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2+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j 陈永江西安交大压缩机教研室退休教师一生从事化肥厂用大型压缩机

博文

《3·15,学习党委王书记对记者的造假发言》

已有 3265 次阅读 2011-3-15 10:1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习心得, office, style

3·15,学习党委王书记对记者的造假发言》—— 学习心得用红色文字表示在括号内——

   ——

37日,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发生后,西安交大主动向科技部提出要撤销李连生获得的国家奖项。

 

 

 当时学校觉得李连生是长江学者,只是提出批评,他本人也作了检讨(所谓李连生检讨,什么人能够证明!)。但据我了解,李连生私下里却不服(书记不是刚刚说“提出批评,李连生也做了检讨么?”究竟是包庇还是批评过?(1)不是什么“但据我了解,李连生私下里却不服.”而是你和李束两个造假者一块议过的,撤奖仅仅是你们采取的一种措施,骗骗全校的(李连生对焦点访谈记者的解释),因此李连生不服;(2)你给李连生束鵬程说的是“我看过报奖书,没有什么问题,今年不报,以后再报嘛”。你都这样两面三刀,李连生能服气吗?)(见虞烈主任在2009422日南洋大酒店言谈中的发言,虞烈讥讽的说,怪不得李连生今年一开学,又跑来要把教育部一等奖再报上去);(3)你到了2009810日,还把这种到处抢劫的真相隐瞒,并且捏造为狗咬狗才撤报的公函,送到碑林区法院。替李束作伪证。这种情况下,李连生凭什么服气!完全都是你一手遮天包庇纵容,因而造成李束两个弄虚作假分子至今没有承认造假,现在却装腔作势,你的道德品质何在!),对举报的几位老教师有看法,后来两边就较上了劲。

  ——

记者:那几位老教师就继续举报他?

王建华:是。第一件事后就又举报李连生妻子的工作问题,举报时李担任着学校的人事处长,举报人认为他妻子的工作有特殊照顾(这是胡扯。我们在给学校当局的四封举报信中,目标直指李连生与妻子合伙炮制了深圳大学毕业的假文凭;合伙欺骗学校,骗取职称和钱财;直指“什么人能跑进学校档案室,篡改了李妻的人事履历”;多次要求学校当局追查篡改李妻人事档案的罪魁祸首;我们也提示,此期,李连生担任能动学院以及担任学校人事处长之职,等等等等。没有一句王建华捏造的所谓“举报人认为他妻子的工作有特殊照顾”!

一个大学的党委书记,在大庭广众之下,由于理屈词穷和道德沦落,便使用歪曲事实和捏造情节等等低级手段,招摇撞骗,丢人现眼。怎不令人为母校的不幸而悲从中来!我们强烈抗议,抗议王建华利用学校党委书记的身份,在北京的群众面前,发布这种没有品德、没有羞耻的胡言乱语,大大的败坏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光辉形象,影响恶劣!

期盼党中央委派专门组织,彻底清查李连生束鵬程弄虚作假案件;彻底清查李束造假小团伙在国家工程中心的财务账目;彻底清查造假者与党委书记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只有丢车保帅,何尝见过这种舍命保护小卒的?)。

后经学校调查,他妻子的工作是在他当人事处长前已经安排的,当时只是给了他警示处分(为了什么?为了李妻在工作方面得到李连生的特殊照顾吗?丈夫照妻子,再特殊,也是人家的家务事。你们给他警示处分,难道说今后要你去照顾她的妻子么?混账之至!)。

 

记者: 后来网上流传的李连生的专著抄袭是怎么回事?

王建华: 那就是第三件事。当时几位举报的老教师在博客上将李连生专著中抄袭的内容一段一段贴出来,又拿出原著作一一对比,同时这几位举报人还向学校交了一份报告,反映李连生2005年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问题(你怎么总是跑题!而且总是胡拉乱扯。举报专著,是20094月;举报国家二等奖是举报的第一年的2008714日!  此外,专著问题你没有说清楚!那是郁永章、屈宗长共同工作了三个月。待到把对比材料都给你们送去。你们又是送到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审查;又是送到能动学院审查,折腾来、折腾去。就是不承认李连生剽窃日本学者的专著!活生生拖了一年八个月!还恬着脸子表什么丑!)。

 对撤奖

是学校主动向科技部提出的

 

记者:是举报李连生获奖项目的代表著作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这两个问题?

 王建华:是。接到举报后学校又开始查,查他的专著,查企业的效益。他的专著是1998年写的,当时的标准和后来的有变化,在查的过程中很有难度(前面已经揭发过了!)。经济效益数据作假的情况,也是反反复复查,企业不太配合,后来是从高新区拿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报表,财务账面是亏损,报奖材料上显示的却是盈利。

 其间,李连生到法院告那几位举报人侵犯他的名誉权,因为举报人在网上说他是大骗子。这一告,全国的媒体都关注了。学校当时压力很大,最后通过私下做工作让李连生撤诉。在这之后,学校就撤销了他的博导资格,不让他再带学生。

 同时,学校也在对举报的事实调查,查的结果是两项举报都属实。但在提交学术委员会作出决定时,委员会内部意见不统一(居然把包庇责任,推诿给学术委员了。你们可真正不简单啊!),就在这时候,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这件事(就是诸葛亮在世,也没有这么巧啊!然而,王书记你不要再度发昏,焦点访谈固然是320日报道的,但是,他们是225226日,从李连生、卢天健、虞烈主任已经从六个举报人那里采访的!)。

 

记者:随后学校就撤了李连生的职务?

 王建华:在中央电视台报道前,关于对李连生撤职的报告已经写好,学校认为报告的事实部分写得还不是很清楚让重新再写,在这时候中央电视台就报道了。所以后面才有说法学校不愿处理,是迫于媒体的报道才作出撤职决定,这时候已经到了20103月。

 当时给学校戴了这顶帽子(王书记,您悠着点,把自己4年死保、死包,因而造成自己给自己戴上去的帽子,妄图诋毁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组“给你们戴的”。无怪在焦点访谈曝光之后。我们的博客上突然冒出“质问和攻击焦点访谈的浪潮”,原来是书记的同病相怜人的叫嚣!),学校的压力的确很大,处理不处理已由不得学校(啧啧则则!怨气朝天啊!所谓“学术造假对高校来说是要命的事,交大从不容许自己的教师干这种事”的高谈阔论,岂不是欺上瞒下的表面文章吗!书记,你的原形毕露啊!

您无论高迁也好。提拔也罢,免职最佳。反正,只要把我们的母校解放了,我们给您磕头!),最后学校决定彻底处理,就主动向科技部提出要撤销李连生获得的国家奖项。

 

对事态

学校丢不起这个人

 

记者:从学校向科技部提出撤销奖项,到最后科技部作出决定中间过了多长时间?

王建华:学校是去年5月正式向科技部提出的,到年底科技部就作出撤销决定。其实撤销国家级奖项,不只是对学校是第一次,对科技部也从没有过。在这过程中,学校和科技部多次沟通,态度是坚决的,一定要撤,学校丢不起这人(在2009422日第二次南洋大酒店的宴谈中,书记就已经委托代言人向我们布道:自从1978年以来,从来没有把国家科技进步奖撤销的先例,一等奖是国家主席批准的,……。三鹿奶粉到现在,还不是没有撤销吗。)(直到焦点访谈采访时,书记的代言人,还是不承认举报人早就给学校的泰德压缩机公司的年检报告。以及破产时的资产评估报告吗!待到焦点访谈记者拿出泰德公司的年检报告质问:李连生的报奖书是年年盈利,而年检报告是年年亏损,您怎么看的时候,代言人才不得不说“您说的这个,要到一定的时候,悠专门的结构组成……。举报人的这个证据,才可以作为我们考虑的东西!”注意,此刻已经是2009226日了!所谓“态度是坚决的,一定要撤,学校丢不起这人”岂不是撒谎骗人嘛!)

 

对交大

从长远来看是好事

记者:事情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一段时间交大内部有什么反响?

 王建华:李连生造假的事对学校来说是件丢人的事(对不起,丢人现眼的不是学校,是造假者小团伙!),但交大更愿意从中汲取教训,我们不能让这个人白丢了。

 总的说来,这件事学校(你!)是有责任的,从我来讲,首先做自我批评,在管理上有不严之处(闹了半天,你的自我批评是管理不严,绝对不是沆瀣一气死活都保!)。这些年,年轻教师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出现了一些浮躁,甚至学术造假的事情(这又是社会的责任啦!反正你没有责任!),但这绝不是主流,交大的主流仍然是好的。

 

记者: 你怎样看待这件事对交大的影响?

 王建华:李连生的事情,从外部看负面影响是很大,但并没有造成西安交大申请不到项目、获不了奖的局面。相反,评审专家在看到西安交大的项目时可能会想,既然学校要求如此严格,态度如此认真,报奖材料可能会更实在、更值得信任。从长远来看,这件事对学校是有好处的。去年我们照样得了5个国家奖,所以我认为,这也是一件好事。(坏事变好事,是有条件的,起码得“造假小团伙认识了人生观的错误!手段的卑鄙!对周边年轻人的危害!对学校的危害!对国家人民是有罪的!以及应该负起的责任!尤其是四年来始终死死包庇的书记的认识错误,已经错在何处!该不该引咎辞职进行自责!”)

 

博主六人敬礼2011年3月15日

遗憾的是,红色字体没有显示出来,好在我们的学习心得都在括号之内。不知道为什么红色布显示!

  —— 由于网友提出“内容与心得,区别不出,故,将删除,重新书写!请求原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527-422543.html

上一篇:——三次小评王建华书记访谈录
下一篇:《3.15,学习王建华答华商报记者问题》_学习心得之一
收藏 IP: 117.39.144.*| 热度|

2 李学宽 张卫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0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