品尤其粮食产量的供应问题。
当下,欧亚各地正在遭遇到极端寒冷天气。此外,人们还把视线放在长期天气变化上。上周,英国气象局和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发布了这些基于3万多个监测站的数据,确认世界温度上升趋势止于1997年,地球在过去的15年间并无变暖。人类甚至有可能面临小冰河期,堪与17世纪泰晤士河上举行霜降会的70年降温相提并论。
英国主流气候学家甚至认为,太阳在整个二十世纪都发出异乎寻常的高能量,现在正走向太阳辐射输出的最低值,人们将面临冷夏、严冬以及粮食种植季节缩短的威胁。目前,太阳活动周期有92%的可能性达到1790年至1830年间的“道尔顿最低点”,甚至更弱。在这段以气象学家约翰道尔顿命名的时期里,欧洲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下降了2摄氏度。
但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祥认为,目前暴雪严寒天气的出现与北极涛动、高低压区异常、大气环流异常、拉尼娜有关,但由此认为“小冰河期”来临则比较夸张。
http://stock.sohu.com/20120207/n333920171.shtml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0846/17042877.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2-02/07/c_122666585.htm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20120207/070011325648.shtml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20207/5541232.shtml
我在2月6日指出,本次寒潮是由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拉尼娜事件引发,地球气温变化由以下三个周期来决定:
1800年的小冰期周期:由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强度确定,太阳黑子活动超长极小期和强潮汐对应变冷周期。从15-17世纪小冰期起算,下一次小冰期将发生在3107年,由美国科学家季林在2000年提出。目前处于全球变暖高峰,可持续到24世纪。
20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由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活动强度确定,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太阳黑子周期长度超长期对应低温期:1040-1080年欧特极小期、1280-1350年沃尔夫极小期、1450-1550年史玻勒极小期、1645-1715年蒙德极小期、1790-1820年道尔顿极小期,已发生了5次,本次为1997-2009年开始,太阳黑子异常低值和太阳黑子周期长度超长(由11年变为13年)。目前进入变冷时期。
60年拉马德雷(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周期:前两次为1890-1924、1047-1976年,本次为2000-2030年,正进入变冷阶段。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7、1969、1972、1976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引发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955、1964、2008、2010、2011年的拉尼娜事件和1957、1969、1972、1977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引发中国长江下游冬季连续冰冻天数超长。
目前地球处于长周期的变暖高峰,中短周期的变冷初期,忽冷忽热,极端事件频发。
小冰期通常是指15-17世纪的气温变冷时期,也有人将15-19世纪划为小冰期(可称为广义的小冰期)。变冷高峰在1645-1715年蒙德极小期。
太阳活动具有200、22、11年变化周期,潮汐有1800、200、60、22、18.6、11年变化周期。对比三个周期,只有强潮汐和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叠加,才能发生低温期:1800年周期中低温可持续400-500年;200年周期中低温可持续40-100年;60年周期中低温可持续30年。
据美国媒体报道,一些国际权威气候专家指出,近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气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年至30年。这一判定符合拉马德雷冷位相周期。
英国气象局和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发布了这些基于3万多个监测站的数据,确认世界温度上升趋势止于1997年,地球在过去的15年间并无变暖。人类甚至有可能面临小冰河期,堪与17世纪泰晤士河上举行霜降会的70年降温相提并论。英国主流气候学家甚至认为,太阳在整个二十世纪都发出异乎寻常的高能量,现在正走向太阳辐射输出的最低值,人们将面临冷夏、严冬以及粮食种植季节缩短的威胁。目前,太阳活动周期有92%的可能性达到1790年至1830年间的“道尔顿最低点”,甚至更弱。在这段以气象学家约翰道尔顿命名的时期里,欧洲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下降了2摄氏度。
1790年至1830年间的“道尔顿最低点”在200年周期之内,在广义的小冰期范围内,处于小冰期末期,低温可持续70-100年。
小冰期的高峰在1645-1715年蒙德极小期,潮汐强度最大(见图1),重现时期在3107年,目前的潮汐强度已接近最低点的2133-2337年,不会重现1645-1715年蒙德极小期的小冰期,也不会重现1790-1820年道尔顿极小期的广义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4640
主要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http://www.geophy.cn/CN/volumn/home.shtml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5 1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