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拉尼娜受阻:2016年9月22日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变小

已有 4109 次阅读 2016-9-23 13:1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地球自转, 南极半岛海冰, 秘鲁寒流, 日食

拉尼娜受阻:2016922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变小

                             杨学祥,杨冬红

网友的警告:

[4561]zecrio  2016-9-22 19:14

但秘鲁暖水的确是隐患!

[4560]huzhiyong  2016-9-2217:30

今冬即使无拉.偏冷可能性仍较大

[4559]zecrio  2016-9-22 16:52

拉这两天减弱明显,希望是受潮汐影响!秘鲁沿岸暖水必须尽早解决掉,否则拉有夭折危险!

博主回复(2016-9-23 10:27):关键是南极半岛海冰922最大值比去年是否足够增大,有这方面资料吗?徳雷克海峡海冰开关作用是海冰增加环南极海流受阻,会加强秘鲁寒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wall

潮汐组合C918为日月大潮,917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 0002度,919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潮汐组合D924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2825度,923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393.html

2016年拉尼娜预测:关注20169月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

我们在2015613指出,根据表1的日食数据,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或持续到20163月,2016 9月前发生拉尼娜事件。

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的发生需要日食、南极半岛海冰与地球自转规律相配合。

地球自转:计算表明,每年49-728110天)及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125-4772天)及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日食: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地区,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多次日食发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的发生。

南极半岛海冰:每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值有利于厄尔尼诺发生;每年9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有利于拉尼娜发生。

三者的有效配合向同一方向发展是关键,否则将相互抵消。

1  日食-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预测(据林振山等[12]1999

日食时间   中午见食纬度   日食中心区     ri    R1      R2     预测(实况)

2014-04-29   p               极区       3

2014-10-23   p               极区       3          6    4

2015-03-20   p               极区       3

2015-09-13   p               极区       3          6    12  强厄尔尼诺

2016-03-09 12               低纬      -1

2016-09-01  -2               赤道       -1         -2    4    强拉尼娜

2017-02-26  -37              中纬       1

2017-08-21  38              中纬       1          2    0

2018-02-15   p               极区      3

2018-07-13   p               极区       3

2018-08-11   p               极区       3          9    11  强厄尔尼诺

2019-01-06   p               极区       3

2019-07-02  -18              极区       3

2019-12-26  1               赤道      -2          4           拉尼娜

2020-06-21 30               中纬       1

2020-12-14  -40              中纬       1          2       6

目前的不确定因素是20159月和20169月南极海冰最大值的发展情况:

如果20159月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异常减少,与2015913日食在极区相配合,与20151118-123地球自转加速阶段相配合,有利于厄尔尼诺持续到2016年初。2016125-4772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配合201639日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本论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发生。

如果20169月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异常增加,与201691日食在赤道相配合,与2016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相配合,有利于拉尼娜持续到2016年底。20161118-123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利于拉尼娜发展;配合2017226日食在中纬,不利于拉尼娜发展,本论拉尼娜结束。

及时监测20159月和20169月南极海冰变化,我们就会得到厄尔尼诺持续到2016年初和拉尼娜持续到2016年底的准确信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7604.html

2015320日食在极区的影响,20153月厄尔尼诺已经发生。受2015913日食在极区的影响,2015年厄尔尼诺在9月下旬至12月末逐渐达到高潮。20159月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的影响必须及时监测,异常变小将增强厄尔尼诺,异常增大将减弱厄尔尼诺并导致其消亡。

我们在2015824指出,如果2016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值异常变小,201511月下旬至20163月是厄尔尼诺高峰期。

201639日食在低纬的影响,20163月厄尔尼诺开始减弱。受201691日食在赤道的影响,2016年拉尼娜在9月至11月末逐渐达到高潮。

如果20169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变大,20168月至11月上旬是拉尼娜高峰期。

郑飞教授的预报与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大致相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556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92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1753.html

关注20169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变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9256.html

2016922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变小

我们在2015613指出,目前的不确定因素是20159月和20169月南极海冰最大值的发展情况:

如果20159月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异常减少,与2015913日食在极区相配合,与20151118-123地球自转加速阶段相配合,有利于厄尔尼诺持续到2016年初。2016125-4772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配合201639日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本论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发生。

如果20169月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异常增加,与201691日食在赤道相配合,与2016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相配合,有利于拉尼娜持续到2016年底。20161118-123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利于拉尼娜发展;配合2017226日食在中纬,不利于拉尼娜发展,本论拉尼娜结束。

及时监测20159月和20169月南极海冰变化,我们就会得到厄尔尼诺持续到2016年初和拉尼娜持续到2016年底的准确信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7604.html

根据图1-7的对比,2016922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不是异常变大,而是异常变小。这是导致秘鲁寒流变暖和拉尼娜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1 2010923南极半岛海冰最大面积异常增加和强拉尼娜发生


2 2011922南极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增大和拉尼娜持续


3  2012924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变小


4  2013923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增大


5  2014918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变大


6  2015921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变大减弱厄尔尼诺强度


7  2016922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变小减弱拉尼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4570.html

上一篇:韩国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关注朝鲜半岛的地震火山活动
下一篇:预测对比:拉尼娜要来今年冬天可能会冻哭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3 杨文祥 周少祥 macbers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