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errace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博文

研究生成长过程中的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 精选

已有 14752 次阅读 2013-6-27 12:53 |个人分类:教学研究|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培养, 研究生, 质量

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研究生自身成长的困难与瓶颈的问题,其实在研究生成长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说不完,道不尽,有值得我们继续反思的地方,更有我们值得改进之处。下面就学生间的拉平现象和区分现象做一些探讨,与读者诸君分享交流。

首先,什么是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呢?有些强酸,比如硫酸、硝酸、高氯酸等在水溶液中表现出相同的酸度,而实际上这些酸中的化学键和键的强度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为什么会具有相同的酸度呢?主要就是在水中这些酸的质子都是完全解离,都是100%,也就是说在水这样一个环境中,这些酸的强弱表现不出来。这种硬是把它拉平了的作用就叫溶剂的拉平效应。同理,区分效应也很好理解,比如现在的环境不是水了,而是甲醇,或者其他溶剂,这些强酸的质子转移不再是100%了,而是不完全电离了,比如说高氯酸是90%,硝酸是80%,硫酸是70%,那么这几个酸就被区分开了,就显示出了酸性的强弱,即高氯酸强于硝酸,强于硫酸,这就是溶剂的区分效应。

这两个概念本身并不复杂,是高中化学的内容,但是这里面反映出的本质和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又是不谋而合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是考试进来的,成绩都过关了,就好比这些强酸,具体被分配或者双向选择到某一个课题组,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各个课题组千差万别,等到他们毕业的时候,又显示出惊人的不同,这就是某种区分效应。之所以能区分,有的人说是溶剂的作用,也就是环境影响人,不同学校,不同学院,不同课题组,差别还是很大的。但是这只说出了一半的真相,还有一半就是酸本身的“化学键和键的强度各有不同”。就学生而言,各人的天分、基础、兴趣、性格品性都不一样,有的人勤奋好学有兴趣,有的人好吃懒做混文凭,态度的差别导致他们自然地分开了。学生分很多种,这个我以前就说过,请参见《研究生自我培养的几种模式》。

其实在人才培养中,区分效应是我们往往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希望每个同学都是合格的强酸,但是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才培养也一样,我们只能去确保大部分人在一个区间而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天才,否则就不科学了。还有一种拉平效应,也值得我们关注。即一个好的课题组,里面人才济济,每年从全国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进来前都是各有千秋,有的人可能差点,有的人可能好点,但是经过三年或者五年的熏陶,打磨,这些学生都有很好的成果,成绩都非常出色,你一时间看不出来好坏,都非常不错,既聪明又肯干。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课题组的氛围起了很大的作用,组员之间和谐的关系,导师的有效指导,师兄师姐的帮助协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成长成才的肥沃土壤。当然也有反例,一个不好的课题组,导师也不管,所有的学生各自为政,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对于大部分同学也是拉平效应,时间都荒废了,也没有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就毕业走人了。

不管是拉平效应还是区分效应,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溶剂的贡献,即环境的重要性。课题组的氛围很重要,这也启示着我们的导师,你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教某个学生或者某几个学生掌握一门科研工具,而是营造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氛围,有了这个氛围以后,学生们自己都会学习,根本不用你专门去教,你就在适当的时候点拨一下就好了。人才培养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微妙的过程,一方面是环境培养人,另一方面人才也会自我培养。作为一名学生,你要想使自己成才,成为合格的强酸,你的主要工作不是去抱怨溶剂怎么不好,导师怎么不行,而是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化学键的强度,好好跟着身边一些比自己强的人学习,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138-703191.html

上一篇:由一道高考题目想到的
下一篇:书呆子
收藏 IP: 210.28.141.*| 热度|

20 周进刚 曹聪 强涛 武夷山 徐枫 彭旭艳 高常军 刘彬 李久煊 曹贺贺 韩魁 曹裕波 吴明火 吴云 董文娜 李东风 高明亮 李宇斌 张冠军 xiangw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