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errace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博文

怎么考上研究生? 精选

已有 7628 次阅读 2018-3-29 21:57 |个人分类:教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考研的目的是为了考上,这是考研路上一切选择、准备和奋斗的行动指南。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考上?你按照力的分解原理来说,考研分为四门课程:政治、外语、专业课一和专业课二。每一门多少分,你要考多少才能上线,英语要怎么复习?专业课怎么复习?这些内容其实都没必要在这篇文章里面写,这些主要是你自己准备的时候要做的基本功课。

往往准备考研的本科生比较迷茫的是选择什么学校?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应该源自对于自我的认识,应该基于自己的实力体现,需要长期的努力积累以及源自放飞的梦想。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困难,其实是害怕机会成本,是对自己的认识不够,使得我们困惑不前。

人生面临很多选择,或大或小,一些大的选择之后,往往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不一样的舞台。我们或许会为昨天的选择后悔不已,那就不要抱怨,为了明天的选择而努力,当然你要记住,你生命的全部不只是为了明天的选择,还有就是过好今天。

时代已经不同了,俞敏洪可以三次高考,以前我小时候还听过八年抗战的复读生。但是今天真的没有必要了,因为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并且很快会普及化,不再是选拔精英式的鏖战,而是一种综合化的火力合成。比如你第一年裸考,没有考好,第二年认认真真复习了,这样成绩会有较大提高。你第一年努力考了300分,第二年你仍然努力,如果没有得到什么高人指点,还是自己复习,按照套路在走,基本很难达到350分。个人觉得,考研究生其实更像一鼓作气,一锤子买卖。把希望寄托在调剂和二战上,这本身就是极大的失策。

为了考上,你必须要仔细分析自己。如果你轻轻松松的能排在专业前五名,并且课程上没有弱项,特别是英语不差的话,你可以报考更好的学校。这又需要另外一个大前提,你是一个勤奋的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是并不表示努力不重要,选择也许只需要一秒,但是努力也许需要几年。如果你真的特别努力,专业排名可以放宽到前十名。依次类推,你玩命式的努力,而且生理和心理都没什么副作用,那还可以放宽,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你平时很努力的话,也不至于进不了专业前十名吧!跨专业考研另算,但是思路是一致的。

在高校工作,我看到一个非常具有共性的现象,那就是假装很努力。准备考研,在图书馆自习,然后过一段时间发一条QQ状态或者微信朋友圈,说自己正在努力学习哦!不仅是本科生,很多研究生发几张实验仪器,然后也是玩手游,集体吃鸡。假装很努力,其实非常可怕,光凭说教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根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只有外部刺激,和内心大的冲击才能使他们去掉假装,变得很努力,否则都是对牛弹琴。

其实接触到很多考研失败的案例,并不是他们选择有多高不可攀,而是他们其实压根没有竭尽全力。也并不是他们不知道需要竭尽全力的道理,而是他们做不到或者没有办法静下心来背水一战。外面的诱惑太多,以及内心的不成熟,使得事情朝着失败的方向在发展。

考本校是一条捷径,但是并不意味着理所当然。考本校只是在专业课的复习上有些许便利。一个班级30个人,考本校也许最简单,但是人数也最多,非常容易造成“同室操戈”的情况。国家线始终在那里,单科线也必须要满足,而且考本校的学生,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松懈心理,所以很多老师都感叹,初试高分的基本都是外校考来的。

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考生的心理起伏较大,从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时候一定要调整好心理状态,适当降低自己的志愿,哪怕你是专业的第一名。因为考研专业课和平时期末考试完全是两码事,考研英语和四六级英语基本也是两码事。四六级高分会促进考研英语,但是如果你轻敌,认为四六级和考研英语一回事,那么考砸的概率非常大。因为两者考试的设计思路有很大不同。

最好的复习方法是反复研究真题。不管是否报辅导班,不管是否题海战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静下心来,仔细研究考研真题。如果你到考试之前三个月还没拿到对方学校的考研真题,那是在打一场无把握之战。

最后祝愿所有考生,心想事成。顺便说一句,你以为考上研究生就完事了?!那只是你一个新的起点啊!

 移动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138-1106398.html

上一篇:为什么要考研?
下一篇:考研调剂故事二则
收藏 IP: 137.132.3.*| 热度|

10 徐耀 赵建民 黄仁勇 刘忠波 徐磊磊 黄永义 蒋永华 李曙 石勇强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