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16年至2017年初拉尼娜现象极有可能形成不了事件

已有 16188 次阅读 2017-1-8 07:0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地球自转, 潮汐组合, 南极半岛海冰, 日食

2016年至2017年初拉尼娜现象极有可能形成不了事件

           杨学祥,杨冬红

中国气象局2017-01-06 09:05:18 报道,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监测显示,最近7周的尼诺指数有6个星期在-0.5之上,最近2周均为-0.3。依据20164月中国气象局《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业务规定》的新指标,此次冷水过程极有可能不能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而拉尼娜的此番状态也让“这个冬天不太冷”的声音有了合理的解释。

我们在201716早报中指出,20171512拉尼娜指数为-0.313,比1500-0.304减速0.009,减速变慢,进入新的下降区间,在22日达到谷值-0.76925日达到峰值-0.40224-25日寒潮打断上升趋势,进入下降区间,在29日前形成新的谷值(2016122518拉尼娜指数为-0.476),而后继续上升,2600时进入上升区间,3112时增速变慢,已经进入比上次更高的峰值(-0.086),3118 时下降为-0.0901512下降为-0.313。本次下降幅度关系到拉尼娜是否结束,预计16后进入谷值,拉尼娜已接近结束。

导致拉尼娜夭折的关键因素为2016922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的异常减少和2016年最热新纪录(见相关报道)。

南极半岛海冰:海冰面积最大值导致秘鲁寒流增强,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海冰面积最小值导致秘鲁寒流减弱,不利于拉尼娜发展。

2016922南极半岛海冰最大面积异常减少的影响,拉尼娜指数也异常增加,从-1跳升到0.4附近,形成最大的数据间断(见图1)。

相关报道

拉尼娜:生不逢时的灰姑娘

2017-01-06 09:05:18   来源:中国气象局

孕育于20168月的“灰姑娘”拉尼娜,踉踉跄跄地度过了四个月,在11月下旬呈现出“虚弱”的状态——赤道中东太平洋缺乏足够的冷水资源来支撑拉尼娜状态的维持或发展。

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监测显示,最近7周的尼诺指数有6个星期在-0.5之上,最近2周均为-0.3。依据20164月中国气象局《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业务规定》的新指标,此次冷水过程极有可能不能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而拉尼娜的此番状态也让“这个冬天不太冷”的声音有了合理的解释。

与预期的“拉尼娜接棒厄尔尼诺,今夏‘热哭’今冬‘冷哭’状态”不同的是,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了解到,今年入冬较早,但之后冷暖起伏较大,12月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上海、天津、河北等多地经历1961年以来最暖12月。

为何“灰姑娘”如此柔弱,长时期徘徊在-0.5上下,甚至连五个月的“拉尼娜状态”都坚持不下去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告诉记者,这个“灰姑娘”可谓生不逢时。

拉尼娜状态减弱

极有可能形成不了事件

拉尼娜,即反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当关键区月海表温度滑动平均值低出同期0.5时,即进入拉尼娜状态,持续5个月以上便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小男孩”厄尔尼诺一般情况下与“小女孩”拉尼娜总是相随而来,在去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中,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幅度接近3,并于20165月结束。而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结束以后,海温迅速下滑,拉尼娜状态顺利接棒。

然而今年的拉尼娜状态并不稳定,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近的监测显示,厄尔尼诺逐周海温距平指数表明,最近一周海温指数-0.3。这意味着拉尼娜状态自去年1114日以来已经开始明显减弱。11月平均厄尔尼诺海温距平指数为-0.5512月平均厄尔尼诺海温距平指数为-0.44,即热带太平洋海温处于拉尼娜状态与正常偏冷状态之间。

此外,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监测同样显示,中东太平洋冷水体在减弱,西太平洋暖水体在加强并向东延伸,拉尼娜未来持续减弱的可能性比较大。

目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主要根据中国气象局最新修订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业务规定》,要综合三个月滑动平均值判定拉尼娜状态的起始事件。如果11月至1月的海温平均值高于-0.5,拉尼娜没能持续超过5个月,则无法形成事件。周兵认为,根据诊断分析和国内外动力、统计模式预测,未来拉尼娜状态将继续减弱,2017年初可能会衰减结束并进入正常状态。这意味着本次弱拉尼娜状态极有可能不能形成事件;即使形成,也是历史上最弱的事件。

全球变暖降低冷水事件概率

弱势信风导致冷水动力不足

周兵告诉记者,2016年气候变暖的脚步要比以往要快,现在也有数据显示,2016年有可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最热年。北极地区的大量海冰融化、人类活动的加剧都让全球增暖的幅度增大。而地球系统中盈余的热量都跑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海洋,在大气增热只有6%7%的情况之下,地球系统93%的盈余热量都跑进了胸怀宽广的大海。

这样一来,暖水事件就比较容易达标,冷水事件则很难出现。数据显示,50年之前,历史上发生“拉尼娜”的次数明显多于“厄尔尼诺”,而近50年来,暖水事件一直在增多,相应的冷水事件则在持续减少。

拉尼娜的源动力是信风和冷水。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显然,今年的拉尼娜所乘之风并不给力,即由东吹向西的信风太过弱势,使东太平洋的冷水上翻不足。更不幸的是,不进则退,在冷水不足的情况下,西太平洋的暖水趁势大做文章。除此之外,由于中东太平洋等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属暖性,赤道以外几乎没有其它冷水进去,导致冷水状态一直在减弱。如此“孤立无援”状态之下的拉尼娜只能持续“低迷”。

拉尼娜没有发威

成为强霾天气的间接推手

通常情况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持续偏冷,对流区的西移使得东太平洋降水大大减少;而西太平一带温度相对较高,西边的大气吸收了海洋的热量和水汽,变得活跃起来,空气又湿又暖向上抬升,水汽凝结致雨,直接导致这一带降水增多。南美沿岸国家因此少雨,出现干旱,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则异常多雨。

虽然拉尼娜发生在距离我国遥远的中、东太平洋,但她通过大气环流的遥相关成为影响中国气候异常的一个强信号。“小女孩”的到来,通常有利于冬季风偏强,使得我国冬季偏冷,可能会导致大范围的雨雪冰冻天气。根据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9次拉尼娜事件,我国有6次冬季偏冷,3次偏暖。2008年南方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就是发生在强拉尼娜的背景下。

但今年“拉尼娜”势力较弱,原本利于冷空气南下的她,没有发挥出“实力”。因此,到目前为止,今年冬天出现南下冷空气不多、风无力的状态,这也间接导致了霾天气的加重。

不过,整个冬季是否偏冷,最主要的还是受北极冷空气影响,这和北极海冰、欧亚积雪、中高纬度环流演变直接相关。气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常常是各种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仅通过拉尼娜的状态进行判断。

天气预报用语必须非常严谨,暖冬或冷冬都是在冬季过后,气象专家反复斟酌气象数据,才会得出靠谱结论。而对于气象部门来说,继续做好相关的预报预测服务工作则显得尤为必要。

作者: 12_anhuizhan

http://ah.weather.com.cn/tqyw/01/2642127.shtml

2016-2017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的预测、根据和检验过程

                杨学祥,杨冬红

                 (吉林大学)

我们在2016年天灾年度预测报告简表中预测,201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它们对应严重低温冻害。

1.      预测根据

   我们在201271指出,1999年林振山等人提出日食造成的大气热环流机制:日食多次发生在赤道产生的大气热对流有利拉尼娜的形成,日食多次发生在两极产生的大气热对流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日食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存在12-24个月的位相差。根据天文数据,预测2000年、2005年、2008年、2011年、2015年和2018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12]

   统计规律表明,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小于-1将发生拉尼娜事件;大于10将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预测,2005201020132016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

   实际的情况是,2000年没有发生极强厄尔尼诺事件,2002年和2006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事件,2009年发生了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与预测年份在估计的误差范围之内。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10年和2011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在预测的误差范围之内。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次数与预测次数完全一致。

   我们在 2015-4-17指出,关注下一次极端冷热信号:2015厄尔尼诺和2016拉尼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3067.html

   我们在201586指出,2015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与9月南极海冰最大值叠加,是目前的主导因素,厄尔尼诺放缓是主流。

   20151118-2016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与913日食叠加,是10-11月厄尔尼诺进入高潮的主导因素;

   2016125-47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形成,与201639日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叠加,厄尔尼诺将结束,强拉尼娜将形成。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值的异常增大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201649-728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2016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发展,9月南极海冰最大值和91日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三者叠加,是发生强拉尼娜的主导因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968.html

由于2016年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拉尼娜得到增强。诸多有利因素的叠加使强拉尼娜有很高的发生概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1060.html

2015年强厄尔尼诺已经发生,目前正处于衰减阶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185.html

2016年拉尼娜可能在3-9月之间发生,由于2015-2016年厄尔尼诺发生条件与1997-1998年大致相同,6月发生拉尼娜的可能性最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573.html

影响拉尼娜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日食连续发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地球自转:2016125-47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形成;201649-72820161118-2016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不利于拉尼娜发展,变化周期为13.6天。

南极半岛海冰:海冰面积最大值导致秘鲁寒流增强,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海冰面积最小值导致秘鲁寒流减弱,不利于拉尼娜发展。

我们在2015613指出,根据表1的日食数据,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或持续到20163月,2016 9月前发生拉尼娜事件。

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的发生需要日食、南极半岛海冰与地球自转规律相配合。

地球自转:计算表明,每年49-728110天)及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125-4772天)及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日食: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地区,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多次日食发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的发生。

南极半岛海冰:每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值有利于厄尔尼诺发生;每年9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有利于拉尼娜发生。

三者的有效配合向同一方向发展是关键,否则将相互抵消。

1  日食-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预测(据林振山等[12]1999

日食时间   中午见食纬度   日食中心区     ri    R1      R2     预测(实况)

2014-04-29   p               极区       3

2014-10-23   p               极区       3          6    4

2015-03-20   p               极区       3

2015-09-13   p               极区       3          6    12  强厄尔尼诺

2016-03-09 12               低纬      -1

2016-09-01  -2               赤道       -1         -2    4    强拉尼娜

2017-02-26  -37              中纬       1

2017-08-21  38              中纬       1          2    0

2018-02-15   p               极区      3

2018-07-13   p               极区       3

2018-08-11   p               极区       3          9    11  强厄尔尼诺

2019-01-06   p               极区       3

2019-07-02  -18              极区       3

2019-12-26  1               赤道      -2          4           拉尼娜

2020-06-21 30               中纬       1

2020-12-14  -40              中纬       1          2       6

目前的不确定因素是20159月和20169月南极海冰最大值的发展情况:

如果20159月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异常减少,与2015913日食在极区相配合,与20151118-123地球自转加速阶段相配合,有利于厄尔尼诺持续到2016年初。2016125-4772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配合201639日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本论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发生。

如果20169月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异常增加,与201691日食在赤道相配合,与2016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相配合,有利于拉尼娜持续到2016年底。20161118-123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利于拉尼娜发展;配合2017226日食在中纬,不利于拉尼娜发展,本论拉尼娜结束。

及时监测20159月和20169月南极海冰变化,我们就会得到厄尔尼诺持续到2016年初和拉尼娜持续到2016年底的准确信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7604.html

2015320日食在极区的影响,20153月厄尔尼诺已经发生。受2015913日食在极区的影响,2015年厄尔尼诺在9月下旬至12月末逐渐达到高潮。20159月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的影响必须及时监测,异常变小将增强厄尔尼诺,异常增大将减弱厄尔尼诺并导致其消亡。

我们在2015824指出,如果2016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值异常变小,201511月下旬至20163月是厄尔尼诺高峰期。

201639日食在低纬的影响,20163月厄尔尼诺开始减弱。受201691日食在赤道的影响,2016年拉尼娜在9月至11月末逐渐达到高潮。

如果20169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变大,20168月至11月上旬是拉尼娜高峰期。

郑飞教授的预报与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大致相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556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9256.html

实况:

今日科学 2016-10-26 10:49:31 报道,本报北京1025记者杨舒从25日召开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预测会商会上获悉,经该中心监测显示,自20167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开始进入拉尼娜状态,截至1025,该地区海温持续下降,拉尼娜状态仍将持续。专家根据近期海洋大气环流演变特征,并参考国内外数值模式预测结果预计,冬季将发展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对我国近海海温、海冰和台风灾害等产生持续影响。

http://mt.sohu.com/20161026/n471346932.shtml

2.      检验过程


1  20167251022日拉尼娜指数变化

7-10月潮汐组合与拉尼娜指数的对应性

拉尼娜指数与潮汐组合有明显的相关性,我们在历次潮汐组合预报中均已明确指出。

725的拉尼娜指数谷值与725-27日潮汐组合对应

潮汐组合D725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 00011度,727为日月小潮和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731的拉尼娜指数峰值与73183潮汐组合对应

潮汐组合E731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52901度,83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次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次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7345.html

89的拉尼娜指数谷值与87-10日潮汐组合对应

潮汐组合A87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1度。810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816-18日的拉尼娜指数峰值与811-14日潮汐组合对应

潮汐组合B811为日月小潮,814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48145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824的拉尼娜指数谷值与818-22日潮汐组合对应

潮汐组合C818为日月大潮,821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 00003度,822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831的拉尼娜指数峰值与825-27日潮汐组合对应

潮汐组合D827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45502度,825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7510.html

97-12日的拉尼娜指数谷值与91-3日潮汐组合对应

91日食在赤道,加强拉尼娜的发展,使其持续到12日,抵消了和推迟了7-11日潮汐组合的作用。


潮汐组合A93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2度。91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915的拉尼娜指数峰值与97-11日潮汐组合对应

潮汐组合B99为日月小潮,911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2701度,97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917的拉尼娜指数谷值与917潮汐组合对应

潮汐组合C917为日月大潮,917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 0002度,919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925的拉尼娜指数峰值与923-24日潮汐组合对应

潮汐组合D924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2825度,923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393.html

本次波动受2016922南极半岛海冰最大面积异常减少的影响,拉尼娜指数也异常增加,从-1跳升到0.4附近。


102的拉尼娜指数谷值与101潮汐组合对应

潮汐组合A101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24度。101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109的拉尼娜指数峰值与108-10日潮汐组合对应

潮汐组合B109为日月小潮,108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54588度,104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1017的拉尼娜指数谷值没有出现,受到南极海冰异常影响:

潮汐组合C1016为日月大潮,1015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 00029度,1017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1022的拉尼娜指数峰值与1021-23日潮汐组合对应

潮汐组合D1021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61577度,1023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1031的拉尼娜指数可能达到谷值与1028-31日潮汐组合对应:

   潮汐组合E1031为日月大潮,1028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3度,111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0303.html

21-23日潮汐组合不利于拉尼娜发展


2  20161029日拉尼娜指数为-1.019,比28日增加0.061,增速减慢

我们在20161021预计,20161021-23日南极半岛海冰继续减少,配合21-23日潮汐组合不利于拉尼娜发展,1023-30日拉尼娜会继续减弱,达到新的指数高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063.html

1022拉尼娜指数为-0.2361023拉尼娜指数为-0.227,预测被证实。

拉尼娜指数在1028-31日潮汐组合中有所降低

我们在1024指出,1022日拉尼娜指数为-0.236,高于与拉尼娜的-0.5标准。这种状况,会在1028-31日潮汐组合中有所降低,但拉尼娜总体减弱的趋势不会改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8.html

这一预测的到证实:24日拉尼娜增强,指数由22日的-0.236降低为-0.294,降低幅度为0.058,到31日为止,将继续保持降低趋势,原因在于1028-31日潮汐组合比较强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285.html

我们在20161026指出,25日拉尼娜增强,指数由-0.294降低为-0.399,降低幅度为0.105,到31日为止,将继续保持降低趋势,原因在于1028-31日潮汐组合比较强劲,这可以从近期的强冷空气活动得到证明。

受南极半岛海冰异常减少的影响,徳雷克海峡通道扩大,秘鲁寒流减弱,拉尼娜发展受阻,20161015-17日潮汐组合无力使拉尼娜发展,1021-23日潮汐组合却配合南极半岛海冰减少,阻碍拉尼娜发展,拉尼娜有夭折的危险。

如果1028-31日潮汐组合仍然无力扭转拉尼娜减弱的趋势,拉尼娜夭折的风险将逐步增大。

关注1028-31日潮汐组合对拉尼娜的影响。

目前的趋势是:南极半岛海冰的影响远远高于潮汐组合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396.html

我们在20161027指出,26日拉尼娜增强,指数由25日的-0.399降低为26日的-0.576,降低幅度为0.177,到31日为止,将继续保持降低趋势,原因在于1028-31日潮汐组合比较强劲,这可以从近期的强冷空气活动得到证明。

潮汐组合影响正在继续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1085.html

我们在20161028指出,27拉尼娜快速增强,指数由26日的-0.576降低为27日的-0.841降低幅度为0.256,到31日为止,将继续保持降低趋势,原因在于1028-31日潮汐组合比较强劲,这可以从近期的强冷空气活动得到证明。

潮汐组合影响正在继续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1303.html

我们在20161029指出,28日拉尼娜快速增强,指数由27日的-0.841降低为28日的-0.948,降低幅度为0.107,降低速度开始减慢,预计到31日为止,将继续保持降低趋势,原因在于1028-31日潮汐组合比较强劲,这可以从近期的强冷空气活动得到证明。

潮汐组合影响正在继续增强。

我们预计:

如果1029-31日拉尼娜指数突破2016912最低点,就表明91日食在赤道事件积累的拉尼娜能量还未释放完毕,则本次拉尼娜将逐步形成,并能持续到2016年年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1753.html

922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减少事件的影响正在减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4570.html

关注201629-31日拉尼娜指数变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1530.html

我们在20161030指出,29日拉尼娜快速增强,指数由28日的-0.948降低为29日的-1.019,降低幅度为0.061,降低速度开始减慢,预计到31日为止,将继续保持降低趋势,原因在于1028-31日潮汐组合比较强劲,这可以从近期的强冷空气活动得到证明。

潮汐组合影响正在继续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1530.html

我们在30日预计:

1029-31日拉尼娜指数已经突破2016912最低点,表明91日食在赤道事件积累的拉尼娜能量还未释放完毕,则本次拉尼娜将逐步形成,并能持续到2016年年底,甚至2017年。20161030111附近将形成本次拉尼娜指数谷值,与2016912最低点的差距表明此次拉尼娜的强度,根据增速减慢的情况,谷值不会低于-1.2

潮汐组合A118为日月小潮, 114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73690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114-8日潮汐组合会形成拉尼娜指数的新峰值,强度不大。此后,拉尼娜指数继续存在13.6天的波动变化,受以下三个条件的制约:

201611月的潮汐组合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776.html

201612月的潮汐组合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483.html

20161118-123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利于拉尼娜发展;

201611月末的拉尼娜谷值大小决定本次拉尼娜可能持续的时间。

拉尼娜指数与潮汐组合有明显的相关性,我们在历次潮汐组合预报中均已明确指出。

气温变化、雾霾和地震的13.6天周期

李国庆发现月亮视赤纬角变化周期13.6天、27.3天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影响天气变化。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18.6度至28.6度之间变化,从而导致地球自转变化和全球气温变化的18.6年周期。月亮赤纬角在0度至极大值之间变化,从而导致地球自转变化和全球气温变化的18.6天周期。

详细的雾霾、气温、地震的13.6天周期对比数据可在科学网查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3245.html

结论

潮汐组合对拉尼娜发展的影响在20167-10月的检验中得到证实。

南极半岛海冰最大面积异常对拉尼娜的影响在2016922得到证实。

日食发生在赤道对拉尼娜的影响在201691-18日得到证实。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8,2(5): 1-10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2016-10-30 14:30:51)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177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168.html

上一篇:2017年1月8日早报:拉尼娜指数1月6日进入上升区间
下一篇:挥之不去的雾霾:2017年1月雾霾高潮持续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3 钟炳 周少祥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8 1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