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2+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j 陈永江西安交大压缩机教研室退休教师一生从事化肥厂用大型压缩机

博文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正副主席同甘苦、共患难的丑闻

已有 2894 次阅读 2015-11-13 16:3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正副主席同甘苦、共患难的丑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丢弃了东北全区,接着又把热河、察哈尔、绥远、河北省冀东地区通通变成日寇的管辖范围,等于让出这些国土和主权。

 

抗战期间,国民党正副主席蒋介石与汪精卫,都受到国人的鞭笞。其中的副主席汪精卫,于1940年在南京成立汪伪政权时,有人强迫‘灵谷老人’给汪精卫送过一幅对联。曰:“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 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的词工句丽,是歌德颂才的佳作。然而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讽刺奸的隐语。对联的真正意思是:
     
 昔怀该死之德; 今有汉奸之才至于国民党正主席蒋介石,由于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直到1935年7曰6日的《何梅协定》,更加是丧权辱国出卖领土与主权的完整与统一。因此,激起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何梅协定》全文如下:

·             梅津致何应钦备忘录(1935年6月9日)

一、中国方面对于日本军曾经承认实行之事项如下:[1] 

(一)于学忠张廷谔一派之罢免;

(二)蒋孝先丁昌曾扩情何一飞之罢免;

(三)宪兵第三团之撤去;

(四)军分会政治训练处及北平军事杂志社之解散;

(五)日本方面所谓蓝衣社复兴社等有害于中、日两国国交之秘密机关之取缔,并不容许其存在;

(六)河北省内一切党部之撤退,励志社北平支部之撤废;

(七)第五十一军撤退河北省外;

(八)第廿五师撤退河北省外,第廿五师学生训练班之解散;

(九)中国内一般排外排日之禁止。

二、关于以上诸项之实行,并承认下记附带事项:(一)与日本方面约定之事项,完全须在约定之期限内实行,更有使中、日关系不良之人员及机关,勿使重新进入。(二)任命盛市等职员时,希望容纳日本方面之希望选用,不使中、日关系或为不良之人物。(三)关于约定事项之实施,日本方面采取监视及纠察之手段。[1] 

以上为备忘起见,特以笔记送达。

何应钦阁下:

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

昭和十年六月九日

·             何应钦复函(1935年7月6日)

敬启者,六月九日酒井参谋长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并自主的期其遂行,特此通知

此致梅津司令官阁下

何应钦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六日[1] 

 

国民政府接二连三地与日本签订出卖主权的协定,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张学良杨虎城1936年12月12日上午西安事变向全国发出通电说:“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继之于后。凡属国人,无不痛心。

 

廖仲恺夫人何香凝义愤填膺,随即派人把自己的一条旧裙子与续范亭的一副对联装进一个包裹送给蒋介石,她在裙子上题了一首诗并有落款:“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这首诗愤怒地抨击了蒋介石不抗日的卖国行径,并表示了自己愿作巾帼英雄奔赴抗日前线的决心。

包裹中附寄的续范亭的对联为:“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厕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顽。

 

从而让国民党正副主席,双双得到中国人民的切齿怒骂。由此可见,杨天石在其《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蒋介石》一文中,对蒋介石在抗战期间的歌功颂德,实在是一记响亮的大耳光。

看起来,中国社科院的近代史专家杨天石,是不是名副其实,只消听一听他对蒋介石的颂歌:“我认为蒋介石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记住了孙中山的教导,要振兴中华,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就是说要尽一切力量维护国家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与统一。

杨天石对蒋介石是阿谀奉承无以复加,但是,蒋介石自己书写的历史,却是卖国求荣卑躬屈膝步步退让,一副丑陋的奴才模样。是按照杨天石编辑的蒋介石确定历史事实?还是按照中国在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历史轨迹确定抗战史?

有张扬二将军在1936年12月12日发出的通电为证;有何香凝续范婷的讽刺诗为证;有众多的抗战歌曲为证。杨天石企图歪曲篡改抗日战争历史的炮制赝品行径,恐怕是螳臂当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527-934946.html

上一篇:有些地球人十分残忍!
下一篇:从建筑学专业高考加试题,看历史人物的评价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