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2+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j 陈永江西安交大压缩机教研室退休教师一生从事化肥厂用大型压缩机

博文

教师技术报国,增产节能改造压缩机,却劫难重重

已有 2343 次阅读 2015-5-2 20:4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师技术报国,增产节能改造压缩机,却劫难重重

             

          西安交通大学压缩机教研室教师陈永江,1963年春季奉命去南京大厂镇南京化工公司参加化工部组织的大型化肥厂压缩机技术改造研讨会。当时应邀与会的几家大型化肥厂都拥有苏联进口的大型氮氢气六级压缩1Γ90-266/320型压缩机,该机转速为125 转/分;行程1400毫米;活塞力90吨;第一级气缸直径1400毫米。已经在国兰州、银川、太原、吉林、石家庄、山东鲁南等化肥厂远行10多年。
此次研讨的主题是,“压缩机加转法提高排气量以增加合成氨产量”问题。其中大部分化肥厂人员主张将压缩机转速从125转提高20 %达到150转,改动工作量不大从而取得合成氨增产20 %的显著效果。几乎是获得全体通过。
         然而,此事陈永江却提出反对意见,他的主张是主持兰州化肥厂的方案:在第一级气缸外端,增加一个串联的小气缸,气缸直径750毫米。陈永江反对使用压缩机加转方法,理由是、:加转后,压缩机原来的往复惯性力,将随着转速提高20 %而提高44 %.从而将往复惯性力的垂直分力和水平分力都提高了44 %。其后果是破坏了原压缩机作用在地基基础上面的作用力,导致基础下沉以及机身开裂事故的发生。这将导致停车修理和更换重要机件的重大损失。

          但是,陈永江的讲话与分析,被视为是“知识分子的纸上谈兵”而予以否决。 此后,果然压缩机上述事故不断,第二年不得不在南京化工公司化肥厂再一次召开同样会议。化工部主持人李XX号召将加转退回原样。从而,肯定了西安交通大学压缩机教研室陈永江的主张,奠定了化工部化肥司机动处,邀请陈永江必须参加他们的全国技术会议的基础。许多化肥厂也增加了对西安交通大学压缩机教研室的认识与信赖。

         1976年3月,化工部召开全国55家大型化肥厂技术会议,陈永江现场解决了河北省宣化化肥厂使用的东德进口压缩机连杆大头,持续断裂16年的难题, 宣化化肥厂虽然将原材质由铸钢修改为锻钢,依然无效。该厂技术员随身带着连杆结构图,陈永江老师根据自己发明创造的H/D比值,将宣化化肥厂的连杆机构予以更改,便轻易的解决了这个难题。按照陈永江的H/D比值,应该大于1.4;而东德进口压缩机的比值是1.27。其中,H是连杆的连接螺栓之间的高度;D是连杆大头的直径。有关问题载于陈永江编著、西安交通大学1985年出版《容积式压缩机原理与结构设计》一书第250页中。

         1965年上海压缩机厂研发的年产两万吨合成氨的氮氢气六级压缩机H223-165/320型,武装了全国55家大型化肥厂的31家共计150多台,为中国的化肥生产,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因此,上海压缩机厂也成为全国压缩机行业的组长厂。但是,所有用户反映,该机存在着三大弊端:排气量缺少20 %以上;吨氨电耗超标25 %;最高压力的第六级活塞环寿命过短,一般不到半个月。

          排气量严重缺少,造成年产两万吨合成氨仅能达到1.6万吨左右;六级活塞环过短的使用寿命引起的频繁停车修理更换,也造成产量下降。这种弊端经常引起议论纷纷。然而,全国各大压缩机制造厂、有关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均束手无策爱莫能助。
       1986年化工部淮南会议期间,化肥厂的不满呼声更加高涨。因为会议期间,化工部散发了铅印的《全国大型机泵调查汇总》文件,人手一册,该文件中统计了全国31家化肥厂使用的“H223-165/320型压缩机的远行参数,其中排气量的名义值与实际值全部填写为名义值“9900立方米/小时”;以及实际值7600~8000立方米/小时。
         陈永江老师在淮南会议现场被众多用户拦住询问,那种急切心情令人感到脸发烧、心发跳。因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全国化肥厂解决这个难题。让产量提高,吨氨电耗下降,六级活塞环寿命得到改善!
         经过两年努力,他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使用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把三大弊端一起解决。他的改造方法,保证原压缩机的主要机件改动最少;改造周期最短;投资最小。现在使用图解法予以阐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527-886933.html

上一篇:技术报国,并非易事
下一篇:外行评论苏州第53届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决赛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1 者仁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0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