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护中缅边境和平稳定、维护中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
2015年03月18日07:40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在中国政府和军方对缅甸军机炸弹伤害中国公民事件做出强烈反应之后,果敢战区上空不再有缅甸空军战机的踪影,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缅边境战事的降温。
《环球时报》记者3月16日和17日中缅边境最直接的感受是,缅甸陆军的攻势更加凶猛,而炮兵部队的隆隆炮声让家住中国南伞的居民都难以入睡。在此敏感时刻,中国外长王毅现身云南,也引起媒体注意。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7日表示,
王毅外长日前去云南是就中国当前的外交工作向云南省委省政府介绍情况。在云南期间,他和云南省委省政府负责人还就当前中缅边境地区事态交换了意见,研商了工作部署。
17日中午12时30分,只需站在临沧—南伞的公路边,就能看到“果敢战争直播”。公路下方是大竹箐村,与这个云南省镇康县村落正对面的,是缅甸果敢地区的扣塘村。
“真是吓死人了,缅甸的重炮昨天早上8点就开始狂轰扣塘村山头上的果敢同盟军阵地,然后是步兵冲锋。步兵在第一波攻击中退下阵线,再用重炮轰击。10点40分左右,缅军发动第二波步兵冲锋,结果又败了。后来,缅军又从老街东城和其它地方调兵来,双方一直打个没停。”扣塘村的村民杨老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说话间,眼看着1公里远处的山上,有同盟军部队在追击溃逃的缅军。这幕情景引来不少过往人员驻车围观,以至于过路的公安巡逻车不得不用广播警告:“赶紧散了,小心流弹危险!”
果敢同盟军发言人林先生表示:“中国政府和军队的严厉警告让缅军战机在果敢上空消失无踪,但战事激烈程度不降反升。”果敢同盟军最高指挥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16日起,缅军地面部队和炮兵先后对邻近中国南伞国门的同盟军211旅防区、311旅的扣塘防区发动猛烈进攻,果敢同盟军17日下午1时42分也突袭了缅军由腊戌至老街的运输车队。
中国军队17日的动作也更加频繁:大水仓寨的炮声响起没多久,中国军方一支车队就迅速驶往。在125界碑附近驻守的中国防空部队将高炮隐蔽好,反复展开演练。14时25分,两架陆军直升机编队飞临镇康县上空,一架迅速降落,另一架在边境上空往返巡飞。
与此同时,中缅双方正就缅甸战机越境伤害中国公民生命与财产安全事件紧急磋商。
接近此事的消息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缅方代表提出,向每名遇害者的家属赔偿7万元人民币。缅方有人指出,在果敢地区,发生伤亡事件的最高赔偿为2万元人民币。
缅甸媒体16日放风称,缅甸军方近日撤了3名在果敢战区指挥作战的师长的职务。缅甸媒体就此猜测说,这“或许”与缅军越境伤害中国公民生命财产有关。
不过,《环球时报》记者从缅甸军方消息渠道和果敢同盟军消息源处得知,这3名缅军师长分别隶属缅军11师、44师和77师,其中11师在果敢作战,两外两个师与果敢完全不搭边。他们被撤真实原因有三:首先,其中一名师长指挥作战不力。“只要没有空中力量掩护或者重炮的支援,这名师长就按兵不动,显得特别消极。”缅军的消息人士对记者说:“由于这种消极的态度,致使缅军决策层制定‘10天打散果敢同盟军’的战略目标无法实现,并且越拖越被动。”由于缅甸空军合格飞行员人数严重不足,且战机老旧,所以这个师长的要求让内比都军方高层“疲于应对”;其次,缅甸武装部队现任总司令敏昂莱与同僚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许多师一级指挥员不服其指挥能力,因此,师级指挥员出工不出力现象并非个案;第三,3名师长频繁向军方决策层要资金和装备,而在资金与装备不到位的情况下,无意督促部队作战。上述综合因素导致3名师长同时被解职。不过,果敢同盟军高层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他们会立即派出新的师长,而且会更加卖命地发动攻击。”
“边境冲突中,中国外长赴云南举行安全谈话”,香港《南华早报》17日报道称,王毅16日到云南省参加省委理论学习中心小组的学习会,并就外交外事工作作专题报告,与云南省官员讨论如何维护中缅边境和平稳定、维护中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
周边国家也在关注这场冲突。“尊重你的邻居”,印尼《雅加达邮报》17日发表社论称,中方就缅军炸死中国公民事件向缅甸提出抗议,这是2011年缅甸单方面宣布取消中资水电站项目后,中国最强烈的反应。文章称,在中国领导人对缅北事件表态后,缅甸极不情愿地表示了“悲痛”。“缅甸应该记住,中国是个对其领土主权极度敏感的国家,且这个国家是其最大的邻居。诚然,中缅在边境事件中各有理由。但战胜分离主义分子不能单靠枪支和军事镇压。”
在中缅边境的一个难民营内,果敢老街青年李文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希望能跟缅族人一样拥有平等的国民待遇,也让我和我的后代拿的是红色的身份证,能跟缅族和其它缅甸少数民族一样受教育,自由行走在自己的国度里。我更希望每三五年就发生战争的事永不在果敢土地上演。我现在最渴望的是中国的和平努力能让果敢恢复平静,能让战事降温,能让我们回到自己的家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