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errace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博文

教学是良心活,科研是用心活 精选

已有 21452 次阅读 2018-8-23 15:46 |个人分类:教学研究|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前人之述备矣,其实轮不到我这个小辈在这里多言。但是科学网就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说话的地方,我愿意奉献一点浅薄的看法,愿为引玉之砖,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全世界的砖砸过来,因为我比较皮实,或许能砸出点火花,但是你放心,肯定不会发生大的火灾,因为消防队就在我们附近。


大学老师,只要你有个几年以上的从教经历,大概都有这样的共识:(1)不搞教学,就做不好科研了吗?不是,因为身边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有些教授科研做得好,人家就不搞教学啊?!(2)不搞科研,教学就做不好吗?更加不是,因为身边还是有很多例子,很多教学名师就是不搞科研啊!


说到这里,我要讲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去参加校级的教学交流会,一个学校的十佳教师,我也在网上看过他的慕课,教学来说,非常不错,充满着表演的气质,课程内容也是有血有肉,还有对科学精神的引导。这位十佳教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后,言辞之中还稍带自恋地说:“我如果搞科研,也能造几篇SCI论文,但是我鄙视这样做,我的心思还是在教学上。”我回去查了一下这位老师的学术表现,确实可以说寥寥无几。这位老师的particular气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过来说,这也是教学风格的一种体现。还有我认识的一位老师,科研特别出色,就是不喜欢带课,和他深聊过几句,他自己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喜欢巴拉巴拉讲课的这种感觉,有种拘束感,不如平时放得开,认为教师在课上滔滔不绝,口干舌燥,讲课内容多少年不变,有啥子意思嘛?!


这让我想起了斯诺的“两种文化”,如果套用在教学与科研上,就是教学搞得好的老师瞧不起搞科研的,认为他们误人子弟,滥造论文,百无一用;科研搞得好的老师瞧不起搞教学的,认为他们误人子弟,迂腐不堪,陈词滥调,而且这种相互瞧不起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下面说一下我的观点。大家都在说科教融合,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这是世界一流名校的主流趋势,也是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必然选择。但是这是宏观的理念和判断,就教师个人而言,教学是良心活,科研是用心活,都需要你认真地付出。教师不必强迫自己教学、科研都优秀,还是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连马克思都说过,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两条。你自己都不能变得更好,你又怎么能让学生变得更好呢?又怎么能让人类变得更幸福呢?


教学是良心活,需要长期的磨合与训练。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艺术这东西就涉及到一个风格的问题,有的老师讲课风格简略冷静,犹如荷塘月色;有的老师讲课风格活泼生动,犹如骄阳似火。你不能说风格高下,但是教学有一个及格线,全凭良心。青年教师对上课内容不熟悉,照本宣科,读读课件,毫无互动,这基本可以判为不及格。在师生长期磨合中不断训练,不断提高,就一定能搞好教学,相反,停止成长,自说自话,肯定搞不好教学,这也是很多青年教师站不稳讲台的主要原因。


科研是用心活,需要大量的投入与激情。搞教学不难,但是搞好教学不易。同样的道理,搞科研也不难,但是搞好科研很难,需要大量的投入与激情,但是并不是打两杆就有枣,有时候,即使你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也无功而返。因为科研还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实验学科。科研不用心,结果也许就会很扎心。


用科研的思维去倒逼教学改革创新。随着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的不断涌现,教学改革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目前,大家的关注点多在教学方式的革新上,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内容怎么更新,怎么提高授课内容的前瞻性和趣味性,靠照本宣科?还是陈词滥调?显然都不行。如果一个老师科研很出色,你放心,妥妥的,很多学生都会去选你的课,因为他们想听一些差异化的内容。现在的学生上课玩手机,怎么解决?大学四年学习时间碎片化,但是学习内容也能碎片化吗?很多问题都需要用科研的思维,用教学研究的方法去研究、去探索。国内高校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采用OBE的理念,采用工程认证的思路,推动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是必然。大学生不搞创新训练,不参加学科竞赛,不开展实习实训,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怎么提高?你说,就靠你在课堂上教一下就可以了?你就想获得教学改革的成果,无异于天方夜谭。


用教学的耐心去指导学生科研创新。青年老师搞科研,中年老师忙炒股,老年教师照宣科,学生上课看手机,学校领导看排名。”这或许有点偏激,不能代表大多数,但是却有趣地反映了大家的关注点。现在高校的科研真的是今非昔比了,别说研究生发论文,就是本科生发论文都是家常便饭了。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成果本是好事,但是也要防止急功近利,突破教学规律的事情,不能流水线作业,还是要保持教学的耐心,兴趣驱动,逐步引导学生扎实科研基本功,不要竭泽而渔。学生在创新训练的过程中,自然会学到很多,但是不要强迫学生人手一篇论文,人手一项专利。教学是一个面的归纳总结,科研是一个点的自我突破如果本科生的学习只是窄到了一个点,如何实现宽口径就业呢?所以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还是要定期跟他们科普一下科学研究的背景以及科学问题的来龙去脉。如果一个老师教学很出色,学生都了解你,喜欢你,他们也愿意拜在你的门下,开展实践创新训练。


希望我的这点浅薄的认知能够缓解一下当前愈演愈烈的教学与科研“两种文化”的现象,说只教学不科研的老师是误人子弟,这本身就是耍流氓;说只科研不教学的老师是滥造论文,这本身就是酸葡萄。就教师个人而言,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既可以很紧密,又可以很松散,相辅相成的背后到底是相得益彰还是相爱相杀,只有自己知道,但是你要硬是把教学与科研完全割裂开来,那我只能呵呵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138-1130701.html

上一篇:大学老师的暑假,怎么过才更有价值?
下一篇:三十而立
收藏 IP: 58.213.93.*| 热度|

29 刘立 徐枫 曹俊兴 刘永和 刁承泰 王安良 张坤 李毅伟 王超杰 蒋继平 梁洪泽 冯兆东 姬扬 孙友甫 陈万浩 刘全慧 韩玉芬 张翼 雷宏江 孙志鸿 刘浔江 郭景涛 许方杰 鲍海飞 万润兰 王从彦 赵涛 汪晓军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