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升温2摄氏度不可避免:汤加或成为第一个灭亡的岛国!
杨学祥
本世纪末全球升温将达2摄氏度以上
2017-08-02 11:36:31 来源: 济南日报(济南)
《自然·气候变化》月刊7月31日刊登两份研究报告,虽然测算方法不同,两份报告结论相同: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超过2摄氏度。
第一份研究的分析模型是基于现有缓解碳排放措施所达效果的数据。结果显示,地球在本世纪末有95%的概率会升温超过2摄氏度,1%的概率升温低于1.5摄氏度。
第二份研究分析了过去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化石燃料的消耗状况,结论是即使人类马上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地球仍会在2100年之前升温2摄氏度以上;假如温室气体排放再持续15年,地球升温可能高达3摄氏度。
这两份研究都是在特朗普政府今年6月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之前完成,所以没把政策变动因素考虑进去。“显然,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意味着(只升温)2摄氏度或1.5摄氏度的目标将更难达成。”拉夫特里说。
科学家们预测,假如升温超过2摄氏度,地球面貌将发生巨大变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动植物大面积灭绝、极端天气频发、北极冰川融化等灾难,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新华社特稿)
netease 本文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http://news.163.com/17/0802/11/CQR4LTI900018AOP.html
此国海平面不到10米,地震比日本还多,或成为第一个灭亡的岛国!
2018-03-06 08:13 来源:纵横史海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日本这个国家未来将会沉没或者消失的问题,因为板块运动加海平面上升,而且日本的人口不断的下滑,所以未来会消亡。但是,其实日本还不是最严重的,下面这个国家才是最危险的,其海波不足10米,地震比日本还要多,或将成为第一个灭亡,消失的国家。
这个国家就是南太平洋地区的汤加王国,这个国家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全国由173个岛屿组成,是一个群岛国家。全国的总面积是700多平方公里,大概跟新加坡差不多大小,但是人口就少的多了,汤加王国人口只有10多万人。
汤加王国大概形成于19世纪中期,后来成为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直到1970年才去的独立地位,汤加独立后,继续留在了英联邦的范围内。作为太平洋岛国,汤加目前面临着存亡危机,因为汤加的平均海平面,海拔只有10米,而现在全球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汤加的海平面越来越低。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边缘,板块运动激烈,其地震频发,甚至比日本还要多。而且最近几年就发生了很多次6级以上的大地震。
全球变暖加上地震频发,汤加可能很快就会沉入海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灭亡,消失在海里的国家。到那个时候,汤加人不知道将向何处去。值得关注的是,在汤加有2000多的华人,他们是近代被英国运来的劳工,在这里生根发芽。
http://www.sohu.com/a/224923791_99958196
公平地看待变冷变暖:地球不是人类独创的恒温器
已有 446 次阅读 2018-2-28 08:0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1547.html
日美灾难预测正在成为现实:究竟是谁面临消失风险?
已有 424 次阅读 2018-2-20 15:09
日美灾难预测正在成为现实:究竟是谁面临消失风险?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2013年12月23日指出,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各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支持这一观点。究竟是谁面临消失风险?美国还是日本?就构造条件而言,日本的风险大于美国。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0479.html
200年内上海天津香港被淹没: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已有 1846 次阅读 2015-11-14 13:15
200年内上海天津香港被淹没: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杨学祥,杨冬红
一、美研究:地球若升温4度 中国4城市恐遭海水淹没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气候中心”组织11月8日宣布,研究发现,气候变化最快将在200年内导致全球气温上升2到4摄氏度,届时包括上海在内的全球多座城市将被水淹没,而中国则是全世界受灾最为严重的国家。
假如全球温度上升2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4.7米,目前全世界2.8亿人所居住的陆地将没入水中;假如上升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幅度则要翻一 番,“灾民”人数将上升到6亿。据估计,最快在200年之内,全球气温就将上升2到4摄氏度;如果人类表现好的话,这一变化在2000年后才会出现。“气候中心”本次研究的首席研究员本施特劳斯说:“温度上升2摄氏度会给很多主要沿海城市和地区带来长期的、事关生死存亡的危险。”
“气候中心”的研究报告称,假如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受灾最为严重的国家是中国。届时,大约1.45亿中国人的家园故土将被水淹没。全世界最首当其冲的10座城市中,有4座位于中国:上海、天津、香港和台州将成为“水下城市”。
按照“气候中心”的报告,受灾的不止中国。美国的迈阿密、新奥尔良等城市同样将损失惨重,纽约拉瓜迪亚机场也会变成“水世界”。另外,印度、越 南和孟加拉国的日子也不好过。以洲来划分的话,全世界因海平面升高而失去故乡的“灾民”当中,有75%是亚洲人。如果全球气温升高4摄氏度,日本的“灾 民”将达到3400万人;其他损失惨重的还有:美国(2500万人)、菲律宾2000万人)、埃及(1900万人)、以及巴西(1600万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3d95b0102w143.html
二、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和经济风险预警正在被证实
我们在2004年的宏观的研究表明,在潮汐准60年的周期变化幅度上,1977年至1999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迅速变暖;2000年至2030年,处于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将进入低温期;2031年至2060年又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全球又将迅速变暖。
在潮汐1800年周期变化幅度上,目前正处于变暖的峰期。从15至17世纪的200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蒙德极小值期。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据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在10万年冰期与间冰期转换周期中,目前处于地球轨道偏心率相对较小的间冰期,距今12.9万年与11.6万年间的气象记录,与现在的气候状况是相似的,都处于典型的迅速变暖过程。历史的经验是值得注意的。
我们在2004年就指出,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
滨海城市遭遇灭顶,农耕地区酷热难挡,热带疾病肆虐蔓延,洋流紊乱,冰川融化:温室效应能够给人类带来难以胜数的苦难。目前严寒地区变暖,产生出数量巨大的适宜居住土地,使土地供应增加。2005年,美国科学院警告,如果全球气候变化持续下去,它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外,没有任何事件可以与之相比。经济变动即意味着既有赢家也有输家,有人日进斗金,有人倾家荡产。气候变化会扭曲世界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人、全球经济和国际权力结构如何去适应气候变化,将影响到数代人的生活。
将发表在4月份英国《环境与城市化》杂志上的报告称,全世界共有6.34亿人生活在海拔10米以下的地区,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如果全球气温升高趋势不被有效控制的话,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将更频繁地受到飓风、地陷、海岸线侵蚀和海水倒灌等灾害的影响。
报告还特别对中国进行了案例研究,称不仅中国“受灾”人口最多,而且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报告称,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中国体现得最为明显。由于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沿海地区发展超过内地,带来内地人口大规模向沿海地区迁移。以1990至2000年为例,沿海低地地区的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两倍,大部分都是来自内地的外来人口。“除非采取措施,不然就存在这样一个可能性,即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沿海地区的人口安全都会被置于风险之中。”
除中国外,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印尼也位于受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但改变这一现象则并非易事。亚洲国家不同于荷兰这样的富裕欧洲国家,荷兰、丹麦等国可通过高投入的沿海工程阻止海平面上升,而亚洲国家则只能通过改变人口走向来阻止危机。麦克格兰纳汗说:“从低地地区迁移走人口十分必要,但耗资巨大,因此需要政府做更多努力,如以激励措施鼓励人口朝高海拔地区迁移,对人口迁移做长期规划等。”
据了解,这份得到其他科学家审议的报告是对低地国家受气候影响的第一次肯定性研究。除这份报告外,国际最权威的气候变化评估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在下周发表另一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据称,这份报告的内容将更惊人。
据韩小妮报道,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将决定中国受灾程度。昨天晚上,晨报连线采访了报告的作者之一、英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的戈登•麦克格兰纳汗博士。在谈到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时,麦克格兰纳汗说:“中国人口从内陆向沿海迁移的速度非常快。因此,中国在低海拔地区(海拔低于10米)的人口已经是世界上最多的了,而且还在迅速增长。这使得中国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因为在哪里建设沿海基础设施将决定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并且决定在下个世纪,这一地区是否更易于受到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袭击。”
据田辉报道,现在,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的后果被夸大了。对此,麦克格兰纳汗说:“我的观点是———这并不是权威意见———一些环境学家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夸大了对一些事情的判断(或者是媒体夸大了他们的发现),同时,另一小部分对气候变暖持怀疑态度的人又得到了过多的关注,这导致了误解,实际上,科学界的争论并没有人们认为的那么多。另一方面,关于气候变暖还有许多不确定性,所以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在今后的几十年里海平面会上升多少或者风暴潮会有多严重。一定程度的共识是,海平面在下个世纪会上升很多,当然我重申这不代表我们是这一领域的权威。
我们关于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和经济风险预警正在被证实。根据季林的潮汐调温说,潮汐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3-5]。在此期间,仍会出现潮汐短周期的小规模冷暖变化,如,60年周期潮汐变化导致的20世纪60-70年代的低温期,但是,近300年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海平面的迅速上升将侵蚀海岸,增大海岸土质的流变性。过度城市建设和地面载荷增加都会导致地壳均衡的破坏,形成规模巨大的地壳均衡运动。厦门东渡港区内巨型铁矿山将地面压沉6米的突发事件是一次典型的地面均衡运动,它敲响了沿海经济发展过度的警钟!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252.htm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2/10/878001.htm
三、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历史记录
二十五年前美国环保局专家Titus指出:“冰期中全球温度比现在低3~5oC,海面比现在低100m。末次间冰期较今高1~2oC,海面高5~7m。而下一个世纪本行星可能要变暖5oC,比最近200万年来的任何时候都要温暖,海平面上升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Wu和Peltier(1983)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18000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1350年前到7000年前,7000-5000年前间的冰川融化速度减少。Jaritz和Ruder(1977)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10000-8000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2.65米的速率快速上升,8000-6000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为每百年0.47米。6000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2.5米。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由此可见,即使排除了人为作用,自然升温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也不可避免。
四、控制气候是空想 适应气候是经验
这是气象学家的愚蠢游戏::
联合国将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期间在巴黎召开气候大会,试图遏制全球变暖;其核心议题就是将温度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然而,联合国警告说,即使这些计划全部、完整地得到落实,全球温度仍然将上升3摄氏度。
假如全球温度上升2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4.7米,目前全世界2.8亿人所居住的陆地将没入水中;假如上升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幅度则要翻一番,“灾民”人数将上升到6亿。据估计,最快在200年之内,全球气温就将上升2到4摄氏度;如果人类表现好的话,这一变化在2000年后才会出现。
施特劳斯说:“2摄氏度和4摄氏度之间可谓天壤之别,损失的差距可不止两倍。”他还表示,损失程度容易分析,但是发生的时间却很难判断。“气候中心”通过建模分析得出上述结论,有关成果已经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发表。
这样的建模分析误差是多少?
2000年4月温室效应提出者之一查尔斯·季林(Keeling)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潮汐资料表明,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在3107年进入新的小冰期,该文同样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见图1)。我们称之为潮汐调温效应。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多种自然因素造成的,温室效应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是它被气象学家的愚蠢给神话了。原因很简单,它有一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理想工具。
温室气体和全球气温的对应关系是因果可逆的,改变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太阳辐射变化、地磁变化、海洋温度变化、构造运动都会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
一个最大的漏洞是,目前的所有结论都是在建模分析基础之上,缺乏基本的实验数据。如果温室气体的作用真的那么神乎其神,为什么至今没有一项相关的科技发明造福于人类?
例如,用充填温室气体的保暖房屋,代替冬季采暖带来的雾霾和温室气体排放;建立充填温室气体的保暖大棚,实现低排放下的绿色农业生产。制造充填温室气体的透明棉被,拓展人类在两极的生存空间。建立温室气体实验室,检验不同温室气体浓度与室温的对应关系,等等。
这些有益的实验,可能打破关于温室气体的神话。
新华网2010年9月19日消息:联合国近期出台了一份评估报告,报告指出,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联合国科学家说,地球上层大气的保护性臭氧层已经停止变薄,到本世纪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而这要归功于不准使用有害化学物质的禁令。本周发表的《2010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报告说,1987年出台淘汰氯氟烃——用于冰箱、气溶胶喷雾和一些包装用泡沫材料中的物质——的国际协定作用很成功。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负责人莱恩·巴里说:“1987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控制臭氧层消耗。议定书已生效,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阻止臭氧层迸一步消耗。它保护了我们。”他对记者说:“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不过尚未递增。”
时间不过半年,北极臭氧洞首次出现的噩耗粉碎了人类修补臭氧洞的神话: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监测数据显示,风云三号卫星臭氧总量探测仪在北极上空监测到一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在该低值区内臭氧总量是正常情况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区的臭氧总量达到了臭氧洞的标准(220DU)。导致北极臭氧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春季极寒冷的极涡内生成了极地平流层云,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释放出破坏臭氧的卤素原子。
2015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洞越来越大,已扩大到接近此前的最高纪录,达到2690万平方公里,在历史纪录中属于第三大面积,与2015年极强厄尔尼诺事件有关。再次粉碎了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的神话。
许多证据表明,南极臭氧洞扩大与厄尔尼诺导致的异常大气环流有关。1986-1987年、1997-1998年、2002-2003年的厄尔尼诺都导致南极臭氧洞的异常扩大。所以,2006年南极臭氧洞扩大是2006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必然结果,南美东太平洋沿海的海温变暖导致的异常大气环流和海洋蒸发量加大,都会加剧臭氧的消耗。
科学的理论要经得起科学实践的检验。南极臭氧洞和温室效应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或许,人类修补南极臭氧洞和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有点象猴子捞月亮,真正决定臭氧洞增减和温室气体增减的是自然力量而不是人类。2006年南极臭氧洞的重新扩大使人类成功保护臭氧的神话彻底破灭。时间会告诉我们最终的结论。我们等待时间的检验。
从改造自然到破坏自然,再到修复自然,这是人类对自然力量错误认识的三部曲。事实上,人类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最终决定性的力量不是人类,而是自然规律。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918.htm
历史经验表明,改造自然是人类的幻想,人类不能逆天而行。
人类不能改变气候,只能适应气候的变化,否则将重蹈修补臭氧洞的覆辙。
面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人类经济发展中心必须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相关部门必须高度关注。
坐等减排降温制止海平面上升,只能是缘木求鱼坐失良机,重蹈修复臭氧洞的覆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3d95b0102w1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165.html
中国没有必要为全球变暖买单:灭顶之灾不在中国
已有 1334 次阅读2012-8-22 15:25
中国没有必要为全球变暖买单:灭顶之灾不在中国
杨学祥
人类总是不断地向自然宣战,其结果也总是以失败告终。在各国政府官员和学者云集丹麦哥本哈根为气候变化问题唇枪舌剑的同时,会场外的经济学家和评论人士也在为这次气候峰会的意义本身争论不休。日前,哥本哈根舆论中心负责人比约恩·朗姆伯格(Bjorn Lomborg)在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上发表评论文章称,用于应对气候变化所花的钱,可能比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要多得多。
朗姆伯格引述欧洲气候经济学家理查德·托尔(Richard Tol)的“另类”观点:如果为了控制气温增幅而征收巨额碳排放燃料税,至本世纪末,每吨二氧化碳大约征收4000美元,那么到2100年,大规模的征税将使得世界GDP减少12.9%,这相当于每年损失40万亿美元。
换句话说,为了要避免每年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反而造成每年4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jjj/20091211/07397089082.shtml
我在2009年12与12日指出,与其寄希望于人类制止海平面上升,不如将人类居住地远离沿海地区。像历史上人类用石头人头雕像制止海平面上升一样,遏制全球变暖是一项耗力甚多收效甚少的计划,向大自然开战,人类至今没有成功的先例。与其抗争自然,不如适应自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7967
据英国广播公司8月21日报道,最新发表在美国《自然灾害》杂志上的一项全球研究显示,上海是全球最容易遭受严重洪灾的城市。
http://news.sina.com.cn/c/2012-08-22/110625014233.shtml
有网友说,上海平均海拔太低了,不到5米。上海境内最高的两座山:辰山和佘山,都不到100米高。
当人们谈论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时,格陵兰就会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如果有人将其形容为“转折点”,那是再恰如其分不过的事了。21世纪人类的命运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岛上的冰。如果这些冰完全融化,那么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格陵兰冰盖的消失是人类首当其冲要面对的潜在气候灾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090-37047.html
这就是说,上海和格陵兰冰盖将同时消失。
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约翰·贝丁顿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气温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球最严峻环境挑战,若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将有10亿—20亿人面临水危机。文章给了一张图,这张图“按照50米海拔线大概画出的中国海岸线,其中的红线表示当海平面上升50米时新的海岸,可见中国的东部地区很多都会被淹没,并出现2个孤岛。”这是我参加全球变化研究以来见到的最夸张的一张图:海平面上升50米!
图 1 被严重夸张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60米的效果图(来自MSN)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224749.html
如果地球上的冰盖完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60-70米。这将超过图1标定的淹没区域。
事实上,真正面临危险的不是中国。
即使全球冰盖完全融化,中国被淹地区也很少,中国没有必要为全球变暖买单。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大陆国家和中国差不多,真正面临危险的是日本和英伦三岛,这是欧洲极力推行碳税政策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48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48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947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